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和大发展的原因?

题目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和大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繁荣: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新闻界短暂的繁荣,全国报纸由十年前的一百多种,陡增近五百种,其中1912年2月向北京民政部进行登记的报纸,就多达九十余种,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特别是那时的政党报刊掀起了出版热潮。
原因:
一、旧的禁令的废除;
二、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三、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运动和推动;
四、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 ),是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立足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A.社会大发展大繁荣
B.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C.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D.文艺大发展大繁荣

答案:B
解析: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立足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第2题:

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这种民族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积极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人认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结合材料,请谈谈你对这观点的看法。


正确答案: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必须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永葆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28.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句流传至今几千年,影响了几十代中国人。为了纪念他,形成了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点雄黄、对诗歌等风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端午节应着重对民族精神的弘扬,然而,现在除了吃粽子,其他的风俗已被风蚀殆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第3题:

我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深入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实施文化服务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深入实施文化体制创新工程。

第4题: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情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武昌起义的枪声,调皮响了两千多年来封建专制统治的丧钟。禁锢已久的新闻界也冲破了樊篱,获得了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报纸由100多种猛增至500多种,总销数达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创造历史最高纪录。下此同时,新闻通讯事业也得到了发展,仅在1912年,在武汉、上海等地就创办了6家通讯社。总之,我国新闻界呈同一派繁荣景象。
这种繁荣景象的出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旧法律的废驰与新法律的保护。武昌起义后,清政府颁布布的那些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法律无形中被废除;新政权颁布布的法令中,列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如湖北军政府在1911年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中就规定:“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浙江军政府临时约法》也规定:“人民得享有……言论著作集会结社之自由。”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布的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这些法律的颁布布,对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鼓励的保护作用。
第二、由革命党人控制政权的地区对报刊的出版给予支持,致使其他地区的政权机关在当时的形势下,也对报刊的出版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第三、民国成立以后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政党。他们为了在议会中争得席位,办报纸为自己宣传。一些军阀、政客和资本家也纷纷办报,希图在新政权中捞取政治资本和借机发财。
这就是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的原因。可异好景不长。在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以后不久,新闻界的厄运也随之到来。

第5题: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有哪些变化?出现了哪些知名记者?


正确答案: (1)中华民国成立初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确立了自由新闻体制。在当时政党政治的背景下,出现了政党报刊的繁荣。
(2)袁世凯上台后,排斥异己,新闻事业遭到了压制和扭曲,出现了"癸丑报灾"。
(3)由于北洋政府实行言论禁锢,各报为了生存,都采取了轻言论、重新闻的发展策略,在客观上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著名记者有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等。

第6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体指什么?


正确答案: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
(4)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第7题: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任务是?


正确答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9题:

试述民国初年短暂的办报古潮中新闻事业的变化及其业务的变化。


正确答案: (一)历史背景:民国初年,随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和旧有制度的废除,中国出现了第三次的了业高潮,然而袁世凯上台后扭曲新闻法律、法规,使得报业发展脚步嘎然而止,在这次短暂的办报高潮中,民国新闻事业和业务也发生了变化。
(二)新闻事业的变化
与清末比起来,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a、政党报刊(党会林立),民初的报纸,包括原有的和新创刊的,大部分是政党报纸。由于民初党会成立,这些政党或政客,一般都创办报刊,将其作为言论机关,客观上就导致了政党报刊的峰起。
b、新建政权各级的机关报取代前清宫报。民国成立后,各级组织纷纷出版机关报,数日大大超过前清宫报。
C、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女子参政的妇女报刊大量了版。
D、通讯社的兴起。中国人自办通讯社,始于20世纪初,是从译报、剪报、通信工作发展而来的。武昌起义胜利后,1912年和1913年两年内,全国新出现多家通信社,这些通讯社往往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新闻来源主要靠剪报和计报。
(三)新闻业务的变化
a、从新闻业务本身看,这一时期总的趋势是由“政论时代”和“新闻时代演变”。“二次革命后,由于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专横、残暴,以及党派报刊宗旨,思想水平下降,政论既易贾祸,又不再为读者所看重,在报上所占篇幅剧减。与政论衰退相反,新闻报道有长足发展,这种发展适应了当时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b、报纸副刊的发展
副刊的发展表现在,当时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专门刊载杂文、随笔、小说、诗歌、戏曲,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等专栏。
(四)总评:在民初短暂的办报中,中国新闻事业适应了当时的国内形势,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新闻事业及新闻业务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现代报纸的形态日益成熟。

第10题:

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顷间之间,新闻事业主观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二)民初报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a、旧的禁令的废除与新的法律的保护。民国成立后,清廷专为扼制新闻出版业而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件专律》(1906年6月颁布),《报章应守规则》(1906年颁布)《大清报津》(1907年1月颁布)、《钦定报律》(1911年颁布)及《大清律例》中有关报纸登记出版的条款均被废除。这就彻底解除了束缚办报人手脚的绳索和枷锁,打破了封建专制统治下言禁森严的状况。与此同时,南京临时政府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并且颁布了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了新闻事业的繁荣。
b、党会林立,据统计,首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至1913年间,全国各地号称为“党”与“会”的组织将近700个,这些政党或政客,一般都创办报刊,将其作为言论机关,于是报纸的数便陡然增加,成为不同政党及团体的喉舌和宣传工具。
c、报人办报因陋就简,所费不多,报馆往往比个体作坊还要简陋。有些报纸既改国内外电讯又无外勤记者,编辑全仗简单的文体工具,另外,还出现了“马路小报”、“鬼报”等简陋报纸。
总评,伴随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民初的新闻事业出现了繁荣,但是随着袁世凯对新闻法律的扭曲,新闻事业前进的步伐嘎然而止,总的来看,这是一次短暂的报业繁荣,中国的新闻事业在曲折中慢慢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