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试析杜运燮的《山》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

题目

试析杜运燮的《山》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叶燮在《原诗·内篇》(下)中指出杜诗都是从杜甫的胸襟中流出的。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是九叶诗派中流派风格最浓烈、最有成就的诗人,在40年代即以诗名,和郑敏、杜运燮并称西南联大“三星”。


正确答案:穆旦

第3题:

以下不是“九叶派”诗人的是()。

A.唐祈

B.袁可嘉

C.杜运燮

D.艾青


正确答案:D

第4题:

试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正确答案: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的第一句写 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川就在那烽烟迷茫之中;表面上写的是两个地方,但从时而回望长安,时而翘首蜀地中,表现出了一种朋友间依依难舍的情态,没有离别的字样,却使人一开始便感受到浓浓的离情。第三、四句写我和你都是为了仕宦而同样离别家乡、飘泊异乡的人,言外之意是你也不必为远任蜀川而过分难过。这两句写的有己有彼,推心置腹,贴切得体。第五、六句笔锋一转,写下了开朗乐观、最为人称道德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世界上有真正志同道合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互相劝勉,在悲喜忧乐之时,一想起对方来,便会有一种欣慰知情油然而生,这时两颗心就如近在咫尺似的。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趣、脱俗的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最后两句以一个委婉的劝说收结,希望我们双方都不要在分别的路口、像小儿女一样的哭哭啼啼,泪洒佩巾。

第5题:

试析杜诗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正确答案: (1)杜甫在《戏为六绝句》其六中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亲风雅在创作上表现为写时事的写实倾向,把文学从侧重于发抒个人情怀襟抱引向写民生疾苦,从理想引向写实。在艺术上“转益多师”,即广泛地向前辈作家学习,对诗的各种艺术形式及表现力作自觉的探讨与追求。
(2)杜诗集大成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二是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三是功力深厚,自铸伟辞。杜诗的叙事和写实,显然受《诗经》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在五言古诗的写作中,他又接受了王粲、曹植、陶渊明等诗人的影响。他的古诗多律句,正是学习齐梁以来重偶句排比的缘故。他主张力崇古调,兼取新声;一方面要求风格、语言的雄浑古朴,一方面又重视修辞的清丽华美。杜甫能全面认识各历史时期作家作品各自的特点和成就,利于他兼取众人之长。
杜甫对各种诗歌体裁都很擅长,并能推陈出新。五言古诗他可以由十韵拓展为七十韵;五言排律他可以大至千言;七言古诗他可以包罗万象;歌行之体,气格苍老,雄跨万代;至于千言律,更是变体多多。杜诗风格,由崇尚绮丽、清新,向沉郁、老成发展。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诗的句法变化和炼字的精当,确已到了惊人的地步。为了在色彩上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他把色彩字放在句首,如“绿稠屋角花,红绽雨肥梅”;他善用动词和副词,形成气势飞动、富有生命动感的艺术感受;他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因而时有警句和丽句,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后出塞五首》)、“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

第6题:

“文革”中因“中国远征军”问题再次被“判”为“历史反革命”的诗人是()

  • A、杜运燮
  • B、郑敏
  • C、袁可嘉
  • D、穆旦

正确答案:D

第7题:

诗歌《山》收在杜运燮的集子()

  • A、《热带风光》
  • B、《诗四十首》
  • C、《盈盈集》
  • D、《星的歌》

正确答案:B

第8题:

属于九叶诗派的诗人有()

A. 陈敬容

B. 穆旦

C. 杜运燮

D. 冯至

E. 力扬


正确答案:ABC

第9题:

试析现代“独语体”散文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所谓“独语”,就是自言自语,它是个体陷入自我精神反思的一种心理结构,一般展示的是个体对生命、存在的一种思考和体验,它通过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独语体散文中,作者排除了他人的干扰,也拒绝与读者的交流,径直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捕捉自我微妙难以言传的感觉,作者通过强化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表达自己对世界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独语体散文最大特点是封闭性与自我指涉性。不顾及与倾听者的交流,而只注重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通过强化自己内心的孤独感与荒凉感,表达一种个体面对世界的生命体验,体现出指向内心的内敛风格和冥想气质,实现一种常有幻美色彩的审美追求。这是创作散文的另一种方式。

第10题:

政治讽刺诗《追赶时间的人》出自()的手笔。

  • A、袁水拍
  • B、臧克家
  • C、杜运燮
  • D、袁可嘉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