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民警执法资格考试

甲在一豪宅院外将一个正在玩耍的男孩(3岁)骗走,意图勒索钱财,但孩子说不清自己家里的联系方式,无法进行勒索。甲怕时间长了被发现,于是将孩子带到异地以4000元卖掉。对甲应当如何处理()。A、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的牵连犯从一重处断B、以绑架罪处罚C、以拐卖儿童罪处罚D、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并罚

题目

甲在一豪宅院外将一个正在玩耍的男孩(3岁)骗走,意图勒索钱财,但孩子说不清自己家里的联系方式,无法进行勒索。甲怕时间长了被发现,于是将孩子带到异地以4000元卖掉。对甲应当如何处理()。

  • A、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的牵连犯从一重处断
  • B、以绑架罪处罚
  • C、以拐卖儿童罪处罚
  • D、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并罚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甲在一豪宅院外将一个正在玩耍的男孩(3岁)骗走,意图勒索钱财,但孩子说不清自己家里的联系方式,无法进行勒索。甲怕时间长了被发现,于是将孩子带到异地以4000元卖掉。对甲应当如何处理?( )

A.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的牵连犯从一重处断

B.以绑架罪一罪处罚

C.以拐卖儿童罪一罪处罚

D.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并罚


正确答案:D
甲先是犯了绑架罪,后又犯了拐卖儿童罪。

第2题:

甲在2003年10月15日见路边一辆面包车没有上锁,即将车开走,前往A市。行驶途中,行人乙拦车要求搭乘,甲同意。甲见乙提包内有巨额现金,遂起意图财。行驶到某偏僻处时,甲谎称车发生故障,请乙下车帮助推车。乙将手提包放在面包车座位上,然后下车。甲趁机发动面包车欲逃。乙察觉出甲的意图后,紧抓住车门不放,被面包车拖行l0余米。甲见乙仍不松手并跟着车跑,便加速疾驶,使乙摔倒在地,造成重伤。乙报警后,公安机关根据汽车号牌将甲查获。讯问过程中,虽有乙的指认并查获赃物,但甲拒不交代。侦查人员丙、丁对此十分气愤,对甲进行殴打,造成甲轻伤。在这种情况下,甲供述了以上犯罪事实,同时还交代了其在B市所犯的以下罪行,2003年6月的一天,甲于某小学放学之际,在校门前拦截了一名一年级男孩,将其骗走,随即带该男孩到某个体商店,向商店老板购买价值5000余元的高档烟酒。在交款时,甲声称未带够钱,将男孩留在商店,回去拿钱交款后再将男孩带走。商店老板以为男孩是甲的儿子便同意了。甲携带烟酒逃之天天。公安机关查明,甲身边确有若干与甲骗来的烟酒名称相同的烟酒,但未能查找到商店老板和男孩。

本案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后,甲称其认罪口供均系侦查人员丙、丁对他刑讯逼供所致,推翻了以前所有的有罪供述。经检察人员调查核实,确认了侦查人员丙、丁对甲刑讯逼供的事实。

请根据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上述案例中甲、丙、丁的各种行为及相关事实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


