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的观点。A、朱熹B、王守仁C、颜元D、王夫之

题目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的观点。

  • A、朱熹
  • B、王守仁
  • C、颜元
  • D、王夫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这个观点的错误是

A.知和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行先知后的关系

C.知行合一

D.知易行难的关系


正确答案:C
(1)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2)本题题干引语出自我国明朝时期哲学家王守仁即王阳明的著作。王守仁的哲学体系,集我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知行合一”是他的基本观点。
(3)本题题干的观点是知行合一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知行等同,否认了行的客观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

第2题: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的观点。

A.朱熹

B.王守仁

C.颜元

D.王夫之


参考答案:B

第3题: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语自王阳明。()


正确答案:正确

第4题: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正确答案:C

第5题: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是教育大家()老先生说的,是他在1927年6月3日在晓庄学校寅会上的演讲词。

  • A、蔡元培
  • B、陶行知
  • C、陈鹤琴
  • D、赵叔愚

正确答案:B

第6题:

王充关于知识的言论是()

A.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B.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闻见博而知益明

D.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参考答案:A

第7题: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答案:A
解析:
题干表现为在道德教育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第8题:

知与行,功夫须著并列。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


正确答案:认识和实践两者的功夫要一起用,知道的越明白,理解的越透彻那么行动起来就越坚定不移,行动的越是坚定不移,那么对事情的理解和认识就会更深更透彻。两者不可以偏向其中一个放弃另一个,就像人两只脚前后行走,就会渐渐学会走路。这里是朱熹阐述了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才会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进步更快。

第9题:

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是()

  • A、否认“眼见为实”的错误观点
  • B、否认“知”的作用的观点
  • C、重视“行”的作用的观点
  • D、强调知行相互作用的观点

正确答案:C

第10题: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位哲学家的学说,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取名“知行”。据此判断陶先生推崇的哲学家是()

  • A、程颐
  • B、朱熹
  • C、陆九渊
  • D、王阳明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