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简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

题目

简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灭亡》是巴金的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这里所说的自传,并非是个人经历的实录,而是通过作品主人公杜大心形象,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从参加社会运动以来的心灵的历程,从而反映了某些青年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躁动、激愤与反抗的心理。杜大心是一个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带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革命者。作品背景是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上海。杜大心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他的憎恨哲学。他憎恨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憎恨军阀统治者,为反抗专制制度而拼命工作;但他也憎恨被治者,被吃者。他的革命工作是“煽起人们的恨,使得现世界早日毁灭,吃人的主人和自愿被吃的奴隶们早日灭亡”。第二,他对革命前途缺乏信心,对过于强大的黑暗环境抱有无限恐怖的心理,感到自己会在社会罪恶之神手里灭亡,感到忍耐不下去而悲哀。这是脱离广大群众的孤独革命者的心理。第三,他的革命行动是个人性的,并无团体的组织纪律。当一个被他宣传而起来革命的工友被敌人杀害后,他认为工友是“因我而死”,自己决定了去行刺戒严司令;也因为他患有严重的肺病,他想停止“苦斗”,“永久地休息”。连爱人李静淑都劝阻不了他。他终于自愿走上灭亡的道路,最后行刺失败白白牺牲了自己。杜大心的思想和革命行动都带有无政府主义的深刻印痕。但作品发表于1929年国民党白色恐怖年代,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析《法西斯细菌》的思想内容和俞实夫形象。


正确答案: 《法西斯细菌》是夏衍写于抗战时期的话剧。它所表达的思想是:在全世界法西斯侵略与战争势力极度猖獗,全世界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势力浴血苦战的历史年代,不问政治的倾向是错误的。剧本主人公俞实夫就是一个只管“纯科学”研究不问政治的青年科学家。他留学日本,在细菌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但对日本侵占东北并不关心。“九一八”事变后还在上海的日本研究所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由上海逃到香港,仍埋首科学研究不问其他。直到日本侵略军侵占香港,他的实验室被捣毁,身心被凌辱,妻子被野蛮对待,好友被枪杀,并得悉日寇在华北用细菌武器杀害同胞,种种现实教训,才认识到法西斯也是一种细菌,比细菌害人更厉害,“法西斯与科学不两立,扑灭了法西斯细菌才能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投身到抗战洪流中去。俞实夫的思想性格及其转变写得有层次、真实可信,具有典型意义。妻子静子(日本人)也写得很感人。他的朋友赵安涛、秦正义是另两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各有其意义并烘托了俞实夫形象。

第2题:

简析《家》的思想内容。


正确答案: ①真实地表现社会变革时期年轻一代与封建家庭的剧烈矛盾冲突。
②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及其家长制的吃人本质。
③尖锐地批判了向封建势力妥协忍让的“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的人生态度。
④热情地讴歌了青年一代的觉醒与反抗。
⑤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向和民主力量必然崛起的时代主题。

第3题:

杜大心是()中的人物形象。

A、《幻灭》

B、《灭亡》

C、《春》

D、《子夜》


参考答案:B

第4题:

巴金小说《灭亡》中的主人公杜大心是()


正确答案:带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革命者

第5题:

简析叶圣陶“教育小说”的思想内容和特点


正确答案: 叶圣陶以教育界、以学校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叫“教育小说”,主要思想内容有:1、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如《一篇宣言》暴露反动当局对教育的迫害。2、严峻的解剖与审视知识阶层。名篇如《潘先生在难中》里的潘先生,写出了知识分子灰色卑琐的人生和自私软弱的性格。3、展现教育知识分子身上出现的革命反抗的一面。如《抗争》中的郭先生、《城中》的丁雨生。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像叶圣陶这样多方面地、深刻地、成功地描写教育界的种种现象和心态者,并无第二人可与匹敌。叶圣陶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第6题:

简析《获虎之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较好的作品之一。写寄人篱下的青年黄大傻和富裕猎户的女儿莲姑的恋爱悲剧,斥责了封建家长的专制和专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讴歌了年轻一人对于恋爱自由的热烈追求。剧本充满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对封建思想道德的猛烈反抗,表现出强烈的“五四”精神。剧中黄大傻的性格,与莲姑相比,显得脆弱,他所倾吐的眷恋和寂寞之情,明显是当时知识青年感情的投影。
在艺术上,该剧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直接和强烈的抒发,重视戏剧氛围与情境的诗意渲染,在回肠荡气的浪漫情趣中流露出青春期的感伤与留恋。作品的抒情气氛很浓,喜剧的开场和悲剧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湖南山区浓厚的地方色彩也为剧本带来牧歌情调。《获虎之夜》还带有唯美主义倾向,保持一种艺术至上主义,这种倾向一直持续到田汉后期的创作中。

第7题:

