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桃园》主人公阿毛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及其凄然哀婉的悲剧命运。

题目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桃园》主人公阿毛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及其凄然哀婉的悲剧命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伤逝》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对于表现作品的思想蕴涵、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悲哀心碎的恋情。这样,就便于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便于充分地抒情。比如,作品对热恋中的涓生在会馆里期待子君到来时的迷惘、忧虑、急切的心情,描述得非常真切:涓生心不在焉地翻着随手抓过来的书,耳朵却聚精会神地听着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细心地分辨着子君的橐橐的脚步声,憎恶着那不像子君或太像子君的脚声,而脑子里却翻滚着种种祸事的忧虑……。对于涓生后来的悔恨和悲哀以及他内心深处的真情,作者也是使用第一人称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当涓生知道子君已死的消息时,他的悔恨达到了顶点,鲁迅用第一人称如实地写下了他的悲愤:“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此外,作品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在写实的过程中也时有涓生浓重的抒情。在整个悲剧的叙述过程中,抒情气氛非常强烈。热恋中的深情,新婚后的喜悦,失业打击后的惶恐,感情濒于破裂时的痛苦,终于分手后的绝望以及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和悲哀,都或隐或显、或淡或浓地表现了出来。这样的叙述方式构成了小说的双重的独特效果,一是客观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表述的故事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情力度,作品突现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议论与抒情的不断穿插,还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种波折起伏的意味,把故事演绎得近近远远,既真切又似有些朦胧,既有强烈的现实性,又带有一种凝重的历史感,既有生活细节的精心描写,如用油鸡和阿随的命运来响应子君感情的变化,又有高度概括的抒情性话语,如涓生所说:“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这种抒情又将故事提升到一种新的境地,给人留下很大的回味与思考的空间。

第2题:

结合具体作品,说说你对作者与抒情主人公的关系的理解。


正确答案: 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达情感时需要通过不同的抒情角色得以实现。抒情主人公就是作品中作家为表现情感所借助的抒情角色。
(1)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出现的抒情主人公和以代言的形式出现的抒情主人公。前者多属于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直接抒发情感,表达创作状态中作者的自我审美情感,是抒情主体内在精神的写照,寄情山水,直抒胸臆的抒情作品中见到的较多。而后者是指抒情主人公以其他形式出现,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抒情主人公是诗中一位与丈夫分离,饱受相思之苦的女子,很显然这不是作者自己,这种抒情效果依旧真实感人,可以说正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放置在孤独女子的身上,作出真实可感的想象的结果。这样的抒情方式可以称之为代言的抒情方式。
(2)作者与抒情主人公的关系。作家借助某个抒情的角色来表达处于创作状态中自我的某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因此,无论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以第一人称或代言的身份出现,我们都不能简单地、绝对化地将之与现实世界中的作者本人画上等号。抒情主体的个体建构影响着抒情作品的品质,作品中抒情主人公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正是建立在抒情主体的基础之上,所以说,作者与抒情主人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我们绝不能以此就确定作者就是抒情主人公。因为作者本身毕竟是现实世界中的作者,而抒情主人公却处于虚拟的审美世界之中。在审美世界中,作者总会在更高的审美理想指导下去抒发作为艺术真实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即经过了审美提炼后的情感。因此,处于创作状态、艺术世界之中的创作者,与现实世界当中作者的真正人格,或者说作品的艺术品格与作者的实际人格总是有差距的,不能将两者简单联系起来,或断定前者与后者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作者本身与抒情主人公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看到两者之间不能忽视的区别。认识到作者与抒情主人公之间的这种既联系又区别的关系,将有利于我们更科学地理解抒情性作品本身,反过来,也使抒情性作品能提供给我们更为广阔的审美欣赏空间。

第3题:

在《桃园》中,废名用来表现主人公王阿毛心理活动的艺术手法是()