正确答案:
[考点] 盗窃罪;抢劫罪;拐骗儿童罪;诈骗罪;刑讯逼供罪;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答案及解析] 1.甲开走他人面包车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即使面包车没有锁,但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该车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而非遗忘物。盗窃罪和侵占罪的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已经占有财物。占有是指事实上的支配(与非法占有目的中的占有不是等同概念),不仅包括物理支配范围内的支配,而且包括社会观念上可以推知财物的支配人的状态。虽然处于他人支配领域之外,但存在可以推知由他人事实上支配的状态时,也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例如,他人门前停放的自行车,即使没有上锁,也应认为由他人占有。本案中停在路边的汽车即使没有上锁,也由他人占有,且甲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甲开走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2.甲对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甲虽然开始打算实施抢夺,但在乙抓住车门不放时,甲加速行驶的行为已经属于暴力行为,因而不是转化型抢劫,而应直接认定为抢劫罪,而且属于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甲对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没有争议,但是否是转化型抢劫却值得商榷。出题者认为是抢夺过程中的犯意转化,即先有抢夺故意,抢夺不成,为了夺取财物而使用暴力。争议的核心是:甲将乙骗下车后发动汽车,是否已经占有了乙的财物。如果认为已经占有了,那就是转化型抢劫,如果认为还没有占有,则直接定抢劫。在盗窃或者抢夺汽车既遂标准的认定问题上,前田雅英的观点是:“在使他人汽车从停车场移至公路,发动引擎,使处于任何时候都能驶走的状态之时均认为是既遂。”中国的刑法通说也认为:一旦发动汽车,汽车处于随时可以开走的状态时,行为人即已经完成对汽车的控制,当然也完成了对汽车里面相应财物的现实控制。所以应该认定为是在抢夺过程中为窝藏赃物而使用暴力。
3.甲对男孩的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而不构成拐卖儿童罪。表面上看甲以儿童换取了商品,但这种行为并非属于出卖儿童,商店老板也没有收买儿童的意思。
甲对男孩的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而不构成拐卖儿童罪。表面上看甲以儿童换取了商品,但这种行为并非出卖儿童,商店老板也没有收买儿童的意思。表面上看甲以儿童换取了商品,实际上并不是“换取”,而是作为“人质”换取老板的信任。
4.甲对商店老板的行为构成诈骗罪。甲欺骗商店老板,使其在甲未交付钱款的情况下允许其拿走商品的,构成诈骗罪。
5.丙、丁对甲的行为构成刑讯逼供罪。侦查人员丙、丁对甲进行殴打,符合刑讯逼供罪的构成要件。将甲打成轻伤的状况不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构成转化犯要求造成伤残,一般指重伤以上。
6.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中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虽然甲翻供,但对于甲盗窃面包车、抢劫乙的巨额财物的犯罪行为仍可认定,但拐骗儿童罪、诈骗罪只有口供,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因而不能成立。
关于答案中的第6项和第7项,答案已经给了很好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7.因拐骗儿童罪、诈骗罪不能认定,甲的特别自首也不成立。

第3题:

田某在一豪宅院外将正在玩耍的小辉(3岁)骗走,意图勒索钱财,但小辉说不清楚自己家里的联系方式,无法进行勒索。田某怕时间长了被人发现,于是将小辉带到异地以10000元卖掉。问:田某的行为分别构成何罪?


参考答案:田某的行为分别构成绑架罪、拐卖儿童罪。

第4题:

甲从某豪宅绑架一个4岁男孩,由于该男孩不记得自己家的电话.所以甲无法实施敲诈行为。因为怕时间拖得太久导致被发现,甲将这个男孩以1万元卖掉,甲的罪名应该( )。

A.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的牵连犯从一重处断
B.以绑架罪一罪处罚
C.以拐卖儿童罪一罪处罚
D.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并罚

答案:D
解析:
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或者扣押人质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甲将4岁的小男孩骗走,欲以此向孩子家长勒索钱财,此时甲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绑架罪既遂。后甲在无法获得勒索财物的情况下.另起出卖幼儿以换取钱财的犯罪故意,并将小孩以l万元卖掉,构成拐卖儿童罪。本题中甲出于实施绑架和出卖儿童的两个故意.相继实施了绑架儿童和出卖儿童这两个行为,且两个行为之间不具有牵连关系.即甲所实施的两个犯罪不具有以实施其中的一个犯罪为目的,而其犯罪的方法或犯罪的结果有触犯另一个罪名的情形,也就是说甲所实施的是两个独立犯罪.因此构成数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故本题答案选择D。

第5题:

我国刑法对防卫过当作了规定,下列行为属于防卫过当的是()。

A.甲用木棍将正在盗窃的乙打昏在地

B.甲用木棍将正在持刀抢劫的乙打昏在地

C.甲用木棍将正在抢夺的乙打昏在地

D.甲用木棍将正在侮辱他人的乙打昏在地

E.甲用木棍将正在行凶的乙打昏在地


正确答案:ACD

第6题: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

A.甲某无子,欲收养一男孩。一日,甲某进城,在汽车站发现一名男童在独自玩耍,便在附近摊点买了一个玩具汽车,以帮找父母为由将男孩带上了返回的汽车,对男孩予以收养。两年后,甲某发现这个男孩身体不好,经常不明原因地叫头痛。甲某遂以男孩父亲的名义将其转卖给邻县一农民,得款3000元。甲构成拐骗儿童罪和拐卖儿童罪

B.乙拐卖妇女一名,在寻找买主过程中,因急需钱花,遂强迫该女卖淫。乙构成拐卖妇女罪和强迫卖淫罪

C.丙某多年未婚,后经人介绍从外地买来丁女准备与之成亲,但丁女坚决不从,丙采用强制手段与其发生了性关系。丙构成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和强奸罪

D.戊无子女,遂以做保姆为名,将雇主家中未满一岁的婴儿偷走自养,致婴儿母亲痛不欲生,精神失常。戊构成拐骗儿童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


正确答案:BD
B项应以拐卖妇女罪从重处罚;D项只构成拐骗儿童罪。

第7题:

甲在一豪宅外将一个正在玩耍的小男孩(4岁)骗走,意图勒索钱财,但孩子说不清自己家里的联系方式,无法进行勒索。甲担心时间长了被发现,于是将小孩带到异地以 3 000元卖掉,对甲应当如何处理?( )

A.以绑架罪定罪

B.以拐卖儿童罪定罪

C.以绑架罪和拐卖儿童罪并罚

D.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的牵连犯择一重罪处断


正确答案:C
[答案] C
    [评析] 甲意图绑架男孩勒索钱财,并已经控制了小孩,符合绑架罪既遂的标准,而后甲又实施了新的犯罪——卖掉小孩,后罪和前罪之间不存在为了犯后罪而犯前罪的关系,因此构成两个独立的犯罪,应当数罪并罚。
 

第8题:

乙某出于勒索钱财的目的,从幼儿园将老板的儿子甲骗走,但乙某写给老板让他交钱赎人的信由于不知道确切地址无法送出,因而无法进行勒索。乙某嫌成天照管孩子吃喝太烦,就将甲带到异地以5000元卖掉。对乙某应当如何处理:( )

A.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并罚

B.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的牵连犯从一重罪处断

C.以拐卖儿童罪一罪处罚

D.以绑架罪一罪处罚


正确答案:A
【考点】数罪
【解析】本题中乙的行为符合绑架罪的构成,但由于无法达到索财的目的,于是另起故意,将被绑架者卖掉,符合拐卖儿童的犯罪构成,二罪之间无牵连关系,应当并罚。

第9题:

甲将车停在银行门口,到银行办事,办完事出来倒车时,将蹲在汽车尾部玩耍的两岁男孩轧死。甲的 行为属于( )。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答案:A
解析:
A [解析]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 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 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本题中甲并没有预见到 结果的发生,故A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 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这是与疏忽大意 的过失的区别。

第10题:

甲在林中打猎时,发现一个猎物旁边有一个孩子在玩耍,甲自知枪法不佳,但打猎心切仍然开枪射击,结果子弹打偏打死了孩子。甲对于孩子死亡的主观心态属于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答案:B
解析: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本题中甲不具有希望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因此不构成直接故意,A选项错误。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听之任之放纵危害结果的发生。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行为、结果以及二者因果关系,并且要求认识到行为及结果的社会危害性。甲认识到了自己行为以及可能造成的结果和因果关系,并且认识到了行为及结果的危害性,在意志因素上放任了结果的发生,因此完全符合间接意的构成要件,B选项正确。过于自信的过失,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最大区别在于意志因素: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不仅希望结果不要发生,而且排斥、反对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虽然不希望结果发生,但也并不反对、不排斥结果的发生,也不会采取措施去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本题目中甲虽然对行为可能导致危害结果有认识,但不符合过于自信过失的意志因素,C选项错误。疏忽大意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前提是对危害结果没有预见,而本题中甲已经预见到了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因此D选项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