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民警高级执法资格考试

陈某因不满下岗安排,驾车冲向人群,报复社会,造成10人死亡。根据《反恐怖主义法》的规定,此次事件不能被定性为恐怖事件。

题目

陈某因不满下岗安排,驾车冲向人群,报复社会,造成10人死亡。根据《反恐怖主义法》的规定,此次事件不能被定性为恐怖事件。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正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犯罪嫌疑人陈某,男,22岁,工人。

陈某与张某平时关系不错,后因受他人挑拨,陈对张产生了强烈不满,于是就寻机报复张。陈某经了解知道了张某经常走的路线和时间,便到商店买了一把三角刮刀,决心给张某“放放血”。一天夜里,陈某身带三角刮刀,藏在张某经常经过的道路旁边,等候张。但是,张某这天被朋友叫去喝酒,晚上没有回家。陈某白等了一个晚上,没能实现给张某“放放血”的目的。后陈某因盗窃案发,被逮捕后供述了上述行为。

请根据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理论分析:陈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


参考答案:

1.陈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行为(答“犯罪预备”或“犯罪预备形态”亦可)
2.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预备的特征包括:
在客观上,
第一,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
第二,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
在主观上,
第一,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顺利地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
第二,犯罪在实行行为尚未着手时停止下来,从主观上看是违背行为人的意志的,即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行为人是否已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是区别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关键;而行为人停止继续犯罪是否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则是区别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的关键。
3.本案中,陈某为了达到给张某“放放血”的目的,进行了一系列活动:了解张的回家时间、路线,购买三角刮刀,并在张回家的路上守候等等,但所有这些行为只是为实施犯罪所作的准备,而不是犯罪的实行行为。
因为,不论陈某想给张某“放放血”是指伤害还是杀害,其实行行为都必须是对张某身体的实际加害行为,但实际上陈某并未实施对张某的实际加害行为,所以,陈某的行为只能认定为犯罪预备行为而非犯罪实行行为。同时,陈某未能实施犯罪实行行为是由于张某被朋友叫走没有回家这一出于陈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是被迫的而非自愿的,因而,陈某停止继续犯罪的行为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综上所述,陈某的行为既非犯罪未遂亦非犯罪中止,而是犯罪预备。


第2题:

被告人王某,出租汽车司机为发泄对社会不满驾车驶入闹市区冲向密集人群。当场轧死、撞伤数人。王某的行为构成.

A、交通肇事罪

B、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C、重大责任事故罪

D、故意杀人罪


参考答案:D

第3题:

被告人,陈某,男,26岁,工人。被告人陈某因多次受到车间主任常某的批评,对其怀恨在心,蓄意报复。一天夜里,常某在单位值班,陈某乘其熟睡之机,放火将值班室点燃,大火燃起后,陈某又怕造成严重后果,难逃罪责,就用石头将值班室窗户玻璃砸碎,惊醒常某后,陈某逃走。常某冲出屋子后,与起来的群众一起灭火,虽然及时将大火扑灭,但造成了部分财产的损失。

试问:陈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陈某的行为己构成放火罪。在本案中(1)在客观 方面,陈某己实施了放火的行为。在主观方面,被告人明知点燃有人睡觉的房子会造成人亡财毁的严重后果,但出于报复动机,仍故意地实施放火行为。其行为符合放火罪的构成要件。(2)陈某实施放火行为后,由于害怕罪行败露,被追究责任,而主动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常某死亡的后果发生,这是符合邢法有关犯罪中止规定的。(3)陈某虽然在主观上想以放火为手段,杀伤特定的人,但其放火行为可能造成火灾危害公 共安全,因而以放火罪论处。

第4题:

合义务的择一举动是指虽然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造成了结果,但即使其遵守法律,也不能避免该结果的情形。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合义务的择一举动的是:

