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下列哪条不是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A、记者的职务行为B、报道源自国家机关公开的职权行为C、新闻内容真实D、公正评论

题目

下列哪条不是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

  • A、记者的职务行为
  • B、报道源自国家机关公开的职权行为
  • C、新闻内容真实
  • D、公正评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认定侵害名誉权责任( )。

A.以书面形式诽谤他人名誉的

B.批评性的新闻报道内容真实,无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

C.批评性的新闻报道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

D.文学作品的情节与生活中某人的情况相似


正确答案:ABCD

第2题:

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真实准确,体现在()

A.新闻基本要素准确无误
B.概括性事实真实客观
C.所引用的材料准确可靠
D.解释和评论客观公正
E.所使用的背景材料真实可靠

答案:A,C,E
解析:

第3题:

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的具体方式有哪几种?如何避免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如果遇到隐私权侵权诉讼,媒体应如何为自己抗辩?


本题答案:1)具体方式:一是在传播内容公布、宣扬隐私;二是在采集信息的活动中侵入私生活区域。
(2)如何避免:要事先预防和规避隐私权诉讼,新闻媒介在思想上要把握三个原则,在技术上认真把好“三道关”:
(一)思想上的三个原则
1)社会政治和公共利益原则:侵害隐私权在公共利益原则下可以免于诉讼。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原则并不是对官员隐私权的剥夺或限制,而是为了保障社会政治和公共利益,牺牲个人某些隐私权。犯罪新闻报道涉及的大多是公共利益,一定程度上报道隐私不构成侵权;但是也不能时时标榜公共利益,报道的却是和公共利益无关的侵权内容。
2)满足受众的合理兴趣原则:满足受众兴趣是新闻媒体的责任,有时候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合理兴趣而对公众人物的私人活动进行公布,不构成侵权。因此新闻媒体进行报道时,应根据社会大多数人的看法和道德标准来决定一个新闻报道是否能符合公众兴趣,并且在主观上应该出于善意和诚意,报道个人隐私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不是无中生有。
3)人格尊严原则:犯罪新闻报道是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揭露,必要时可以涉及某些隐私,但是不能伤害到人格尊严。犯罪新闻报道不仅仅要维护无辜者的人格尊严,也要避免伤害到罪犯的人格尊严。
(二)技术上的“三道关”
1)把好“采访关”: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要树立牢固的隐私意识,坚持做到:未经本人同意,不进入他人的私人空间(跟随警方执行警务活动除外);未经本人同意,不介入他人的私人活动;不偷看、偷拍、偷录他人的私人信息(有严重危害性的犯罪事件除外);在对方拒绝采访的前提下,不对案件的被害者及其相关关系人进行骚扰。
2)把好“写作关”:在犯罪新闻写作过程中,记者应该充分尊重他人的隐私,做到:有关性袭击的新闻报道不应披露受害者姓名身份,也不得发表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材料;不披露罪犯和犯罪嫌疑人和案件无关的性错误或者性关系;不披露未成年罪犯的姓名、住址等身份特征;不披露已经改过的当事人曾经的犯罪经历;不公布和案件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其他私人信息;不披露案件所有当事人及相关人和案件无关的身体精神方面的疾病。
3)把好“编辑关”:新闻编辑是最后的“把关人”,应该对新闻作品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审查,对那些涉及隐私的信息要坚决除掉。编辑尤其不能犯“后生错误”,不但没有去掉隐私信息,为了追求刺激性效果,还添油加醋进行煽情,不但降低媒体的品位,也可能导致隐私以外的其他名誉权诉讼。

第4题:

下列哪条不是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

  • A、记者职务行为
  • B、报道源自国家机关公开的职权行为
  • C、新闻内容真实
  • D、公正评论

正确答案:A

第5题:

“报刊的有机运动”是马克思提出的关于报刊报道新闻的过程理论,它被通俗地解释为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多时候,在事件发生初期,由于报道的不深入,没有充分的消息源,新闻传达给受众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受众的判断也建立在这种片面的事实上,这正是新闻传播的一种特性,无论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还是现在活跃在各种社交平台的“公民记者”,都没有能力以“上帝视角”观察事件,而且,新闻报道不是给出最终结论的判决,而是对一个阶段所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描述。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A. 新闻真实是客观实际不断演变的过程
B. 新闻应充分挖掘消息源进行深入报道
C. 新闻报道是与事实真相逐渐接近的过程
D. 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都难以达到新闻真实

答案:C
解析:
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主要谈的是“新闻报道”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而不是强调是否一直变动,排除A,故本题应选C。

第6题:

关于侵犯名誉权的认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撰写、发表文学作品,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人为描写对象,仅是作品的情节与生活中某人的情况相似,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B.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不管提供者同意公开与否,只要新闻单位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提供者就被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C.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盼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D.医疗卫生单位向患者或其家属通报病情,不应当认定为侵害患者名誉权


正确答案:B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第2项规定:“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又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所以,提供者同意与否是认定其是否侵权的重要标准,故B项错误。

第7题:

强调记者要深入新闻正在发生的现场,原因是

A.记者可以目睹新闻发生的全过程,作出更真实、更生动、更有头有尾的报道
B.电视发展到今天,可以在现场直播,报道与新闻的发生发展同步,把观众带到现场
C.“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记者报道新闻就是写活的历史
D.记者深入新闻正在发生的现场,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把活的历史记录下来是对历史的贡献
E.更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答案:A,B,C
解析:

第8题:

新闻评论的写作“新闻化”的内涵包括()

A. 策划新闻

B. 评论新闻

C. 补充新闻

D. 报道新闻


正确答案:BCD

第9题:

禁止新闻记者使用新闻记者证从事新闻采访活动的违法行为包括()

  • A、不得刊播虚假新闻
  • B、不得报道负面新闻
  • C、不得转载互联网上的内容
  • D、不得徇私隐匿应报道的新闻事实

正确答案:A,D

第10题:

关于新闻泄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闻泄密是指在新闻传播中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
  • B、新闻报道泄露企业商业机密属于新闻泄密的一种
  • C、新闻泄密的行为主体只能是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
  • D、媒体记者私下向间谍出售新闻采访中窥探到的国家秘密,也属于新闻泄密

正确答案: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