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

简述介词“之”的来源及其语法作用。

题目

简述介词“之”的来源及其语法作用。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介词“之”和代词“之”同出一源,最初指示代词“之”放在名词后面复指,表示领有。“麟之趾”的原始意义是麟它趾。证明:上古人称代词后面不能加“之”,先秦没有“吾之、我之、余之、汝之”;先秦史料中,“之”字作为名词定语的介词占大多数。“古人之象。”
(2)“之”也可作形容词定语的介词,甚至作谓语形式的介词。不过较少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炎症介质的来源及其主要作用


正确答案:炎症介质可来自细胞,也可来自血浆。其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有利于炎性渗出。并具有对炎细胞的趋化作用。有的炎症介质还可引起发热、致痛、组织损伤等。

第2题:

为了使"之"字语法的作用充分体现,我们把定中词组中的"之"字统称为()。

A、介词

B、助词

C、连词

D、代词


参考答案:B

第3题:

名词的语法特点有()。

A.能受数量词修饰

B.能做主语、宾语

C.有些能重叠

D.能受“不”修饰

E.能用在介词后边组成介词结构


参考答案:ABE

第4题:

下列关于虚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具有帮助造句的语法作用
  • B、虚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 C、在现代汉语中,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之一
  • D、虚词主要有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正确答案:B

第5题:

“君爲我呼入”句中的“爲”字,其词性和语法作用是()

A.动词,作谓语。
B.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实际发出者。
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D.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答案:C
解析:

第6题:

“月攘一鸡”中的特殊语法现象是()

A、省略介词

B、名词做状语

C、宾语前置

D、名词用作动词


参考答案:B

第7题:

“语法学和和语法学相关的学科”中的两个“和”词性分别是()

A、连词介词

B、介词连词

C、连词连词

D、介词介词


参考答案:A

第8题:

介词的语法特点可以归纳为()。

A. 介词都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演变而来

B. 介词经常与名词、代词组成介词短语

C. 介词短语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D. 介词短语经常用作主语

E. 介词短语经常用作述语


标准答案:BC

第9题:

介词的语法特征是不能(),总要构成介词短语作()。


正确答案:单独作句法成分;状语

第10题:

先秦时代,介词“于”“於”“诸”的语法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分别。


正确答案: (1)“于”和“於”:“于”是“於”的较古形式,甲骨文用“于”不用“於”,“于”和“於”是骈词。“於”字后起,除了继承“于”的原始意义外,还兼有一些新兴的意义,而后起的意义不用“于”来表示。所以,对于“于”的原始意义,用“于”、和“於”均可;对于“於”的新兴意义和新兴的语法作用,就必须用”於”。
①“于”的原是意义只限于便是行为发生的处所和时间,以及表示对人的关系:“流共工于幽州”“王访于箕子”
②如下两种情况只用“於”,不能用“于”:“於”字前面所介的是形容词;“於”字后面所支配的是整个谓语形式。
(2)“乎”和“于、於”:与“於”没有差别,“于”的原始意义可以用乎字,“於”的新兴意义也可以用乎字;仅仅有一字例外,“恶乎”不能换成“恶於”。
(3)“诸”字很简单,它就是“之於”的合音。
(4)结论:后代书面语,四字依旧沿袭下来,但“于”和“於”的区别泯灭了,“於”表示发生的处所时,现代口语里一般说成“在”字。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