A.甲驾车正常行驶,行人王某从人行道上猛然冲向甲,结果王某被撞伤
B.乙醉酒后驾车,行人王某同样喝醉了酒,从人行道上猛然冲向乙,结果王某被撞伤
C.丙驾车超速行驶,行人王某横穿马路,丙来不及刹车,将王某撞伤
D.丁驾车超载行驶,行人王某横穿马路,幸而丁紧急刹车,才没有撞到王某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①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②造成结果;③即使其遵守法律,也不能避免结果。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甲驾车正常行驶,不属于“实施了违法行为”,不符合定义;B项,乙酒后驾车属于“实施了违法行为”,撞伤王某属于“造成结果”,王某同样喝醉了酒冲向乙,也就意味着“即使乙遵守法律也无法避免结果”,符合定义;C项,丙驾车超速行驶属于“实施了违法行为”,将王某撞伤属于“造成结果”,但是如果丙没有超速,完全来得及刹车,就可以避免将王某撞伤,不属于“即使遵守法律也无法避免结果”,不符合定义;D项,没有撞到王某,不属于“造成结果”,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B选项。

第5题:

死亡专率是指

A.某人群中死于某病的人数

B.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数之比

C.按年龄、或者性别、病种等计算的某病的所有死亡者占相应人群的比例

D.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E.实际死亡人数与根据一般人群死亡率计算的预期死亡数之比


正确答案:C
(答案:C)死亡专率是指按年龄、或者性别、病种等计算的某病的所有死亡者占相应人群的比例。死亡专率提出的原因在于总死亡率提供的信息较粗糙,不能说明人群中各个亚群的死亡情况,不能与其他地区的资料进行比较。死亡专率从人群间可比性的目的出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总死亡率的缺陷。在计算死亡专率时,应注意分母必须是与分子相对应的人群。例如:
                         
    本题备选答案B、D、E为干扰项。B是指总死亡率、D是指病死率、E是指标化死亡比。

第6题:

:被告人李某,出租车司机,因受单位领导批评,为发泄不满驾车驶入闹市区冲向密集人群,当场撞死5人,撞伤20人。李某的行为构成( )

A.交通肇事罪

B.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C.重大责任事故罪

D.故意杀人罪


正确答案:B

第7题:

交通肇事罪,是指行为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其特征主要有:

(1)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违反交通管理法规,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主观方面是出于过失。

符合上述定义的一项是( )。

A.某甲驾车途中遇到仇人陈某,遂将其撞成重伤

B.某乙为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在一繁华地段驾车冲向人行便道,造成多人死亡、重伤

C.某丙驾车回家途中因为超速行驶,在发现前方有人后来不及刹车,将行人撞倒在地血流不止,某丙下车查看后因为害怕便匆匆逃走,最终导致伤者死亡

D.某丁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突然一行人翻越路障冲进高速路,某丁来不及刹车将行人撞成重伤


正确答案:C
A项中甲的行为不是出于过失的心理态度造成的,因此不属于交通肇事罪的范畴,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B项中乙的行为属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心理态度为故意;D项中丁并没有违反交通管理法规,也不存在故意或过失的罪过形式,因此不符合定义内容;只有C项是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且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严重后果,符合定义,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第8题:

李某性格怪癖,因受单位领导批评而发泄不满,驾车冲向闹市区人群,当场撞伤5人。李某的行为构成( )。

A.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B.交通肇事罪

C.重大责任事故罪

D.故意杀人罪


正确答案:A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并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从司法实践来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突出表现在:以私设电网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以开枪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等。

第9题:

甲系出租车司机,为发泄对单位领导不满而驾车在人群密集的广场冲撞,造成多人伤亡。甲的行为构成( )

A.故意杀人罪

B.交通肇事罪

C.以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

D.报复陷害罪


正确答案:C
题中甲以开车的方式,以不特定的多人为对象,到处冲撞,符合以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而不是构成故意杀人罪。

第10题:

魏某因曾被赵某当众羞辱,一直对赵某怀恨在心,时时想着报复赵某,一天,魏某在外喝酒后驾车回家,不料在路上撞死一行人,下车查看后发现此人正是赵某。那么,魏某的行为应当属于( )。

A. 故意杀人
B. 过失致人死亡
C. 交通肇事
D. 报复陷害

答案:C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常识。交通肇事罪是指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由于违反交通运输规章制度,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题中魏某酒后驾车,撞死行人,属于交通肇事罪。故选C项。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