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文化

有人说犹太教与基督教在穆罕默德出世以前,很早就改造了阿拉伯。这话对吗?

题目

有人说犹太教与基督教在穆罕默德出世以前,很早就改造了阿拉伯。这话对吗?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不对。因为犹太教徒于公元前五世纪时,被奈布赫孜•乃苏里从巴勒斯坦,驱逐出境逃亡到赫贝尔来,在这里开始向阿拉伯宣传犹太教;后来也门国王祖南瓦斯也笃信犹太教,这些都是事实;但是,他们对于阿拉伯并没有什么改造,那半岛上的居民固守拜佛,依然如故。同时,基督教的传教师们,于公元三世纪时,到奈吉兰宣传他们的宗教,阿拉伯东部的阿比西尼亚及北部的罗马两个强邻,都是信基督教的国家,这些也都是事实;但,他们对阿拉伯,并没有新的建设、任何影响,及促进阿拉伯人上进的地方啊!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的宗教源泉是()

  • A、犹太教
  • B、佛教
  • C、基督教教义
  • D、贝杜因人原始信仰

正确答案:A,C

第2题:

有人说“人的意识是物质性的大脑的产物”。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
(1)只要大脑存在人就不会死。人的物质大脑通过特殊处理可以保存很久,但人的寿命有限,无法无限地延长,即使是精力旺盛的青年人死亡,其大脑仍然和死尸的其他部分一样,没有任何感觉和思维活动,没有精神能量。究竟是人的精神支配大脑,还是大脑支配人的精神呢?
(2)大脑是物质的东西,人可以仿造,但仿造的机器人、电脑为什么没有自身的智慧和意识活动呢?如同电脑的软件并非是硬件产生的,人的意识也不是物质性的大脑的产物。
由此可见,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第3题:

在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宗教是:

A.佛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正确答案:D
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

第4题:

有人说“知识越多知识障就越多”,“读佛经多,也会变成知识障”,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真是闻所未闻的奇谈怪论。
照这些人的说法,没有知识的人就不会有知识障(所知障)。
弥勒大菩萨说:“不精通五明,虽然是大菩萨也成不了佛。”佛主张“无明”是苦根祸源。开发智慧、破除烦恼性无明和非烦恼性无明(所知障)就是彻底解脱、彻底自由。而开发智慧的途径是闻、思、修,即博学多闻、慎思明辨、反复实践。
佛法中的术语、概念,虽然各派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但在佛教内部,还是有比较统一的解释标准,否则,佛教内部就不会有共同语言。所知障、知识障、智慧障、理障都是翻译上的差别,其含义都一样,是指“非烦恼性无明”。
非烦恼性无明很多,最典型的是“四不可知因”,即:
(1)因时不可知。即过去的、未来的很多事无法知道。
(2)因地不可知。即发生在别的地区、别的空间的事物不可知。
(3)种多不可知。即事物种类很多,不可能全知。
(4)细微不可知。即很多事物未显露的极细微性能、差别不可知。
这四不可知因,都是不可知的客观原因。但“二障”中的知识障或者所知障,是指众生主观意识中的一种特殊障碍,是获得理全知(如理智)和事全知(如量智)的主要障碍。
所以,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多”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第5题:

有人说,修禅和净土什么也不用学,就可以开悟、往生甚至成佛,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如果可以这么简单走捷径的话,佛就不需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了。佛当时为何要说那么多经典?仅凭想象,连一个世间的海都渡不过去,能渡过生死之海吗?你可以试一试,站在长江岸边发个愿,能不能到达江对岸?佛教是实实在在的极为科学的东西,每一步都是实事求是的,不是一种虚无缥缈。
有的人还没有在横隔两岸的人海中深入一步,就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了苦海,毫无自知之明地宣称:“啊!我已经到达彼岸!”这是多么的可悲和可怜!有些学禅的人说不需要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像船,在到达彼岸后你可以扔掉它,但是在没有过河之前,就把这个船烧掉或砸掉,这是种聪明的抉择吗?看起来似乎很英雄,实际上很愚蠢,没有了船如何过河?开悟之前,甚至在成佛之前都要学习经典,十地菩萨还要灌顶传法,最后才能进入佛地。
佛陀留给世人的珍贵遗产就是一条永不沉没的“船”,一部“航海技术原理”,一张“航海图”,一个“指南针”,这就是全部佛法。我们要渡生死之海,就要依靠佛法这条可靠的“船”,根据“航海的技术操作规程”,按照选定的路线前进,然后才能到达彼岸。

第6题:

有人说佛是不分善恶、没有分别见的,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佛是遍知者,事物的全体包括胜义谛和世俗谛,遍知的意思就是完全可以见到事物的二谛。而认识事谛必须要有分别见,假如佛没有分别见,就等于说佛不懂得事谛,也就是说佛只懂得事物的一半。
什么叫作分别?很多人概念不清。“分别”就是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我们的五官是无分别的,如眼、耳等见到色相、听到声音都是现观无分别的东西,要认识事物就必须通过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比如说“这是朵红牡丹花”,对颜色的知觉乃至对这朵花的认知,眼睛本身是办不到的,是意识的作用,依靠经验回忆、分析推理等对事物进行鉴别。
人的智慧不是现观,完全是分别见,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到佛地的时候,对于法性的认知变成现观,而对于法相的认知则是分别观,也称妙观察智。思维运载的工具是语言,包括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佛说法的时候也是用这两种语言,佛经也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下来的。
所以,把所有分别智一律破除,是非常错误的,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比如,佛见到一个人,这人是男是女?叫什么名字?穿的什么衣服?佛会分辨清楚的。假如连这点分别能力都没有的话,那是一种愚昧无知。但佛是遍知者,这在大乘佛教中没有丝毫的异议,除非否认佛是遍知者,否则就不能否认佛的抉择、妙观察智或者说分别见。
因此,必须承认佛有分别见。把佛菩萨的一切知见统统说成“无分别见”,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若逻辑上讲不通,怎能说它正确合理?把佛教理论全部纳入合乎逻辑的理性轨道,这是宗喀巴大师学派的特点。

第7题:

有人说,众生本来是佛,因为佛经中说“自性原本光明”,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既然本来是佛,那么什么时候变成无明凡种了呢?说“众生本来就是佛”,就和说“树种就是树”一样荒唐可笑。
“自性原本光明”这句话,本身就暗示了“现状混浊”。本质光明,现象混浊,是众生心的特点,“光明”表心性的净分,“混浊”表心性的染分。一染一净,一事一理,这就是心性的辩证法。佛法的根本就是解决这心性去染的问题。
如果众生原本就是佛,心性没有被污染,佛出世、转法轮、慧光普照的一切工作就毫无意义了。如果众生心质昏暗,没有可塑性,这佛法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众生心性本质光明,混浊不清非本质,可以改变。这就是佛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前提。

第8题:

在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宗教是( )。

A. 佛教
B. 犹太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答案:D
解析:
答案为D。

第9题:

有人说:“佛只有法身说法,报身、应身、化身说不了法。”这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这是违背大乘教理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肯定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
若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法身”指什么?报身、应身、化身指什么?
在弥勒《般若现观庄严论》和《大乘经庄严论》中对佛的四身的定义、性质、作用和形成因缘都有详细的解说。《大乘经庄严论》也是法相唯识的最主要经论,讲唯识的恐怕也难以超出这个“四身”理论的框架。
佛的“法身”一指“二净断德”,一指智慧法身。“二净”指“本净和始净”,即破除二障的无生寂灭境界,这与法界空性相同,无任何作用,只是心性本寂之相。佛的四身中唯有这法性身才是恒常身。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的慈悲和智慧。《现观庄严论》中,智慧法身的分类共有二十一类,说的都是悲智属性。以上法身都是无形的。
“报身”是修福德获得圆满,常住色究竟天,只有十地菩萨才能看得到的妙色身。应身是从报身化出的无量化身。
“报身”如太阳,“化身”如阳光。报身、应身都是色身,都是续流不断之身。“法身”是佛“自利身”,是佛的断证功德,报身、化身是利他身,是佛说法、度众的主体。
凡人的色体和心,成佛时分别化为色身和法身。人做工作,离不开思想智慧,但思想智慧本身做不了工作,做工作还要靠有形的身体和语言。
佛为什么要报、化身呢?因为法身是无形无口,说不了法,说法必须靠报、化两种色身。因此,才把佛的报、化身称作利他身、他用身。
懂得这个道理后,就会知道,所谓“法身说法,报化身不说法”的错误。

第10题:

有人说,密法上师必须是已经成就的上师,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密法“成就”是指二次第内证境界。灌顶传法的上师具备内证成就当然更好。但人的内证成就,即修证地道层次,一般从人们的外表思想行为上是无法判定的。因人都善于伪装,表面像佛未必是佛,表面愚痴也未必愚痴。
佛菩萨常有亿万化身度生,但未必都是佛菩萨形象,故表面上道貌岸然具神通慈悲大成就相者,未必是真有成就者;表面普普通通,甚至德慧低下,受人歧视者也有深藏不露内证成就的可能性。
因此,佛陀曾说:“我和与我相同者,可判定人的性相境界。人与人无法相互判定性相境界,若判定,就会犯过错。”这就是说,只有遍知一切的佛,才能把握人的精神性相,二障未除的人,把握不了别人的精神性相。若自作聪明判定别人的性相,就会犯过错。俗话所说“不能以貌取人”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内证成就无法把握,因此在经续中对金刚师的必备条件中并没有提到“须有成就者”。不知“灌顶师必须要有成就”这条规定从何而来?这“成就”指的是什么?如何判定成就?又说什么“未成就上师如浊水,愈洗弟子愈浊。”说这种话的人听说过没有:“自己的心不净一切不净,自己的心净一切净”这句佛教名言?可曾听说过善星和提婆达多挑剔佛陀之事?
在末法时代,要想找到经续中规定的那种德相完备的金刚师是很难的,一般都是有德也有过。只要具备灌顶应具备的有传承、未犯根本戒、曾经过闭关修持、掌握必要的灌顶知识这些条件,缺点不大于优点者就可以当金刚师。因此,《密宗道次第广论》引用《胜义承事论》曰:“浊世师长德失杂,难得全无过失者,善观何师德增上,弟子就应亲近彼。”(“增上”是德胜于失之义)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作为学法弟子来说,应着眼师长的长处,不能挑剔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