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简析殷夫“红色鼓动诗”的特点

题目

简析殷夫“红色鼓动诗”的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他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鲜明的辞采,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一、一些佳句显示了他工于摹画的高超本领和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创造。
二、多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
三、多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模式来写,结构比较单调,影响了诗歌意境的浑成和完整。

第2题:

()的诗明快、刚健、清新,有“红色鼓动诗”之称。

  • A、李金发
  • B、戴望舒
  • C、舒婷
  • D、殷夫

正确答案:D

第3题:

简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写景的特点。


参考答案:

此诗是谢脁山水诗中的名篇,结构谨严,条理清楚,头两句,用两个典故比喻自己回望京都,“白日”六句,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层次鲜明地展现出诗人望中所见日暮时的自然景物,各具特色。“去矣”六句,直接抒发望乡的凄切感情,首尾照应,明媚秀丽的景物与诗人思乡的情思自然融合,显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4题:

简析《手推车》一诗的诗美特色。


正确答案: 手推车是一种象征的意象。他是我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深重灾难的某个侧面的体现。诗人借助手推车表现的“北国人民的悲哀”,也蕴涵着对保守呆板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既是诗人对苦难制造者的一个平静又悲怆的抗议,也是对改变手推车的生活方式,振奋民族精神的哲理性启示。
诗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具体可感形象——手推车,进行艺术刻画,传达自己独特感受。
1、围绕手推车的“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呼应。
2、紧扣手推车留下的“辙痕”进行铺陈,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交织,从听觉到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触动。本诗形式在音节的安排和意境的营造上基本重复(除词句和意象的不同),这种独特的简单反复结构,加深了诗作的气氛和感情。

第5题:

殷夫写了不少红色鼓动诗,其中表示与反动派彻底决裂的是()。

  • A、《血字》
  • B、《议决》
  • C、《让死的死去吧》
  • D、《别了,哥哥》

正确答案:D

第6题:

左翼诗派的特点是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时代呼声,以殷夫、蒲风为代表。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简析殷夫“红色鼓动诗”的特点及鲁迅对殷夫诗作的评价。


正确答案: 殷夫是左联五烈士之一,22岁时被国民党杀害。他的“红色鼓动诗”(政治抒情诗)直接取材于他自己的职业革命者的生活,以高昂的革命战斗精神显示鲜明特色。诗篇抒写了他献身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以及对无产阶级事业必然胜利的乐观坚定的信念。如《别U了,哥哥》是一首纪实诗作,他哥哥是国民党高级军官,长兄若父,对殷夫从小爱怜、抚养、保护,“四一二”事变殷夫被捕,由他保释出狱。殷夫如听从哥哥“教导”,就可以“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但是殷夫“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虽然明知这前途“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但殷夫“决心要踏上前去”。这种革命献身精神感人至深。他的诗篇抒发的不仅是个人的心声,也是革命大众、觉醒的中华民族的战斗之音。《血字》一、诗是为纪念“五卅”四周年而作,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把“五卅”描绘成满身鲜血、刚强挺立的中华民族巨人的形象:“‘五卅’哟!/立起来,在南京路走!/把你血的光芒射到天的尽头,/把你刚强的姿态投射到黄浦江口,/把你洪钟般的预言震动宇宙!”气魄宏伟,气势磅礴,形象地表现了“五卅”及其伟大意义。殷夫的诗,以壮为诗魂,多用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以英雄主义的调子,急骤的旋律和钢铁般的语言,呈现出刚健雄浑的诗风。
鲁迅赞赏殷夫的诗:“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第8题:

简析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一诗的意旨和写作特点。
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诗以兰若自比,隐寓着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理想幻灭的忧伤。此诗的写作特点主要是托物寓意,纯用比兴。赞美压倒群芳的兰若丽质,正是自赏卓荦特立的出众才华;秋风威迫、芳华摇落的叹息乃是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深悲,这种表现手法委婉含蓄。此外,这首古诗用语遣词不以炼饰为工,却于平淡中见精警。

第9题:

浅谈殷夫《血字》一诗的思想意义。


正确答案: 体现了诗人对“五卅”以来的历史教训的思考,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战斗决心和信心,并预言了斗争必胜的前景。

第10题:

殷夫的“红色鼓动诗”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殷夫的“红色鼓动诗”情感激越刚劲,节奏明快有力,语言铿锵富有鼓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