  • A、通感
  • B、象征
  • C、意识流
  • D、白描

正确答案:C

第4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祥子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是旧社会被剥削、被压迫的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作者着力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其典型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使读者从祥子的悲剧中看到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以及黑暗势力是怎样从精神到伦理道德上摧残一个个体劳动者。小说在写祥子被毁灭的悲惨经历时,至始至终把笔锋指向万恶的旧社会,深刻的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的社会原因。首先,是社会动乱、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其次,是残酷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小说在整个故事的描述中,特别突出了整个黑暗社会对祥子的无情残害。所以祥子的悲剧,“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错”,是黑暗社会把他从人变成了鬼。
另一方面,祥子的悲剧,除来自时代、社会的等因素外,也来自他本身的性格弱点。他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执著追求,这就成为导致他命运悲剧的主观契机。既然他所承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成功;即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着所有权,也不能摆脱种种压制,成为真正可以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
因此,祥子的愿望和追求都是不切实际的,是他从已开始就陷入盲目,一切真诚的努力的毫无意义,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与悲剧。他出于个人奋斗的目的,因而他的人生理想是狭小的,而其采取的手段更是错误的,这不仅不可能使他找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正确途径,反而使他远离朋友,孤立无援,更无力抵抗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他从一个善良的青年,变为要强的人,更变为头等的“刺头”,最后终于堕落,成为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小说在同情祥子悲惨命运的同时,对他的个人主义,企图用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的想法进行批判。这说明,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劳动人民想通过个人奋斗的方式争得做人的权利,是根本行不通的。

第5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阿Q正传》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阿Q是一个贫困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他无家无业,没有社会地位,任人污辱和欺凌,但他却无忧无虑,达观自得。这恰恰表达了在阿Q身上有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即精神胜利法。阿Q这种基本性格的主要特征为: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生。但精神胜利法却不是阿Q的最根本特征,他的根本特征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他的所有思想观念都不是从他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自然欲求中升华出来的,代表他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思想观念,是在消极地适应外界环境、适应封建社会现实关系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被动地接受现存的、社会上流行和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
阿Q性格是某种民族病态的集中显现。它深刻的阶级根源出自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其历史来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历史紧密相联,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阿Q生活的社会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阿Q性格所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国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这一艺术典型有广泛的代表性,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面镜子,同时又有独特鲜明的个性,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第6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骆驼祥子》的语言表达、心理和场景描写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是老舍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最充分的,也是进步倾向最鲜明的一部,享有世界声誉。它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尤其注重通过语言、心理和场景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突出主题。首先,作者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几乎要哭出来”。他决定把买车的这一天算作自己和车的生日。
通过这一系列的心理描写,生动而准确的表达了祥子买车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一个个人奋斗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对次要人物,作者也能用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他们的神态状貌。如狠毒刁滑的刘四,泼辣粗野的虎妞,刻薄吝啬的杨太太,善良温顺的小福子等。虽着墨不多,却都形象鲜明。其次,作者善于通过景物描写介绍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展示人物活动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如小说中对烈日、暴雨的描写,对阴森灰暗的西直门外景的描写,都能充分展示人物的心情。作者通过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把景物描写和人物活动、内心感受融汇在一起。做到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第三,在语言方面,作者熟练、准确的运用北方劳动人民的语言,既生动、形象,又精炼、含蓄,并富有个性化。特别是作者善于把北京人的口头语言,加工提炼成活泼生动的文学语言,既朴实、平易,又简洁明快,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用“恰似一棵倒立的大树”,“铁扇面似的胸”,来形容祥子身体的结实、健壮;用娶妻时锣鼓的声音——“咚咚嚓”来隐喻祥子娶虎妞;用“雷”来形容虎扭的暴躁、厉害,等等。这些寓于生活实感的通俗而又恰当的比喻,使作品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作品语言的精炼含蓄,主要表现在作家那些带有议论色彩的语句中。语言的个性化特点,表现在描写人物语言对话的部分,如虎妞诱使祥子喝酒时的对话,祥子的老实厚道,虎妞的粗野泼辣都得到极为明显的表现。

