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岗教师招聘

物理课上,老师制作了f1ash来展示子弹穿过木块的过程所受到的力。这种教学方式是运用感知觉规律的()。A、差异律B、活动律C、组合律D、强度律

题目

物理课上,老师制作了f1ash来展示子弹穿过木块的过程所受到的力。这种教学方式是运用感知觉规律的()。

  • A、差异律
  • B、活动律
  • C、组合律
  • D、强度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教: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冲刺预测试卷(2)第3大题第23小题如何解答?

【题目描述】

第 88 题一个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恒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匀速运动,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

B.地面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为F

C.若木块的速度增加n倍,则它受到的摩擦力为nF

D.若木块受到的力增加n倍,则它受到的摩擦力为nF

 


正确答案:C

第2题:

物理课上,老师问大家:“什么是力”同学们面面相觑,老师又说:“力就是手能提水桶,用粉笔擦能擦黑板。”同学们马上明白了,有的说“力就是脚踢足球”,有的说“力就是风吹红旗”,等等。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包括教学过程的哪些阶段( )

A.引起求知欲
B.感知和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检查知识

答案:A,B
解析:
提问即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举例并最终通过与教师的讨论得出结论,说明学生把握到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是感知和理解教材阶段。

第3题:

有两个同样的木块,从同高度自由下落,在下落中,其中一木块被水平飞来的子弹击中,并使子弹陷于其中,子弹的质量不能忽略,不计空气阻力,则()

A、两木块同时到达地面

B、被击木块后到达地面

C、被击木块先到达地面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参考答案:B

第4题:

如图所示,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长方体木块A,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在模板运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块A受到的是静摩擦力
B. 木块A会相对地面匀速运动
C. 木块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D. 拉动速度变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答案:C
解析:
拉着长木板沿着水平地面向左运动,A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A选项错误;A不一定做匀速运动,因为不知道A是否受力平衡,B选项错误;C木块A受到摩擦力方向向左,因为长木板在向左运动,C选项正确;D拉动速度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没有关系,D选项错误。

第5题:

如图5—12所示,一质量M=90g的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上,一质量m=10g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0=400m/s射入木块但未穿出.在此过程中,子弹和木块间的摩擦力对木块所做的功为__________,摩擦力对子弹所做的功为__________,因摩擦力做功而损失的机械能为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72J -792J 720 J

第6题:

一个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恒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匀速运动,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

B.地面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为F

C.若木块的速度增加n倍,则它受到的摩擦力为nF

D.若木块受到的力增加n倍,则它受到的摩擦力为nF


正确答案:C

第7题:

如图3-7所示,质量m'=0.1 kg的子弹水平地射入水平桌面上的木块中,木块质量m=2 kg.子弹射入木块前的速度ν0=100 m/s,射出木块时的速度ν'=50 m/s.子弹射出后木块的速度是m/s.在子弹射入木块过程中木块对子弹的冲量大小为N·S.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 子弹射击木块是个瞬间过程,在这过程中系统(子弹、木块)的动量守恒.设木块的速度为V.
子弹射入木块前的动量为m'v0,射出木块时的动量为m'V',木块的动量为mv.由动量守恒得
m'V0m'V'+mV
于是得

设子弹对木块的冲量为I,对木块用动量定理有
I=mV=5 N·S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木块对子弹冲量大小也为5 N.s.

第8题:

飞行在空气中的子弹受到的力有()。

A、向前的冲力

B、枪发射力

C、地球对子弹的引力

D、枪管的摩擦力


参考答案:C

第9题:

如图1—16所示,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质量为ml的木块A和质量为m2的木块B静止靠在竖直的墙面上,两木块接触面与墙面平行,设μ为A与B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求A受到B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答案:
解析:
A和B两木块均静止,A与B之间无相对滑动,则A与B之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以B为研究对象,它在水平方向受水平力F和A对B的弹力而平衡,竖直方向受重力m2g和A给B的竖直 向上的静摩擦力Ff而平衡,由平衡条件可知:Ff=m2g,方向竖直向上。 由牛顿第三定律,A受到B的摩擦力Ff′与Ff大小相等,为Ff′=m2g,方向竖直向下。

第10题:

一位物理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沉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
老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铁重。”
老师:“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
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随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
问题:
请从教学原则和教学过程的角度评析这位物理老师的做法。


答案:
解析:
(1)从教学原则的角度:该老师的做法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物理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所学内容“阿基米德原理”,而是首先不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教学过程遵循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指导作用。材料中的物理老师在课堂中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在学生遇到疑问时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