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简述老舍与京味小说的关系。

题目

简述老舍与京味小说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老舍的小说充满"北京味”。()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举例说明“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主要区别。


正确答案: 虽然从老舍作品所表现出的风格特点看,与京派有许多接近之处,如老舍和京派作家都格外重视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习惯于用文化来分割不同阶层的人,但作者在批判的同时,又试图从“道德审视”的角度对现代文明病的病源进行探讨;
又如老舍和京派作家描写的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命运和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写得最好的人物也都是“老中国儿女”或“乡土中国”的子民。但是,老舍走的却是“俗文学”的路子,正因为老舍的“俗”,由于他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使他远离当时的“新文艺腔”,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成为了把“乡土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
从老舍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到,他最有特色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擅于运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地方语言写作,敏于描绘北京的风光、习俗及人物个性,敢于以喜剧风格来演示悲剧故事,等等,都教文坛感受到了缕缕新气息。但京派作家的作品与北京无关,也没有京味。

第3题:

被称为“京味小说”源头的作家是()

A、茅盾

B、巴金

C、老舍

D、沈从文


参考答案:C

第4题: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上,擅写“京味小说”的作家有()。

  • A、邓友梅
  • B、老舍
  • C、冯骥才
  • D、周作人

正确答案:A,B

第5题:

下列有关对老舍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 B、创作了《猫城记》、《离婚》
  • C、作品多写市民的生活与思想
  • D、小说具有“京味”与幽默风格
  • E、其小说赞颂了民族传统文化

正确答案:A,B,C,D

第6题:

简述老舍的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关系。


正确答案: 老舍读过像《儒林外史》这样一些中国古典小说。但他对《儒林外史》那“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风格虽有好感,但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兴趣。至于其他类型的小说,他也读过,但兴趣也不是特别大。他自己创作小说的时候,对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经验并不看重,也很少借鉴。(这一点,我们读一读老舍的传记等就可发现。)因此,可以说,老舍及其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不是很密切。

第7题:

试论老舍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批判的倾向
老舍从但丁、契可夫、狄更斯的作品中,获得了一个信念:批判。但丁、契可夫、狄更斯在自己的作品中都猛烈而深刻地批判了欧洲中世纪和资本主义的黑暗。而老舍也一脉相承,在自己的小说中展开了批判的锋芒。尽管老舍批判的对象——中国的封建主义,和批判的方式——通过对市民心态的讽刺来实现对封建主义批判的意图,与但丁、契可夫、狄更斯不同,但老舍批判的意识和批判的倾向,却得益于他们的影响。
(2)取材的特点
老舍喜欢贴近生活,尤其是普通市民的生活来选取自己小说的题材,这一特点也与外国文学的影响分不开。
我们知道,老舍不太喜欢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作品,其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莎士比亚和歌德作品的取材往往不是普通人的生活,而是上层贵族,王公大臣,甚至是神的生活。这一点让老舍感到他们的取材离现实世态太远。而老舍之所以青睐契可夫,倾心于狄更斯,固然也有很多原因,其中,他们切近生活和普通人取材的特点,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契可夫描写下层人,批判社会现实中的常见世态,狄更斯嘲笑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人,使老舍感到亲切。在老舍小说所描写的市民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契可夫的影响,如《离婚》中老张、老李,在这两人身上,我们能体味到契可夫所描写的小市民的庸人气。
(3)人生态度
老舍是作为一个温和的民主主义者登上文坛的。他没有鲁迅深刻,不像郭沫若那样激烈,也不像茅盾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也迥异于巴金的热情,他批判他的人物,但“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他一方面在小说中无畏地直面社会的病态,另一方面又常常将不可调和的矛盾,特别是对立的上层人与下层人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矛盾,纳入“善”与“恶”的抽象的道德范畴之中;他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了旧制度必然灭亡的事实,一方面又只开出改良的药方。这一切都与老舍所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分不开。
以狄更斯为代表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常常是一方面揭露社会的矛盾,另一方面又进行调和,以“善”与“恶”的道德说教来解决阶级斗争的矛盾。如曾对老舍产生过很大影响的狄更斯的小说《尼古拉斯·尼克贝尔》和《奥列佛·退斯特》,就是如此。小说前半写统治者与流浪儿的矛盾,结尾却让这本难调和的矛盾,在所谓有正义感的绅士的帮助下解决了,甚至,法庭、警察也站在了流浪儿一边,于是,来了一个大团圆。
这种将历史的批判道德化的倾向,在老舍的小说中也随处可见。在《老张的哲学》中,被卖身的姑娘李静和被捆绑的青年王尔德最后被德高望重的孙守备救下,从而解决了矛盾;《四世同堂》中的恶棍、汉奸大赤包等的灭亡,也不是人民力量作用的结果,而是应验了“恶有恶报”的无形的道德戒律,最后被他们投靠的主子日本人处决。„„这些事实都是外国小说家的人生态度影响了老舍及其小说的证据。
(4)讽刺、幽默的风格
首先影响老舍小说讽刺、幽默风格的是古希腊的喜剧,尤其是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其次影响老舍小说讽刺、幽默风格的是狄更斯和狄更斯小说的“幽默”风格。20世纪30年代,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说到他所受西方近代文学影响的时候,特别谈到了狄更斯对他的影响。狄更斯对老舍小说风格的影响,我们进行直观的比较,也许可以看得更清楚,也能更直接地说明问题。这里我们就将老舍前期的小说《老张的哲学》与狄更斯前期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进行简单地比较。
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中的滑稽人物,与老舍《老张的哲学》中“人物的滑稽”相映成趣。老张卑琐、可恶的德行、心态,与《匹克威克外传》中的匹克威克一脉相承,都具有那种既可意会,又可言说的滑稽味。
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的叙说语言十分幽默,老舍《老张的哲学》中叙说语言也十分幽默。
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幽默的目的仅仅是“为笑而笑”,老舍《老张的哲学》的幽默的目的也是如此,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
最后,老舍小说的讽刺、幽默的风格,随着老舍创作的发展也在发展,而老舍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也在发展。其基本路向是:从“单一”地接受某一位外国作家的影响,走向综合地汲取众多外国作家,包括威尔斯、康拉德、福楼拜、莫泊桑等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营养。
从上面的描述,从老舍与外国文学的密切关系中,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老舍作为一个自觉而且直接地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作家,他的小说,却恰恰获得了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审美效果。而这其中肯定蕴涵了很多文学的文化学、文学的社会学、文学的心理学,以及哲学、美学的课题。

第8题:

老舍被人称为哪个小说流派的鼻祖?

A.海派

B.京味

C.京派

D.七月派


参考答案:B

第9题:

论述老舍小说的“京味”与幽默。


正确答案: ①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日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这画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儿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②“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安、谦和、温厚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老舍作品处处写到礼仪,礼仪既是北京人的风习,亦是北京人的气质,“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北京人多礼,《二马》中老马赔本送礼;《离婚》中老李的家眷从乡下来同事们要送礼,张大哥儿子从监狱里放出来也要送礼;《骆驼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讨好刘四爷更需送礼;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了一种“文化性格”。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了他的全部复杂情感的: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及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至若有所失的怅惆,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衰败而惋叹不已。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种主观情愫与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③老舍性情温厚,其写作姿态也比较平和,常常处于非激情状态,更像是中年的艺术,他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具内蕴的“京味”。老舍说“北平人,正像别处的中国人,只会吵闹,而不懂什么叫严肃”,“北平人,不论是看着一个绿脸的大王打跑一个白脸的大王,还是八国联军把皇帝赶出去,都只会咪嘻咪嘻的假笑,而不会落真的眼泪”。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总之,是借笑声来使艰辛的人生变得好过一些。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幽默看成是生命的润滑剂。这样,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说得严重一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贫”)棗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作品中,老舍曾为此而深深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索、总结,从《离婚》开始,老舍为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可不是从文字里硬挤出来的”;追求更高的视点,更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而又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老舍创作逐渐失去了初期的单纯性质,产生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读其小说往往不仅使人忍俊不禁,更令人掩卷深思。
④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这也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志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这也是“京味”的重要表现。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第10题:

试述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其次,“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如“官样”的体面、排场、气派和礼仪,追求懒散、谦和、温厚的生活,等等。三是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四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