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干考试

试论述转轨时期我国应如何完善公共财政管理?

题目

试论述转轨时期我国应如何完善公共财政管理?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第一,完善公共预算管理;
第二,加强公共收入管理;
第三,改革现行公共支出管理制度;
第四,加强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监督;
第五,健全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
第六,注重信息技术在公共财政管理中的运用;
第七,加快公共财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思路。
(1)进一步明确办公室和划分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主要是:科学界定政府在经济方面的事权、合理界定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财权、完善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需考虑市场化进程。
(2)进一步深化税收体制改革,为完善分税制提供条件。主要是:发展新税种,特别是地方性税种;把城市维护建设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明确中央税收管理权限;适当扩大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等。
(3)采用科学的因素法核定财政收支基数。主要考虑:一般因素,主要是人口、土地、面积、行政机构设置等;社会发展因素、经济发展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特殊因素等;
(4)分别设置中央和地方独立的企业所得税种。
(5)确定地方政府的制,建立完整的分税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6)改革和完善复式预算制度。
(7)建立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第2题:

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不存在制度障碍。


正确答案:错误

第3题:

试论述目前我国税式支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如何完善我国税式支出管理制度。


答案:我国目前税式支出存在的问题:
(1)税式支出还没有正式纳入预算化管理,缺乏总量控制,支出效应低下。在微观上,尚未能全面开展税式支出分析与评估和有效把握优惠税款的去向,再加上审批与管理的脱节,致使税式支出的政策效应难以得到有效实现,许多优惠政策并未收到好的效果;
(2)税式支出形式单一,范围、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税收支出的形式偏重于以减免税和优惠税率为主的"直接援助",而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间接援助"应用的范围和规模不大。不利于提高税收支出的效果。另一方面税收支出范围不够科学。目前的税收支出范围主要集中在对国家经济开发区和沿海开放地区的实施,而对中西部地区涉及的税收支出甚少,不利于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另外,税收支出的税种结构还不够合理。虽然涉外税收优惠大都集中在所得税上,但增值税等流转税的税式支出在整个税式支出中亦居于重要地位,不利于进行税式支出较为适宜的所得税、财产税等直接税作用的发挥,也与市场经济下间接税应尽量保持中性的要求不符;
(3)大量税式支出政策,使名义税率过高,拉大了纳税人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的差距,导致了新的不公平竞争。
解决对策:要建立完善的税式支出管理制度,以满足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的内在要求。
首先,应清理税收优惠政策,为建立税式支出分析制度扫清障碍。对于已经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进行逐项清理,取消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地自行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准备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要进行充分论证,合理分布支出布局,以促进地区间经济发展及行业发展的平衡。同时,应进一步强化中央决定税收优惠政策的权限,地方政府不得再自行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应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促进税收征管制度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适时建立纳税人个人收入综合申报制度;另一方面,提倡银行、财政、税务、海关部门广泛联网,使财政部门在进行税式支出分析时,能从税务、海关部门尽快获得有效信息。
第三,应稳定税制。对我国现行税制需要改革的税种,如增值税的改革、遗产税的研究等进行充分论证,择机出台改革方案,形成一个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相对稳定的税制,为建立税式支出分析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
第四,逐步对各项税式支出手段建立统计档案。通过纳税人纳税申报和缴纳税款时填报的表格,汇总有关信息,并坚持连续统计原则,以掌握各种税收优惠手段的数据,为建立税式支出分析模型提供可供利用的数据源。
第五,遵循先试点、逐步扩大范围、稳妥推进的原则。目前每年国务院向人代会报送的预算草案有关财政支出的数字都是净数,即对税式支出已经作了扣除。因此,可将税式支出单独拿出来,对其中的项目进行细化分析,建立税收优惠数据库,即不仅仅提供汇总数,还提供明细数,并予以说明。这可以作为进行税式支出分析的起点。待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后,再在不断积累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分析范围。

第4题:

论述我国应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正确答案: 我国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如下:
(一)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现有财力和财政支出存量结构刚性较强的情况下,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需要按照“明确目标、统筹兼顾、整合资金、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的思路稳步推进。
基本原则有:
1)统筹发展原则。
2)市场化原则。
3)公共财政原则。
(二)明确政策目标,突出政策着力点。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长远和眼前两个方面确定不同时期的政策目标和着力点。
(三)合理确定资金分类,整合支农资金。根据财政支农目标和重点,要逐步改变过去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适当归并设置支农资金,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性。
1)改善基本生产条件类资金。
2)抗灾救灾类资金。
3)生态环境类资金。
4)结构调整类资金。
5)管理服务类资金。
6)农村发展类资金。
(四)调整支农方式,创新支农机制。
1)构建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2)支持建立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
3)增加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
4)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5)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6)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空间。
7)依法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第5题:

我国公共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


正确答案:问题:1.决策内容“越位”与决策主体的“单调”
政府行政决策包揽大量的应由市场、企业、社会来作出的决策——决策内容“越位”,党与政府仍然是当代公共管理的“主力军”——决策主体 “单调”
2.决策系统中枢机构不健全
主体之间职权不清,党政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
行政决策中枢机构的综合协调中心地位没有确立
政府部门内部决策与执行高度统一,难以有效控制违背公共利益的决策
缺乏严厉的责任追究制
3.信息、咨询机构比较薄弱
信息机构还没有充分、有效发挥作用;思想库实际发挥作用有限。
4.监控机构作用不到位
根据法律的规定,公共决策既有外部的监督,也有内部的监督。
专业监督机构与专业监督人员数量有限,而且没有相对独立性,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人民群众没有养成监督的意识,也没有养成监督的习惯。
5.决策程序法定化程度低
公共决策涉及社会各方利益的调整和分配,只有一套完整的利益表达、提取、吸纳、协  调等决策规则和程序才能确保各种利益主体参与公共决策过程的有序性。
没有法定的决策程序,就没有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但是我国公共决策程序法定化的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完善:第一,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决策参与主体多元化
第二,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充分互动
第三, 一“互动式民主决策”模式为切入点,推进公共决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第6题:

论述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完善的路径?
1.政府首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价值观,公共服务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公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公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公民。
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治理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意味着首先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必须要着力解决关系到公民切实利益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抓紧建立高效规范的政府公共服务资金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加大对公共产品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变基础设施不足的面貌,同时各级政府要从财政支持上界定各自的责任和规定相应的财政支出比例,保障社会公共事业的经费支出。
2.完善公民需求表达机制并进行战略规划,现代政府具有开放性和可接见性,具有回应力,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方案。可以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过程得以最有效并且最负责任的实现,所确立的计划不仅要有远见,重要的是使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况且在现代社会,政府部门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和不确定,而且政府的决算发生了变化,既要成为服务者而非划桨者,同时由于国际竞争和公共利益的挑战,都要求公共部门将战略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工具,而其中的战略规划就是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公共产品供给治理中,进行战略规划,就是要按区域确定总统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有步骤的推进。为保证公共产品战略规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在公共产品战略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首先必须建立和健全广大公民的需求表达机制,培养公民的参与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3.基于中介决策构建多层次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现代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官员将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不是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而是调停者、中介人,甚至是裁判员,政府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把人们聚集到能无拘无束,真诚的进行对话的环境中,共商社会应该选择的发展方向,为形成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提供舞台。政府在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中同样需要扮演调停者、中介人,甚至是裁判员的角色。目前,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水平较低,而且任务非常艰巨,而政府用于增加公共产品。财政资金是有限的,因此除了一些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外,其余的公共产品要逐步向各类社会组织,如企事业单位,其他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公民自身开放,这就要求改革公共产品投资体制,引入社会资本,挖掘市场力量,培育市场机制,调动公民积极性,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

第7题:

试联系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论述如何对“集合行为”加以预测、引导和控制。


正确答案: 集合行为又成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
斯梅尔赛基本条件说: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环境而进行的尝试。它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1、环境条件(有物质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2、结构性压力;
3、普遍情绪的产生与共同语言的形成;
4、诱发因素:肯定人们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和不安,助长普遍的社会情绪;
5、行为动员:传递信息与压力感,唤起大众情绪的行为;
6、社会控制能力:社会组织运用社会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约束的过程。
中国自1978年进入转型加速期,特点主要有:
1、转型目标: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
2、社会转型的主要形式是改革开放;
3、社会转型的速度大大加快;
4、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价值观的全方位转换。

第8题:

论述我国现阶段应当如何完善行政问责制。


参考答案: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监督控制职能。健全法制,以法律来约束行政权力。健全行政机关外部监督机构,有效落实行政责任制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的责任制度,充分发挥现有监督机构的作用。

第9题: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完善?