第7题:

阿毛是下列哪一部作品的主人公?()

  • A、《桃园》
  • B、《微笑》
  • C、《沉沦》
  • D、《桥》

正确答案:A

第8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鲁迅《秋夜》中枣树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性意蕴。


正确答案: 《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鲁迅的苦闷彷徨期是他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在进取博击途中难于避免的,他以求索而生的苦闷,战斗而来的彷徨酿就了《野草》。《野草》是“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证明封建军阀统治着的黑暗年代,仍然有生命存在,这顽强的生命之花不是为着粉饰鬼蜮世界,而是为着“与黑暗捣乱”。《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即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全篇以秋夜为统一的背景,艺术地表现了两个意蕴深远的象征世界:秋夜里枣树与代表黑暗的种种势力搏斗而获胜利以及青虫扑火而致牺牲,两种象征的艺术世界各具不同的意义。
枣树是作者心灵的对应物,寄寓着精神界之战士的品格。开篇以诗的复唱吟咏枣树,突出了枣树在即将展现出的象征世界的主体地位。敌视枣树的夜的天空,他“奇怪而高”,“非常之蓝”。他“闪闪地眨着”眼,他露出“自以为大有深意”的微笑,他“将繁霜洒在”野花草上,表现出造物主的高傲、偏执、冷漠、残酷。他的威权摧折着一切生命的存在,要使秋夜成为一个生命荒芜的冷酷世界。在这世界里满是蜷伏着怯弱的生命,唯有枣树是敢于与夜的天空相搏的孤独的战士。与怯弱的小粉红花相比,枣树处处表现出精神界之战士的理想品格。他不畏惧造物主的权威,当受繁霜摧折的小粉红花唯恐失掉最后的花瓣而瑟缩于夜的冷气中时,同是受摧折而“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的枣树,却表现出卸却了负累似的轻松,“欠伸得很舒服”,抖擞精神向黑暗进击。枣树饱经历史的风霜雨雪,有着十分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不作小粉红花的春梦渲染理想的色彩,他冷静地告诫“春后还是秋”,只要黑暗的造物主存在一天,春天就不会久长。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赋予他非凡的韧性战斗精神,他不懈地与夜的天空搏击,直至“鬼眨眼的天空”露着不安,想要避开枣树,直至装点黑暗的月亮也“躲到东边去了”时,枣树仍紧逼不舍去“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盅惑的眼睛”.枣树的默默战斗将一切现存秩序的维护者搅得不安,夜游的恶鸟失去了死水般的沉寂而“哇”地一声飞走了。枣树的锲而不舍的战斗,使为繁霜封锁着的秋夜,无生命脉息的地狱终将要换个样子了。《秋夜》运用象征手法,传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尤其是枣树的形象,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第9题:

结合作品,论析鲁迅杂文的艺术魅力。


正确答案: 鲁迅杂文是特定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几乎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是现实中国思想文化、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鲁迅杂文既是史诗,又是政治,充满了鲜明的爱憎情感。丰富的理论涵量。鲁迅杂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
第一、鲁迅杂文体现了政治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统一。既立论准确,分析透辟,论证严密,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同时又显示了议论的形象化,以对比、暗示、取譬、借喻等手法上,使深奥抽象的思想观点变成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如脖子上挂着铃铛作为知识阶级的标志着群羊走上屠宰场的山羊,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的叭儿狗,吸人血又哼哼发一通议论的蚊子,等等。这些类型形象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典型性,是鲁迅杂文的重大项献。
第二,鲁迅杂文把战斗性与抒情性融为一体,既有尖锐犀利的笔锋,又有舒缓深长的情致。往往把思想观点渗透在汪洋恣肆的感情波澜之中,既鼓舞人以战斗激情,又给人以轻松愉悦的艺术享受。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等类抒情杂文,情文并茂,以浓烈深沉的情感震荡读者的心弦,而《“友邦惊诧”论》这种抨击时弊的杂文也是渗透着炽冽分明的爱憎感情。
第三,鲁迅杂文还具有浓厚的幽默讽刺特色。常用反语、影射、排比、夸张等手法,“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杂文造语精密,词汇丰富,文体多样,风格灵活多变,以含蓄幽默和辛辣讽刺相结合,显示了其文章风格的总特征。这在作为鲁迅杂文中最主要部分的如《“友邦惊诧”论》这一类短评、杂感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鲁迅的杂文,是时代的战斗记录,是丰富的思想艺术宝库,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比较重要的代表作有《我之节烈观》、《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雷锋塔的倒掉》、《并非闲话》、《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文艺与革命》等。

