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自相的贪嗔与佛法中的方便,二者的界限是什么?请以你周围的事情举例说明。

题目

自相的贪嗔与佛法中的方便,二者的界限是什么?请以你周围的事情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二者的界限是有没有自私自利的成分,完全是利益众生。
杀生、邪淫等行为对凡夫来说,一点自利的成分也没有比较困难,所以只有获得一地菩萨以上,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利他心态时,才开许行持这些行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毅 力

问 题:

“事情并不总是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的,你是否经历过作出最大努力,但最终失败了,请举例。”


正确答案:
  

第2题:

嗔恨心的因是什么?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怎样才能遣除?请以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嗔恨心的因是“不快乐的心态”。它依靠两种因产生,一是他人“强行我不欲”: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他人却强行实施;另一种是“或挠吾所欲”:自己非常向往的事物,他人却横加阻挠。嗔恨烦恼敌得到这两种不悦心意的饮食后,便会增长它的身力,摧毁自他的所有安乐。
嗔恨心的来源就是执著,如果没有特别执著,即使别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自己的心也会如如不动。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希求,别人怎么样制造违缘,我也不会产生嗔恨心。或者我非常随顺,别人说什么,我就顺从他,也不一定有嗔恨心。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最好不要先以分别念进行取舍,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好比没有火的因、火焰就无法产生一样,嗔恨的敌人便无计可施了。

第3题:

本课程提到,消极心态中的“三毒”包括()。

A、怒

B、贪

C、恐

D、嗔

E、痴


答案:BDE

第4题:

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世间上的学校为了灌输知识,尚且制定了一套强迫机制来约束学生,佛法就更不待言了。如果佛教徒仅是为自己的快乐、享受生活,不听课没压力恐怕好一点;但是如果为了度化众生,使自相续与佛法相应,每天都应该有一些佛法的压力。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没有压力就不能增进。不同的地方是发心和目的:世间学习的发的是超越他人之心,目的无非是吃穿住行;学佛应发菩提心,目的是获得解脱。为了学习和实修结合,除了既定的学习之外,每天加诵忏悔经咒,顶礼诸佛菩萨,依经论指导而学修。学修之前先发利益众生之心;结束后回向众生安乐。

第5题:

让暴君生嗔和伤害众生,二者有什么差别?请从利、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害:残暴的君王无论怎么生气,也不能把人打入地狱受苦;但是,如果嗔怒有情,却会带来地狱的苦害。
2)利:使一个有权势的国王最高兴,也不能赐给我成佛的安乐;但是取悦众生,最后一定可以圆满无上正觉。

第6题:

假如领导派你和一个与你有矛盾的同志一起出差。你如何处理?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这样的事情你是如何处理的?试举例说明。


答案:
解析:
第一,我会觉得很为难,与有矛盾的同事一起去出差,对工作有没有影响,自己感到没有把握。但我会接受领导的安排,也许领导就是想通过这次出差让我们俩改善关系。
第二,我会认真检讨一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自己与同事矛盾的原因,是自己的错还是他的错。想一想该采取什么方式在出差的过程中与同事化解矛盾。
第三,无论是不是我的错,在出差的过程中,在生活上,我会主动一些,如主动买好两人的票、安排好住宿等,工作上我也多做一些,多与他沟通,与他交换意见。
第四,如果是我的错,在出差过程中,我会找个恰当的时机向同事道歉,争取他的谅解;如果是同事的错,也会在恰当的时候向他讲一下自己当时的情况,委婉地提出是他的误解造成的。相信会化解我们之间的矛盾。
第五,如果做了上面的努力后,同事还不谅解,我也不会计较,大家围绕工作,把工作做好就行了。如果同事不配合,我就自己独立完成;如果他非但不配合还从中作梗,我会对他进行批评,必要的时候通知领导换人。我相信我的同事不会这么没有素质的。
解题思路:分析+沟通+总结、表态。此题是沟通类试题比较常见的题目。该题考察了考生人际关系处理问题,题目设定了与同事有矛盾、出差等情景,考生要根据设定的内容,周密而逻辑严谨地回答自己的应对策略。

第7题:

佛教戒三毒,三毒指的是()。

  • A、食、色、性
  • B、贪、痴、狂
  • C、贪、嗔、痴
  • D、贪、欲、妄

正确答案:C

第8题:

人们依赖心理的来源,实际上就是基督中的“贪、嗔、痴”。此种说法:()


本题答案:错

第9题:

请举例说明,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这些公案对你有何触动?


正确答案: 应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不知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吧。”当他再次出没时,又想“不知道能否再返回这个山洞”,于是一直没有砍荆棘丛。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了多年,最后已经获得了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时光,正如陶渊明在诗中所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没有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就一定要在加行发心、正行观修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

第10题:

请以教证、公案说明,实际修持佛法的利益。


正确答案: 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佛经中也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现象。”还说:“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听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
有两个贵族少年,同时在佛陀座下出家为僧。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实际去修持,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却只注重闻,不重视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一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么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心他这样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实际修持佛法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而对熟读所有经典、为五百僧人讲法的法师,一句赞叹也没有。佛陀了知这一切,故意问道:“僧众啊,你们在议论什么?”当他们告诉佛陀后,佛陀便开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一个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