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随福德分善根

题目

随福德分善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为世间利乐而修,只能获得一点人天福报,善根变成了人天福报之因,称为随福德分善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及生物耐性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多过,超过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2)耐性特点:
①生物耐性有最高、最低和最适范围;
②生物耐性限度因发育时期和环境条件不同而变化;
③自然界生物的耐性限度实际范围几乎都比潜在范围窄;
④生物的耐性范围是可以改变的。

第2题:

善根


正确答案: 即善之根本。又称“善本”、“德本”。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善以树根为喻,故名“善根”。如依《俱舍论》所说,则善根是指行者入见道位时,能生无漏智的根本。
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贪、嗔、痴三者则为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所以称为“善根”。

第3题: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又称吉尔福德智力结构测验,是吉尔福德及其同事在对智力结构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主要测量()。

A、聚合思维

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形象思维


参考答案:C

第4题:

「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语,是出自()。


正确答案:阿弥陀经

第5题:

欲和贪有何差别?福德和功德有何差别?


正确答案:欲字在佛典中有好坏二义。‘欲勤心观’四种神足,授戒已缘事故不能出席,所行之与欲,受欲、说欲,十八不共法中之欲无减等皆是好义。如欲染、欲尘、欲爱等皆是坏义。贪字是恶心所,根本烦恼之一,但有恶而无善。福德功德者,福是报加自己,功是益加他方,皆其差别也。

第6题: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正确答案: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阀值),他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为耐性限度)。

第7题:

同样是生起嗔恨心,为什么有些论典说能摧毁千劫的善根,有些说能摧毁百劫的善根?


正确答案:根据萨迦派果仁巴尊者的观点,两者都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下地菩萨对上地菩萨生嗔恨心,如资粮道的菩萨对加行道的菩萨生嗔恨心,就能摧毁千劫福德;反之,如果上地菩萨对下地菩萨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
宗喀巴大师也在相关论典中说,发菩提心的人若对发菩提心的人生嗔恨心,就会摧毁千劫福德;若对没有发心的凡夫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
还有论师说,此二者之差异是因为所引经典不同,《入中论》根据《文殊游舞经》,经中云:“文殊,所谓嗔心,能毁百劫所积之善。”而《入菩萨行论》的依据是《宝积经》,此经中说: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

第8题:

谢尔福德耐性定理 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者接近最适点时最强,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

第9题:

金刚经云: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云云,对此若只自读诵,无为他人演讲者,其福德如何?


正确答案:自诵利己,演说利他,二利福广,独利福狭耳。

第10题:

所作善根为什么要回向无上菩提?


正确答案: 可以保持自己的功德善根不毁坏,乃至得菩提之前,这个善根不会消失,而且会越来越增长,《妙臂请问经》中说:“回向后的善根,永远也不会失毁,犹如大海与盐味无二无别,回向后的善根与如来的智慧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应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所有众生,在回向的时候,一定要发愿: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