第10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家》中以高家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正确答案: 《家》从作者熟悉的生活、人物及切身感受入手,描绘和展现了封建大家庭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势。
首先,作者在鲜明的时代背景下,以雄健的笔触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自身的腐朽和衰败,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道德上的极端随落和无耻,也写出了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腐朽统治所进行的种种挣扎及其失败,从而揭示出制度所面临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
《家》中所写的封建大家庭,是作为当时中国封建制度的一个缩影来表现的。这里有二十几个大大小小的主子,几十个供他们驱使、奴役的仆人、轿夫;尊卑分明,等级森严,俨然是一个小小的封建王国。在这里,最高一层的统治者是高老太爷,他是高家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也是封建制度及其权力的主要象征,从作品中可以看到,高老太爷一生惨淡经营,得到了主要是两件东西,即金钱和权势。这是他过去全部行为的结果,也是他以后赖以维持其统治地位并使其家族“发达下去”的依据。他用金钱代养儿孙,使整个封建家庭终日过着奢侈的生活;也以此为手段,使“整个一大家人都得听他的话”。他用权势镇压反抗,以维护权势,把最富叛逆精神的觉慧关在家里,不许他到外面参加学生运动;也是用这种权势,强迫觉民同孔教会长冯乐山的孙女结亲,以实现两个封建家族的带有政治性的联姻,并拆散觉民同琴这一对恋人。这样做对高老太爷来说是很自然的,这是他的本性的表现,是他为维护封建统治所采取的必然步骤。然而,因为“时代不同了”,这一切结果都适得其反。正如巴金所指出的,高老太爷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钱只会促使儿子们灵魂的堕落,他的专制只会把孙子们逼上革命的路。他更不知道他自己后代在给这个家庭挖墓。”克安、克定就是用高老太爷给他们积下的金钱,赌博、嫖妓,胡作非为,直到后来偷窃和变卖家产,从内里把封建家庭掏空。金钱只养出了一群蠹虫和败家子,封建家庭首先就败在他们手里。所以最后,克安、克定的腐败随落彻底暴露,高老太爷怒斥克定并罚他跪在地上打自己耳光还觉得不能解气的时候,“一种从来没有感到过的悲哀突然袭来,很快地就把他征服了”。他意识到“他的努力只造成了今天他自己的孤独。今天他要用他最后挣扎来维持这个局面,也不可能了”。显然,他已陷入绝望之中,预感到封建家庭已处于零落飘摇的境地,不禁哀叹道:“全完了,全完了!”而另一方面,高老太爷手中的权势则加剧了青年一代的反抗和斗争,促使他们更坚定地同封建家庭决裂,而且他的权势也终于失去威力,再不能“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不得不答应觉民取消由他一手包办的婚姻,不得不向年轻一代的反抗让步。最后他的一切挣扎都归于失败,作为封建统治的象征,他终于心力交瘁,一命呜呼!
这一切表明,正如高家年轻的一代所常说的那样,“如今时代不同了”,巨大的历史潮流正在冲垮封建阶级统治根基,封建大家庭的崩溃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