简析《心防》的主题和刘浩如形象。


正确答案: 《心防》是夏衍写于抗战时期的话剧。作品描写了抗战前期坚持在上海“孤岛”进行斗争的进步文化工作者的生活,表达了抗战时期坚持反帝抗日心理防线的主题。主人公刘浩如是一个爱国的新闻记者。上海沦陷,很多文化人去大后方,他毅然决定留在“孤岛”(上海租界),以报纸为武器揭露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走狗的罪行,守住“精神上的防线”,他认为这条心理防线是极端重要的。敌人种种威胁利诱,他都不为所动。最后遭特务暗杀而壮烈牺牲。这是一个抗日文化战士的英雄形象。剧本富有现实战斗意义。

第8题:

简析《金锁记》的思想内容和曹七巧形象。


正确答案: 张爱玲的中篇《金锁记》,其思想是:黄金枷锁扭曲、扼杀人性。这一思想通过主人公曹七巧形象体现出来。曹七巧原是一家开小麻油店的市井少女,哥哥把她嫁给了贵族大富户家瘫痪二少爷为妻。她失去夫妇人伦之乐,压抑着性爱欲求,熬了半辈子熬到“婆死夫亡”,分得一大笔遗产。这黄金是她牺牲了青春欢乐换来的,这黄金是由她被扭曲的人性换来的。这黄金枷锁沉重地套在她身上。为了保住她这卖身的黄金,她宁可在性压抑性苦闷中熬煎,赶走了她所爱的小叔子的挑逗。她吝啬、刻薄、乖张,得罪、赶走了婆家人,也得罪、赶走了娘家人。小说对她的变态性心理的描写真令人惊心动魄。她嫉妒媳妇、女儿婚恋的欢乐,要儿子整夜陪着她说媳妇隐私,过后又到处说媳妇隐私,弄得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不像个婆婆,成了个疯狂世界。她亲手制造了媳妇的死亡,又逼得儿子小妾吞生鸦片死去,她亲手斩断女儿还算美满的婚姻。长期性压抑性苦闷使她容不得她所能支配的女人包括女儿、媳妇有半点欢乐。“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这种丧失人性的病态心理读来令人颤栗。

第9题:

分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


正确答案: 《灭亡》是巴金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思想内容:作品通过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杜大心的形象,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从参加社会运动以来的心灵历程。真切地反映出某些青年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躁动、激愤与反抗的心理。人物形象:杜大心是一个带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革命者,他患有严重的肺病。肺病使他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过于强大的黑暗换金个又使他看不到人类的前途,最后白白牺牲了自己。

第10题:

简析《二月》中萧涧秋形象及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左翼作家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中的主人公萧涧秋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寻梦者”形象。他富有正义感与同情心,极想有所作为,但又缺乏信仰,有所顾惜。他来到被称为“世外桃园”的芙蓉镇教书,高兴地认为这是自己的“新生”。他同情烈士遗孀遗孤,拿出工资一半资助文嫂生活和采莲上学。但“世外桃园”其实是旧中国农村小镇的缩影:封闭、保守、愚昧、封建。萧涧秋对文嫂一家的义举,他和陶岚的爱情关系,不仅受到浅薄无聊的钱正兴和滑头逢迎的小人方谋之流妒忌中伤,而且受到校内外人们的攻击。猜疑、流言蜚语、谣言、匿名信一齐向他而来,再加上孤儿的夭折,文嫂的自杀,种种变故使他喘不过气,最后决定遁走,继续他的“寻梦”。他和旧社会是不合拍的,但他还算坚硬,还未被旧社会所吞没或软化。这是近代青年中的一种典型。
通过萧涧秋形象及其遭遇,表现作品的思想:
①反映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传统习俗和守旧思想的根深蒂固。萧涧秋曾愤愤地说:“群众底心,群众底口”。深受封建意识和世俗偏见毒害的群众是一种强大可怕的力量,文嫂、萧涧秋、陶岚都是这种社会舆论的受害者。这说明旧中国根本没有“世外桃园”的乐土,也说明改造国民性的重要。
②体现着作者对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思想的深刻思考。萧涧秋面对的不是一两个小人,而是整个社会。萧涧秋想以个人力量对文嫂进行人道主义救助,却面对社会各方面“如千军万马的围困拢来”,他当然只能一再败阵。
《二月》的艺术成就是:
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除萧涧秋外,其他人物也眉目清晰。文嫂的贞惠贤良、陶慕侃的厚道中庸,特别是陶岚的形象是成功的艺术创造。她很有个性:聪明美丽、孤傲任性,我行我素,违众忤俗,是芙蓉镇上与众不同的新女性。
②结构严整和谐。以萧涧秋为中心,由萧涧秋到芙蓉镇开篇,以萧涧秋和文嫂、陶岚关系为主要情节,由萧涧秋出走结束全篇,不枝不蔓,首尾圆契。
③语言清丽,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