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简析戴望舒《偶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题目

简析戴望舒《偶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偶成》写于1945年5月31日,抗战最后岁月。诗作表达了诗人对于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表明诗人对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析戴望舒在抗战爆发后诗风的变化。


正确答案: 戴望舒诗风又一转变从1939年写的《元日祝福》开始。诗风新变表现在从抒写个人感伤情绪转为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交汇在一起,写出了一些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和沉雄悲壮的诗。《狱中题壁》写于被日军侵占后的香港狱中,抒发了对侵略者的“深深仇恨”和对自由、阳光的无比热望和向往,表达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抗战必胜的乐观信念。《我用残损的手掌》以“繁花似锦”的过去和“血和灰”的现在作鲜明对照,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憎和对祖国深深的爱,并寄深情于那“辽远的一角”坚信那是代表着敌人永远无法侵夺的新生的“永恒的中国”。《偶成》表达对光明的确信。这些诗都写得明朗而有深情。艺术上,这类诗从内容到创作方法,已属于现实主义,表明戴望舒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皈依。在诗体形式上,大都押韵,讲究章法句式,在较高层面上从散文化的自由体向新格律体的回归。

第2题:

简析胡适《上山》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确答案: 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于1920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自由体诗《上山》作于1919年。
《上山》塑造了一个“努力望上跑”的登山者形象。作者通过刻画登山者的性格,赞颂了一种进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第3题:

简析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诗风的变化。


正确答案: 戴望舒早期诗作,多抒写对现实生活的迷茫、失望、感伤的情绪。抗战后的诗收入《灾难的岁月》,《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诗风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

第4题:

简析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抒情线索。


正确答案:这首诗没有分节,一气呵成。诗人以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祖国广大土地的形象化思绪,发展到借助“无形的手掌”,即联想、想象来再现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以至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从而展开了诗人心理与情感的流动。

第5题:

简析闻一多《发现》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发现》一诗写于他作《死水》的同一时期,同样表现诗人在国外对祖国的热切期望,与回国之后所看的景象所形成的强烈的冲突。这种感情的巨大反差,使诗人渴望祖国强盛的纯朴的爱国理想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在诗作中,诗人紧紧抓住梦想与现实的对比,透过情感与理智的落差,来倾诉对祖国的一片赤热衷诚。全诗始终突出了抒情主体“我”的位置:“我”的“发现”,“我”的痛惜,“我”的赤诚。在“我”的一连串急迫的呼喊和追问之中,诗人的感情一泻千里,刚健有力。在艺术手法上,诗作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以恐怖的“噩梦”来暗喻现实的黑暗,以紧迫的发问抒发内心的痛苦,情感像燃烧的人烈火,具有振撼人心的力量。诗篇以“痛苦”的发现起始,以惊讶的“发现”结束,把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热爱和对现实极度失望的心情作了新奇独特的表现,构思精巧,感人至深。

第6题:

简析小说《狂人日记》的主题表达。


正确答案: 1、首先从外部环境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吃人”的普遍性。
2、从家庭内部着眼,透视封建礼教所依存的基础。
3、从对自己也在无形中吃过人的怀疑入手,剖析整个封建礼教氛围对所有社会成员无须的同化,个人也便成了旧道德罪恶的载体和导体。

第7题:

简析田间《给战斗者》这首诗所表达的民族感情和决战意志。


正确答案: 田间,曾以“鼓点诗人”的姿态出现于抗战诗坛。《给战斗者》这首政治抒情长诗,作于1937年底,后收于诗集《给战斗者》。
整首诗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口,坚定、准确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甘蒙受屈辱的民族情感,以及坚决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和决心,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诗自始至终回荡着战斗的激情与时代的精神,在抗战期间发挥了强有力的鼓动和号召作用。因此,闻一多称田间为“时代的鼓手”。

第8题:

简析《炉中煤》的思想感情。


正确答案: 《炉中煤》这首诗充满了诗人郭沐若对祖国的深情眷念。《女神》时代的郭沫若,身处异国,感于祖国的贫穷落后、列强的虎视眈眈,常怀忧国情思。“五四”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百年民族解放运动在新形势下的新高涨,给郭沫若以极大的鼓舞,使他在忧国之外又更多地对祖国新生抱着热望。此期创作的诗歌《炉中煤》即充溢着这种爱国情思。诗人把心爱的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着的炉中煤,一腔爱国的热血一片思念故乡的赤诚,都化作了火,“燃到了这般模样!”从这,人们不难看到诗人对于祖国的沉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第9题:

简析许地山《春桃》所表达的主要思想。


正确答案:《春桃》是许地山的后期作品,写于1934年。小说写了主人公春桃在一次战乱后的遭遇。与才新婚一天丈夫失散四五年后,已与另一相依为命者靠捡字纸为生建立感情,而此时失去双腿、沦为乞丐丈夫出现。在这难解的矛盾面前,几经波折,终于建立起了新的三人关系。在这里有矛盾而没有争夺;有悲剧而没有相残。共同的悲惨命运使他们相互体谅和依存。
作者通过对这情况的细致刻画,谴责了战乱频仍的旧社会,展示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宽广胸怀、善良品质。

第10题:

简析闻一多作品《发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正确答案: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时的心情略同于《死水》,都表现诗人对祖国黑暗现实失落痛苦的心情。《发现》是闻一多1925年回国之后的诗作。当他满怀“抗彼美人”,奋发图强的激情,回到他日夜思念的祖国时,看到的却是满目创痍、遍体鳞伤、生民涂炭的惨象,诗人炽烈的爱国之心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于是他追问青天和大地,上下求索。爱国主义的深情在悲愤难抑的痛苦发现中燃成烈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