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史

民间文学概论中“民间文学”是依据什么划分的()?A、题材B、文学史发展C、时间D、写作阶层

题目

民间文学概论中“民间文学”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 A、题材
  • B、文学史发展
  • C、时间
  • D、写作阶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鲁迅说:“旧文学衰颓时,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文学史上的。


正确答案:常见于

第2题:

试论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又通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社会历史的因素和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前者促使了劳动人民与口头创作的结合,后者则是口头性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从文学发展史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是伴随着口语而不是伴随着文字产生的。在尚无文章出现的远古社会,口头创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唯一形式。当文字出现后,在旧时代,它被统治阶级所把持、垄断着,广大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群众被剥夺了享受文化教育、使用文字的权利。他们难以欣赏书面文学作品,更难以参与书面创作。所以,对广大民众来讲,口头语言仍然是他们从事文学活动的唯一方式。在人民大众成为社会主人的新时代,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落后、文化教育不普及地区和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仍然只能以口头方式来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学。在文化教育普及的地方,人们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既可以用书面语言的方式来从事文学活动。他们中间的少数人也确实由口头创作走上了书面创作之路,成为著名的作家,而大多数人依然离不开口头语言艺术。口头文学的这种渗透到民众之中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优点是书面文学乃至现代视听文学(广播、电视)所不能完全取代的。加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民大众与口头语言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他们将口头语言艺术运用到极为纯熟的程度,另一方面,口头语言艺术也造就了他们特殊的艺术审美情趣。因此,在人民大众能够享受文化教育、能够欣赏和参与书面创作的社会条件下,口头文学仍然活跃在民间,继续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可以预料,只要人类一天不离开活生生的口语,人民的口语创作就一天也不会停止。

第3题:

指出欧洲文学史上曾经有过的浮士德题材创作()

A.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民间文学
B.古典主义时期的法国悲剧
C.法国启蒙文学
D.英国“大学才子派”中的马洛
E.德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的歌德

答案:D,E
解析:

第4题:

试述民间文学的发展?


正确答案: (1)原始社会,民间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主要形式——劳动号子、巫术祝辞、神话及部分史诗等。其为原始社会惟一的文学形式,由原始社会成员集体创作,又为全体成员服务。 
(2)作家文学产生后,民间文学主要指,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集体创作,并主要在他们中间传播的口头文学。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  
[阶级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分离出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人。民间文学不再是全民口头文学和惟一文学样式。主要是社会下层、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共同享用、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口头文学
(3)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继承、变化与发展具重大意义。 
口头文学在当代,明显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①创作群体的结构有了新变化 
传统农业社会——口头文学创作者——农民和手工业者;近代——部分工人加入;当代——劳动者队伍扩大,大家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创作群体范围扩大,各行各业民众创作的口头文学应时而出,传统农民口头文学也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②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传媒日趋现代化,各类体裁在创作与流传范围方面都有调整。 [新编时事笑话——城乡;民歌唱和——少数民族传统歌会、礼俗仪式;传统小戏——农民;神话故事、地方传说——加工成书面文学作品 传播方式上:口头流传为主——汇总成书]

第5题: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有三种文学在发展着,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人文主义文学
  • B、民间文学
  • C、封建文学
  • D、民间文学

正确答案:A

第6题:

民间文学口头性是如何形成及发展?


正确答案: 民间文学又通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社会历史的因素和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前者促使了劳动人民与口头创作的结合,后者则是口头性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从文学发展史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是伴随着口语而不是伴随着文字产生的。在尚无文章出现的远古社会,口头创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唯一形式。当文字出现后,在旧时代,它被统治阶级所把持、垄断着,广大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群众被剥夺了享受文化教育、使用文字的权利。他们难以欣赏书面文学作品,更难以参与书面创作。所以,对广大民众来讲,口头语言仍然是他们从事文学活动的唯一方式。在人民大众成为社会主人的新时代,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落后、文化教育不普及地区和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仍然只能以口头方式来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学。在文化教育普及的地方,人们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既可以用书面语言的方式来从事文学活动。他们中间的少数人也确实由口头创作走上了书面创作之路,成为著名的作家,而大多数人依然离不开口头语言艺术。口头文学的这种渗透到民众之中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优点是书面文学乃至现代视听文学(广播、电视)所不能完全取代的。加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民大众与口头语言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他们将口头语言艺术运用到极为纯熟的程度,另一方面,口头语言艺术也造就了他们特殊的艺术审美情趣。因此,在人民大众能够享受文化教育、能够欣赏和参与书面创作的社会条件下,口头文学仍然活跃在民间,继续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可以预料,只要人类一天不离开活生生的口语,人民的口语创作就一天也不会停止。

第7题:

民间文学的工作方法是什么?


正确答案:1958年,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的十六字方针,这是整个民间文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直到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

第8题:

下列不属于民间艺术特点的是( )。

A.民间文学艺术是群体智慧的结晶

B.民间文学艺术是世代相习的,在时间上具有连续传承的特性

C.民间文学艺术的流传范围通常限定在某一特定地域

D.民间文学艺术不具有变异性

答案:D
解析:
民间文学艺术虽然也是一种文学艺术,但是它有着不同于一般文学艺术的特点:(1)民间文学艺术是群体智慧的结晶;(2)民间文学艺术是世代相习的,在时间上具有连续传承的特性;(3)民间文学艺术的流传范围通常限定在某一特定地域;(4)民间文学艺术具有变异性。

第9题:

什么是“民间文学”


正确答案:民间文学外国通常称之为“民俗学”,这是从英文Folklore翻译过来的,自1846年英国学者威廉•汤姆斯提出,从19世纪中叶开始成为国际的学术用语。“五四”前后被介绍到我国。民间文学是“人民主要是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高尔基语)。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始终伴随着人民的生活,是人民知识的宝库,生活的教科书。传统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等特征,它有自己的艺术传统、表现方法和独特的口述风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第10题:

以文学史为例,论述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正确答案: 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有的在接受民间文学影响,利用民间文学素材进行创作的同时,就把民间文学的某些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保存了民间文学,有的在借鉴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加以充实、丰富,提高了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水平;有的对零散的民间文学作品加以汇集,编撰成册,扩大了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屈原一方面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天问》、《九歌》、《离骚》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因子,为后人研究楚人的巫文化和神话,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等人,吸收了民间艺人讲唱故事的成果,运用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对民间艺人的话本加以提炼、充实、完善,扩大了篇幅,丰富了内容,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等方面,使原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三国演义》较之三国传说与《三国志评话》,《水浒传》较之水浒故事与《大宋宣和遗事》,《西游记》较之取经故事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无论就典型形象、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或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比较,作家创作都远远超过了民间口头创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民族文化统一体中分化出附属于上层社会的精英文化,形成与民间文化迥然相异的精致华丽文化风格。这些文人、作家一方面不断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丰富营养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按照上层社会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的审美趣味,对民间文学注入自己的主观因素,因而往往损害了民间文学的原貌。这是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影响的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