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马致远的戏剧创作具有何种特色?

题目

马致远的戏剧创作具有何种特色?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金庸小说艺术上的成功,得力于戏剧、电影者尤多。戏剧和电影方面的实践,对他的小说创作很有影响。如果说其小说场面和人物调度的舞台化来源于戏剧的话,那么笔墨描写的视觉化、场景组接的蒙太奇化等则得力于电影。金庸在小说中运用戏剧技巧,形态多样;至于将电影技巧引进小说,更构成了金庸作品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

A.金庸小说艺术戏剧电影技巧

B.金庸艺术创作电影技巧

C.金庸小说艺术创作电影技巧

D.小说视觉电影技巧特色


正确答案:A
文段的关键词其实就是文段的重点,即组成文段的句子是围绕哪几个词展开的。句子一般是围绕主语和宾语展开的,根据这一线索,我们可以得出A项为正确答案;B、D项明显错误,第一句中金庸小说艺术是一个词语,所以不能单拿出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关键词;文段中戏剧和电影两个词是并列关系,所以不能单拿出其中的一个作为关键词,C项也不正确。故选A。

第2题:

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它的第三折的具体描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作者为什么进行了这样的艺术虚构?这折戏的戏剧语言有些什么特色?


正确答案: 《汉宫秋》是元杂剧的著名作品,它通过昭君和番的历史故事,表现了热爱祖国、反对屈膝投降、反对不义战争、希望民族和睦的思想,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昭君和番的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这一行动为汉匈两个民族的团结和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自昭君出塞直至元朝初年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不断发生,中原地区多次遭到少数民族奴隶主武力威胁和破环,由于这一原因,历代文人在以昭君和番的故事为题材进行文艺创作时,不断地改变这个故事的内容,加进了许多虚构的成分,用以表达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汉宫秋》的第三折写昭君留下汉家衣裳和投江殉国的情节,同历史事实完全符。这是因为在北宋和南宋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先后遭到辽、金、元等统治者的侵凌,屠杀和掳掠,人民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社会生活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作者在《汉宫秋》第三折中通过昭君留衣和投江的行为表达了当时人民强烈的民族思想和爱国精神,通过昭君的爱情生活的被破坏和她被迫离乡远嫁的屈辱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苦难。剧中所写汉元帝和大臣们昏庸无能,正是宋朝君臣的写照,而对毛延寿的鞭挞,正反映了人民对当时的汉奸卖国贼如秦桧之流的痛恨。总而言之,作者是为了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才在历史故事中加进一些虚构成分的。
这一折的戏剧语言的特色,是它的曲词写得既通俗易懂,又文采斐然;既使用了许多俚语、俗语,如“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又化用了许多诗词中的句子,如“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写得婉转缠绵,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尤其是【梅花酒】和【收江南】两支曲子,历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

第3题: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艺术上的特色。


正确答案:作者继承前人创作成果而为我所用,从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此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剧在题材处理上的突出特点,即对历史题材的处理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保持内在的联系。其次,结构紧凑,以精湛的笔法引出一连串的矛盾冲突,使人物性格在冲突中体现,人物思想在冲突中得以升华。另外,作品的词曲具有强烈的音乐性与抒情性,唱词不仅营造辽阔深远粗犷的塞北风情,而且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因而意境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

第4题:

明代最杰出的戏剧家是()

  • A、王实甫
  • B、关汉卿
  • C、马致远
  • D、汤显祖

正确答案:D

第5题:

在戏剧中,以()的表演最具有特色。

  • A、生角
  • B、旦角
  • C、丑角
  • D、净角

正确答案:B

第6题:

为什么元代最伟大的戏剧家是关汉卿而不是马致远?试作评析。


正确答案: (1)杂剧创作数量上马不敌关。
(2)人物形象上马剧为传统上层人物,关剧多为市民。
(3)关剧为“场上之曲”,马剧则适合文人阅读。
(4)语言上关剧本色当行,马剧求雅。
(5)今人评价立足于平民,古人立足于文人,所以古人重马,今人重关。

第7题:

戏剧和戏剧式电影在结构的两个共同特点,使戏剧和戏剧式电影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色:()。


正确答案:两者都以冲突为基础,都要求有紧张、强烈的冲突,它们都把矛盾集中起来,都使所有的人物围绕在一个中心冲突的周围,每场戏也都是为了推进冲突的发展

第8题:

被誉为中国戏剧之王的是( )

A、白朴

B、马致远

C、关汉卿

D、汤显祖


参考答案:C

第9题:

马致远的创作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马致远的《汉宫秋》创作成就很高,明代的臧懋循编辑《元曲选》,把《汉宫秋》取作第一篇。
1、情节处理非常独到。《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现存最早搬演王昭君故事的戏曲剧本。昭君故事,源远流长。马致远在前代创作的基础上,一方面把昭君明确写为元帝爱妃,一方面让昭君在汉匈交界处投水自杀,把昭君塑造为在民族矛盾中保持高尚气节的女性形象。此外,马致远将毛延寿设计为索贿且背叛朝廷、挑起事端之人,使全剧冲突紧凑。同时,剧本还通过对对文臣武的斥责,表达了马致远经历社会巨变后对历史的思考。
2.曲词以抒情性著称。尤其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灞陵送别,语言平易、隽永。如《七弟兄》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梅花酒》“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3.意象繁密跳跃,其中既有关山鼓角的苍凉肃穆,又有黄月纱窗的忧伤优雅。大量短句的使用,造成节奏的健捷激荡;句子的重叠、转折,使抒情顿挫低回。第四折借诗歌传统中大雁意象积淀的孤独思念,强化元帝的痛苦。除《汉宫秋》外,马致远的几部神仙道化剧也很重要。《陈抟高卧》写道士陈抟的超然出世、《岳阳楼》写吕洞宾度脱柳树精、《任风子》写马丹阳度脱屠户任风子、《黄粱梦》写钟离权度脱吕洞宾。这四剧与全真教关系密切,表达了否定功名富贵、酒色财气,赞赏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否定。

第10题:

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简约与深细相依本诗文字之精炼,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一字一景,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是主人公眼中之景。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思乡之情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2)静与动、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相映处于动态的“流水”,与处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
(3)景色与情思相融(情景交融)可感的深秋之景,与无形的凄苦之情相通;用有形表现无形,具体生动。“小桥流水人家”,是常见的景色,但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一处,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可谓情景妙合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