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

汉语里有一种特殊的名词,叫做单位词。单位词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度量衡单位,如“尺”、“寸”、“升”等,第二种是(),如“个”、“只”、“枚”。

题目

汉语里有一种特殊的名词,叫做单位词。单位词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度量衡单位,如“尺”、“寸”、“升”等,第二种是(),如“个”、“只”、“枚”。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同义词有两种,一种是等义词,另一种是近义词。()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语法分析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把大类切分成小类,如把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一是把(),如把句子分成主语、谓语等。
整体切分成部分

第3题:

在五级语法单位中,用来造句的单位是()。

A 词、词组

B 语素、词

C 词组、语素

D 语素、语素组


参考答案B

第4题:

汉语里天然单位的单位词萌芽于什么时代?到什么时代才真正发展起来?


正确答案:天然单位词在秦代已经萌芽,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最常见的是“枚”:“土中的玉璧七枚”,此外还有“头、只、株、颗、块、枝、根、条、片”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第5题:

软件开发模型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为前提的瀑布模型。第二种是在软件开发初始阶段()时采用的渐进式开发模型,如原型模型,螺旋模型等。


正确答案:以软件需求完全确定;只能提供基本需求

第6题:

汉语里只能出现在名词前边的词是()

A.动词
B.副词
C.形容词
D.介词

答案:D
解析:

第7题:

表示行为的单位词出现于什么时代?哪些行为单位词是从事物单位词转变来的?


正确答案: (1)表示行为的单位词(“次、回、趟”等)的产生,要比表示事物单位的单位词晚得多。在唐代以前,出来量词的意义用“再”之外,关于行为的称数,一律用数目字加在动词的前面,“百战百胜”。
(2)唐以后,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如:“回、次、”等,逐渐出现,一般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只有“回、次”两个字,“次”比“回”晚得多;此外还有“遭”字最初表示环绕或转动的次数,后来它的用法也一般化了,“贾客停非久,渔翁转几遭。”;“遍”字表示读书完毕的次数,后来也一般化了“走了七八遍。”
(3)表示时间长久的行为单位“场、番”都来自事物单位的“场”和“番”。
①.“番”字最初表示轮番的事物,“初番放出林”(第一批竹笋使它们成长为林);后来它的意义就和行为单位的意义没有分别了,“几年今夕一番逢,千古何人此与同。”
②.“场”字表示时间长久,可能起源于科场的“场”(参加考试的人在场屋中所费时间最久),后来用途扩大了,就泛指时间长久的次数了,“一场梦”。
③.至于像“顿、阵”等字也是先用来表示实物单位的,“顿顿食黄鱼”,“今朝一阵寒”,当行为单位发展出来以后,行为单位词和事物单位词有一个不同点:事物单位词一般是在名词前面,行为单位词一般是在动词的后面。

第8题:

复音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参考答案:错误

第9题:

储存在词汇中的第一种信息是语音。第二种信息是有关词的语法信息。第三种是词汇意义。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语法单位主要有句子、()、词、语素。


正确答案:词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