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警考试

在民族形式的论争中,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发表独特见解的是()A、郭沫若B、茅盾C、胡风D、葛一虹

题目

在民族形式的论争中,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发表独特见解的是()

  • A、郭沫若
  • B、茅盾
  • C、胡风
  • D、葛一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民族形式的论争中,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发表独特见解的是()

A.郭沫若
B.茅盾
C.胡风
D.葛一虹

答案:C
解析:

第2题:

如何认识和评价1940年前后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正确答案: ①起因于毛泽东在两篇文章中提出的“中国气派”和“民族形式”问题,提出后陆续在延安、重庆展开讨论,国统区的讨论出现不同意见。
②向林冰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民间形式是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
③葛一虹的主要观点:肯定新文艺的形式,对旧形式全盘否定,认为“作为封建残余反映的旧形式无法逃脱其死灭的命运”,“只是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品”;
④郭沫若认为民族形式的核心源泉,毫无疑问的是现实生活;
⑤许多作家则在批评向林冰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建立新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茅盾认为建立民族形式要吸收民族文艺的优秀传统,要学习外国文学的伟大作品,要发扬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还要深入今日的民族现实。
⑥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认为民族形式是反映了民族现实的新民主主义内容所要求所包含的形式,而只是真实地反映了民族现实的文艺才能为大众所享有,因而从本质意义上说,现实主义的文艺正是大众化的文艺。胡风的见解,独到而深刻。
⑦这场讨论,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第3题:

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论争发生于()。

A、抗战未开始时

B、抗战前期

C、抗战中期

D、抗战后期

E、抗战结束


参考答案:C

第4题:

简析关于民族形式问题讨论的内容及意义。


正确答案: 1940年前后,进步文学界进行了民族形式讨论。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民族形式的问题。在延安,从1939年开始开展了民族形式问题的学习和讨论。在国统区,抗战初期就已发生过“旧瓶装新酒”是否适应的讨论。1940年的讨论发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向林冰发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强调民间形式是大众自己的作风和气派,是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向林冰的错误观点,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所作的努力和成就,但否定一切旧形式,否认新文艺形式上存在缺点。许多作家则在批评向林冰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建立新文艺的民族形式。如郭沫若在《“民族形式”商兑》中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茅盾在《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中指出新文艺民族形式的建立,要学习吸收中外文艺的优秀之处,要继续自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民族现实,提炼熔铸新鲜活泼的质素。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在新现实之下的继续和发展,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第5题:

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正确答案: ①抗战初期,围绕旧形式的利用问题曾经出现过“旧瓶装新酒”的讨论。1938年,毛泽东提出“民族形式”问题,引起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地进一步的讨论。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②向林冰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中,认为创造新民族形式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并偏狭地认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不健康的。
③葛一虹在《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在所谓“民间形式”吗?》中则完全否定民间形式有可继承的合理成分,认为应该走“五四”新文学的西方化倾向。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和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将讨论推向深入。
④郭沫若认为,中国新文艺“从民间形式取其通俗性,从士大夫形式取其艺术性,而益之以外来因素,又成为旧有形式与外来形式的综合统一”。这一问题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进一步的论述。

第6题: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艺论争,重要的有()

  • A、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的论争;
  • B、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 C、关于文艺“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 D、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讨论;
  • E、关于“国防文学”的论争。

正确答案:A,B,C,D

第7题:

民族形式的论争


正确答案: 1、起因:毛泽东提出的两个观点:“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
2、主要观点:向林冰:强调民间形式对新文艺的否定。葛一虹:肯定新文艺,对旧形式全盘否定。郭沫若: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毫无疑问的,是现实生活。茅盾:吸收过去优秀传统,学习外国古典文艺和新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的典范,继续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深入于今日的民族现实,提炼熔铸其新鲜活泼的质素
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

第8题:

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论争发生于抗战中期。()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民族形式论争


正确答案: 民族形式论争发生于抗战中期。1938年和1940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和《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郭沫若、茅盾、胡风等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这一场讨论参加人多,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10题:

简述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正确答案: 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问题。争论的正方是向冰冰,他强调创造新民族形式主义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并认为新文学是“以欧化东洋化的移植性形式代替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畸形发展形式”。争论的反方是葛一虹,他坚持形而上学的观点,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完全否定民间形式的有可继承的合理成份。
比较中肯的是郭沫若,他认为:中国新文艺“从民间形式取其通俗性,从士大夫形式取其艺术性,而益之以外来因素,又成为旧有形式与外来形式的综合统一”。
这个问题最后由毛泽东的《讲话》作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