正确答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和顺利发展。党和政府靠着“摸着石子过河”等基本经验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重大决策,正确的政策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使中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政策制定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  概括起来有:
1、决策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
由于我国行政体制在纵向结构上实行地区管理和部门管理相结合的“条块并行”体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
府的决策权除了具有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局部的总体性差异外,在决策的目标结构序列上也有所不同,在长期的行政实践中,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政府。这种过分集权的决策体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需要多层次的转换才能到达实施者那里,这种转换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政策信息扭曲和政策变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便是常见现象。其次,集权造成行政程序复杂化,常常是一个简单的政策问题,下级需要请示上级,上级需要请示中央,行政效率在“公文旅行”式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大大降低,导致有些政策制定出来后就已过时。再次,权力过分集中,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在权责不清的情况下,一些行政主体对于有利可图、易出政绩的政策问题争相处理,而对于棘手的问题则相互推委。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等现象就不可避免,政府官员的短期行为也就比比皆是。
2、智囊系统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实践证明,成功的政策制定离不开智囊机构的支持与辅助。我国的政策制定中虽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更多
的是反面的教训。一些重大的决策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规划,已有的智囊机构在政策咨询中的独立性较弱,往往是顺从领导个人的智慧和经验,有部分政策研究机构,实际上主要为领导起草文稿,有的研究室为领导人已经拍板的政策提供注释和寻找论据。如葛洲坝工程、川气出川工程等大型工程由于方案规划的不合理和个别领导的“拍脑袋”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3、政策制定的合法化过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突出表现在:一是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不够,群众路线流于形式。如《人民网》报道,江西将建220座日式、欧式等50年不落后的四星级公厕,文中抨击,按江西的经济水平,这一决策绝对是一个“形象工程”、一个“拍脑袋”工程,绝对没有征求市民的意见。二是公开听证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走过场现象。如《新华日报》有一篇题为“听证会,听而不证!”的报道——一份民意报告显示,听证会的价值正在广州市民心目中滑落,有六成被访者认为听证会已是流于形式或成为摆设。广州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此前的调查表明,认为听证会对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没有作用”、“作用不大”和“是形式主义”的受访者三项合计竟有62.5%,其中15.5%的人认为“是形式主义”。听证会实际作用名不符实,必然招至市民的厌恶。长此以往,听证会这种好形式也就要寿终正寝了。
建议
1、关于科学的纵向政策制定权限的划分 
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行政机关政策制定权限并给以具体的法律保障,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层级目标决策系统,加快“缩省—撤市—强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体制的层级次数,适当减少“条条”数量,缩小“条条”权限,提高政策制定的效率和可操作性,尽量避免信息过滤、信息失真导致政策失误。 2、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的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 
针对我国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的现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继续发展咨询机构,可以考虑形成一些综合多学科专家、多种优秀人才的大型智囊机构;建立咨询工作的程序制度、预算制度,增强其独立性;政府要真正重视咨询机构的作用,为专家学者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建立民间的咨询机构;健全行政信息的网络体系、提高信息人员的素质,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对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和整理 
3、进一步改进政策规划和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加大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的力度,充分发挥群众路线这个我党优良传统的作用,真正做到政策制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形成一套制度化、法律化的规范;增强公开听证会的可信度;提高政策规划的公开化、公正化、公平化和合理性。 
4、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1、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 1、政策本身的因素 2、执行者的主观原因 3、政策适用对象不配合 4、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 2、政策执行偏差的治理 
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 
3、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5、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3、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①完善体制,健全政策执行的体制环境     
②优化政策执行主体人员和组织     
③完善政策执行方法和程序 
④畅通信息的沟通(政策执行公开化、及时跟踪评估)     
⑤强化监督控制 
⑥建立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制度     
⑦加强舆论宣传 
4、表现形式:象征性政策执行  附加性政策执行 选择性政策执行  替代性政策执行 观望性政策执行  照搬式政策执行

第10题:

试论述转轨时期我国应如何完善公共财政管理?


正确答案:第一,完善公共预算管理;
第二,加强公共收入管理;
第三,改革现行公共支出管理制度;
第四,加强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监督;
第五,健全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
第六,注重信息技术在公共财政管理中的运用;
第七,加快公共财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