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招聘考试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处于利己主义定向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依据是能否满足()A、社会规范B、成人的要求C、自己的需要D、公平的标准

题目

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处于利己主义定向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依据是能否满足()

  • A、社会规范
  • B、成人的要求
  • C、自己的需要
  • D、公平的标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___________水平。


正确答案:
前习俗

第2题: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 )


正确答案:B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第3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出了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1)前世俗水平。阶段l,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世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第4题:

16岁的小鹏进行了开放式两难故事测验,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发现自己处于习俗水平,那么习俗水平的发展阶段包括( )

A.好孩子的道德定向
B.天真的利己主义
C.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
D.履行准则与守法的道德

答案:A,C
解析:
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实验)进行研究,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习俗俗水、每个水平又划分了两个阶段。同时,柯尔伯格认为不同文化群体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势是一致的,10岁.时以前习俗水平为主,到16岁时习俗水平占优势。习俗水平包括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青少年处理问题时多考虑人际期望、人际关系,缺乏应对关于自己及道德规范的重大问题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所谓的正确就是遵从合法的规则,而遵守规
则的原因是为了保持-一个值得维持的社会规则和法律信念,这个阶段个体思维就受到内部支配,具有了理性思考的能力。故选择AC。(柯 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重中之重。)

第5题: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儿童道德判断主要是()。

A.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B.工具性相对主义定向

C.惩罚和服从定向

D.人际协调定向

E.尊重权威定向


参考答案:A

第6题: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处于判断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____和____。


正确答案:
社会契约取向  普遍伦理取向

第7题:

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_______ 。


正确答案:
前习俗水平

第8题: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处于判断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取向

第9题:

按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教儿童道德先要教他们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答案:错
解析: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教儿童道德先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第10题:

请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是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他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其具体内容是:
(1)道德发展与认识发展
该理论认为:道德的发展是整个认识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发展的过程;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判断能力发展不可少的条件,但也是不充分的条件;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人的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个体的道德发展沿着垂直和水平两个序列发展,垂直序列的发展是由道德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推移,水平序列的发展是从逻辑认识发展经社会认识发展向道德认识发展和道德行为成熟的推移。
(2)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
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问题时,柯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论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虚构一些故事,用问答的方式讨论故事中人物行为的道德性质。
(3)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模式。三种水平的内容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的。这一水平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判断并没有固定的准则概念,而是以是否会受到惩罚和是否服从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命令为准则。
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这阶段儿童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能取得成功,获得奖赏,满足相互间的需要,其行为就是好的。它带有浓重的互利交换的实用主义色彩。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②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的,也可以说是为了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这一水平也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在这一阶段上,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悦于人、有助于人或获得别人的赞赏。所以,他们判断道德行为好坏主要根据是看是否被人们赞许。
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这时儿童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准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③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它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责任感。这一水平也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这个阶段的道德判断特别看重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即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同时,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帮助人们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才显得更为重要。
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它完全诉诸个人的良心和人类普遍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就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而言,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