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民警执法资格考试

甲系国有银行信贷中心主任,在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国有资金10万元用于炒股,则甲的行为构成()。A、挪用资金罪B、挪用公款罪C、职务侵占罪D、贪污罪

题目

甲系国有银行信贷中心主任,在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国有资金10万元用于炒股,则甲的行为构成()。

  • A、挪用资金罪
  • B、挪用公款罪
  • C、职务侵占罪
  • D、贪污罪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第 85 题 关于挪用公款罪和贪污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受某国有公司委托,管理该公司国有财产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国有资金归个人使用,甲构成挪用公款罪

B.乙是受某国家机关委托,管理该机关国有财产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国有财物,乙构成贪污罪

C.丙是某村委会主任,其在协助乡政府发放救灾款物时,将其中价值20万元的救灾物资以低价卖给不法商贩,所得价款据为己有,丙构成挪用公款罪

D.丁是某民政部门领导,其将国家拨付的扶贫款3000万元,用来盖办公大楼,丁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


正确答案:BD
[考点] 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
[答案及解析]BD。A项,甲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应构成挪用资金罪。A项错。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挪用国有资金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规定:“对于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国有资金归个人使用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定罪处罚。”B项正确。依据《刑法))382条第2款的立法解释,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救灾、抢险、防汛、优抚、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和发放等工作时,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故丙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丙将救灾物资低价变卖,所得价款据为已有,是贪污行为,因为已经具有了非法占有之目的,并应构成贪污罪,而非挪用公款罪。C项错。D项,国家工作人员挪用特定款物,挪作他用,而不是归个人使用的,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D项正确。故,答案为BD。

第2题:

甲系某村民小组组长,利用其职务便利,将村民小组集体财产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达5万之多。甲的行为构成()。

A.挪用公款罪

B.挪用资金罪

C.职务侵占罪

D.贪污罪


参考答案:C

第3题:

国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或者客户资金进行非法活动的,构成挪用资金罪。( )


正确答案:×
[答案] ×
[解析] 国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上述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

第4题:

甲被聘在国有公司担任职务,后因该国有公司与某外商企业合资,国有公司占10%的股份,甲被该国有公司委派到合资企业担任副总经理。在任职期间,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合资企业价值5万元的财物非法据为已有。对甲的行为应定(  )。
A.侵占罪
B.职务侵占罪
C.盗窃罪
D.贪污罪


答案:D
解析:
【精解】甲受国有公司委托到非国有公司中从事公务,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上便利侵占5万元的财物,构成贪污罪。故选D项。

第5题:

非国家工作人员滕某受某国家机关委托管理国有财产。在受托管理国有财产期间,.滕某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国有资金20万元用于炒股。滕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挪用公款罪 B.贪污罪 C.职务侵占罪 D.挪用资金罪


正确答案:D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挪用国有资金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 规定,对于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非国家工作 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国有资金归个人使用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挪用资金罪定罪处罚。据此, D项当选。

第6题:

国有银行高管甲,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巨额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甲的行为构成()。

A.侵占罪

B.贪污罪

C.挪用公款罪

D.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正确答案:C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挪用款数额较大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甲作为国有银行的高管,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故本题答案选C。

第7题:

甲是某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因为在网络上参与“赌球”欠乙10万元,后甲利用职务便利挪用本单位10万元公款还给乙,甲的行为属于()。

A、挪用公款从事非法活动

B、挪用公款从事营利活动

C、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D、挪用资金


正确答案:A

第8题:

下列哪种情形不构成挪用公款罪:( )

A.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数额巨大,归个人使用超过3个月,但在案发前全部归还的

B.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的

C.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给国有公司、国有企业进行营利活动的

D.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股票交易的


正确答案:C
【解析】根据《刑法》第384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第9题:

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按挪用公款罪处理。()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10题:

共用题干

下列哪种情形不构成挪用资金罪?
A:某乡镇企业的会计卞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司数额较大的资金,进行股票投资,但未超过3个月的
B:某私营企业的经理于某利用其业务上的便利,挪用较大的公司资金进行赌博活动
C:某“三资”公司的财务主管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司的资金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归还的
D:某国有公司的会计赵某挪用本公司资金归个人使用,数额巨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

答案:D
解析: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主体不同。A、B、C三项中,“三资”公司的财务主管、乡镇企业的会计卞某以及私营企业的经理均是挪用资金罪的主体。D项中,国有公司的会计挪用本单位资金按挪用公款处理。
A、B项,民政局副局长是国家工作人员。C项,扶贫款属特定款物,挪作其他公用构成本罪。D项,挪作私用构成挪用公款罪。
依据《刑法》第177条的规定,A选项中林某构成伪造金融票证罪。B选项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非法制作、出售、使用IC电话卡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注意使用或者购买并使用构成盗窃罪。C选项可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蒋某的行为应数罪并罚。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变造、倒卖变造邮票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对变造或者倒卖变造的邮票数额较大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27条第1款规定的倒卖有价票证罪定罪处罚,而不是诈骗罪,因此D选项错误。
依据《刑法》第269条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刑法》第263条的抢劫罪定罪处罚。所以甲抢了乙的背包,又对乙进行殴打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刑法》第237条第1款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所以甲对乙及另外两名女青年进行猥亵的行为,构成强制猥亵妇女罪。故本题C、D两项正确。
A项,应认为只构成抢劫罪一罪。B项,甲某勒索乙某确有理由,虽有使用暴力行为,但与典型的抢劫罪有区别。C项,转化型抢劫罪。D项,构成抢劫枪支罪。
夏某构成敲诈勒索罪和故意杀人罪,因为,绑架罪须客观上具有绑架行为和勒索行为,而本案中夏某无绑架行为,属于虚构使董某产生恐惧的事实而取得财物,属敲诈勒索罪,此外还构成故意杀人罪,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马某构成盗窃罪,不构成侵占罪,他并不是保管他人的财物,C选项正确。马某虽利用夏某的行为,但与夏某无意思联络,不成立间接正犯,D选项错误。
选项A涉及诈骗罪中被骗者的处分能力问题,诈骗罪中,欺诈行为的对象不能是无辨别能力的幼儿、高度精神病人,由于诈骗罪必须欺骗具有处分财产权利和能力的人,使其“自愿交付”财物,因此被骗对象是具有辨别能力,能够处分财物的人。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盗窃罪的根本特征是“秘密窃取”财物,诈骗罪的根本特征是被害人由于行为人的欺骗而“自愿处分”财物。在盗窃中,行为人也会使用一些欺骗手段,但其目的不是让行为人自愿交出财物,而是分散行为人的注意力,以便窃取或者财物“调包”手段,使其秘密窃取的行为不被当场发现。所以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选项B中,甲是趁乙不注意,将一条金项链装入口袋,乙抓住甲的手时,甲的盗窃行为已经既遂,因此只能认定为盗窃罪。
本题考查的是一个多次重复的考点:什么样的财产是侵占罪中的“遗忘(失)物”。只有行为人确实以为该物系他人遗忘(失)物,而且按照社会一般观念,也认为该物已经脱离所有人占有的才是“遗忘(失)物”。所以,在路边未上锁的他人的汽车、自行车、他人遗忘在办公室中的存折,都不属于“遗忘(失)物”,取得这些财物都构成盗窃罪。本案中,乙的房屋虽然垮塌了,但乙并未失去对自己垮塌房屋中财物的占有,甲也明知这些财物是乙所有,因此甲构成盗窃罪而不是侵占罪。甲的行为显然不构成抢夺罪,因为他不是公然抢夺财物。甲的行为也不是不当得利,而是犯罪。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