生物饵料培养学

下列关于轮虫变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同一轮虫品系,温度高时,个体变大。种群密度高时,轮虫的个体也有变小的趋势B、同一轮虫品系,温度高时,个体变小。种群密度高时,轮虫的个体也有变大的趋势C、同一轮虫品系,温度高时,个体变小。盐度低时,个体也变小D、同一轮虫品系,温度高时,个体变小。在同样的理化条件下培养,用单胞藻培养的轮虫个体大于用酵母培养的轮虫

题目

下列关于轮虫变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同一轮虫品系,温度高时,个体变大。种群密度高时,轮虫的个体也有变小的趋势
  • B、同一轮虫品系,温度高时,个体变小。种群密度高时,轮虫的个体也有变大的趋势
  • C、同一轮虫品系,温度高时,个体变小。盐度低时,个体也变小
  • D、同一轮虫品系,温度高时,个体变小。在同样的理化条件下培养,用单胞藻培养的轮虫个体大于用酵母培养的轮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臂尾轮虫的头冠属于()

  • A、旋轮虫型
  • B、须轮虫型
  • C、猪吻轮虫型
  • D、聚花轮虫型

正确答案:B

第2题:

某育苗场培养褶皱臂尾轮虫作为河蟹幼体的饵料。以鲜酵母为轮虫饵料。某日测的培养池中轮虫的平均密度为80个/ml,培养水体体积为50立方米,培养水温为25℃。计算该日的鲜酵母的投喂量。


正确答案: 该日的鲜酵母的投喂量(克/日)=培养水体体积(ml)×轮虫密度(个/ml)×单个轮虫湿重(2μg)×投喂率×10=(50×10)×80×2×2×10=16000(克/日)

第3题:

关于轮虫的生物学特性说法正确的是()

A、轮虫为雌雄异体,常见的是雄体

B、轮虫的最适盐度范围为15~25

C、轮虫不能摄食单细胞藻类

D、刚孵出的轮虫在水中至少需要5d才能产卵


参考答案:B

第4题:

微藻饵料的密度与轮虫的摄饵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培养轮虫时,微藻饵料密度愈高愈好。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的轮虫,其个体大小和形状,会随培养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可以确认,(),(),()等环境条件,是引起轮虫大小变化的主要原因。生产上根据轮虫大小及其对()的适应范围,通常有L型轮虫()和S型轮虫()。


正确答案:水温变化;饵料的质和量;增殖密度;温度;大型轮虫,在水温(20℃)以下时占优势;小型轮虫,在水温(20℃)以上时占优势

第6题:

褶皱臂尾轮虫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与品系有关。培养L型轮虫的适宜温度范围控制在(),培养S型轮虫的适宜温度范围控制在()。


正确答案:10℃~25℃;25℃~35℃

第7题:

某育苗场培养褶皱臂尾轮虫作为河蟹幼体的饵料。以鲜酵母为轮虫饵料。某日测的培养池中轮虫的平均密度为80个/ml,培养水体体积为50立方米,培养水温为25℃。


正确答案: 计算该日的鲜酵母的投喂量。该日的鲜酵母的投喂量(克/日)=培养水体体积(ml)×轮虫密度(个/ml)×单个轮虫湿重(2μg)×投喂率×10=(50×10)×80×2×2×10=16000(克/日)

第8题:

如何判断所培养的轮虫种群的增长好坏?


正确答案: 宏观上,可用一个小烧杯取培养池水对着亮光观察,注意轮虫的活动状况和密度。如果轮虫游泳活泼,分布均匀,密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则表明轮虫的生长情况良好。反之,若观察到的轮虫活动力弱,多沉于底部或黏附于培养容器的壁上,密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增加不明显甚至减少,则表明轮虫种群的增长不是很好。微观上,可吸取少量水样于小培养皿中,在解剖镜下镜检。生长良好的轮虫,身体肥壮,肠胃道饱满,游动活泼,多数成体尾部带有1~3个非混交卵,无雄轮虫和休眠卵的出现。如果镜检水样中的雌轮虫多数不带卵或带有混交卵,且有雄轮虫出现,轮虫活力不强,在培养水体中饵料丰富的情况下轮虫的肠胃道仍不饱满,说明种群的生长情况不好。

第9题:

褶皱臂尾轮虫为广盐性生物,能生存的盐度范围为(),其适宜繁殖的盐度范围为()。具体与轮虫的品系及原生活环境盐度有关。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较大幅度突变的耐力(),但对盐度的渐变适应力()。


正确答案:1~60;10~30;较低;强

第10题:

试述用单胞藻和酵母分别培养轮虫的优缺点。


正确答案: 单胞藻培养轮虫的优点表现为:培养的轮虫营养价值相对高,培养过程相对稳定。不足之处主要为培养轮虫的密度不高,且要花费大量的水体劳力培养单胞藻。用酵母培养轮虫,轮虫密度可以达到很高,且饵料来源方便,但所培养的轮虫由于缺乏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对鱼虾幼体的营养价值不高,必须经适当的营养强化方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