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下面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的一组有关材料。材料1: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人如果没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说是个人。侧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四种萌芽,懂得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材料2: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贼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义、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

题目

下面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的一组有关材料。 材料1: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人如果没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说是个人。侧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四种萌芽,懂得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 材料2: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贼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义、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义、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义教化引导人的本性,这样,才会出现辞让、符合礼义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 材料3: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材料1、2的共同缺陷。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材料1、2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来认识人的本性,是一种抽象的超历史超阶级的人性论,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纸出现以前,我国古代的书写材料()。


参考答案:竹木简、帛

第2题: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突出地揭示了教师劳动的____性特点。


答案:示范 ,
解析:
提示:请参考答案,输入的答案要和答案显示,有“,”“《》” ”“ 一模一样才会显示正确。

第3题: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不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我国现代语文教学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我国古代认为世界是物质构成,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思想家是:()


正确答案:王夫之

第5题:

材料



注:2004年国家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的若干意见》,2010年中国的动漫从业者不到1万人。
问题: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分析其产生原因。(12分)


答案:
解析:
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1)2004年至2010年几年间,我国动漫产量逐年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3分)
(2)同日本、欧美动漫产业相比,我国原创动漫比例远远低于日本动漫、欧美动漫。(3分)
产生原因:
(1)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对动漫产品的需求使得我国动漫产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3分)
(2)虽然我国动漫产品的数量已经接近发达国家,但是,我国动漫产业存在的原创力不足以及动漫人才不足等问题,使得我国的动漫产品缺少高技术含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作品比较少。(3分)

第6题:

在有关职务设计的问题上,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提出的"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体现了人位相称,为位择人的原则。( )

A.对

B.错


参考答案:A.对

第7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李老师关于“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的教学过程设计.
?
问题: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2分)
(2)分析此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8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能够在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群岛;在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成功之处:
①在教学中.李老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地球仪进行观察、探究,发现海陆分布大势和各大洲的轮廓特征.再通过知识竞赛呈现和突破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记住海陆面积的比例.学会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②在教学中,李老师通过活动将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结合得较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

第8题:

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检验标准的论述:

材料1: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材料2: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

(2)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材料2的观点。


参考答案:(1)不一致,材料一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材料二强调的是有用即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其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这时唯心主义的看法。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一定是真理。

第9题:

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练习1,请在下面各小题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问题(一):试简要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
问题(二):如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试拟定教学目标。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三道练习题,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问题(一):(1)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2)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问题(二):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通过经历“预测猜想-实验分析-合情推理-探究创造”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渗透事物是互相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体会“变与不变”的思想。
问题(三)
练习题1: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与老师所说的分数相等的分数吗?
[设计理由]在学习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并掌握本课重点内容。
练习题2: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呢?就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设计理由]通过学生自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和阐述,培养他们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练习题3:请大家拿出1张长方形纸片,把它对折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3份,写上分数。再把它继续对折平均分成8份,看看原来的3/4现在成了多少。继续折成16份,看看原来的3/4现在又成了多少。
[设计理由]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直观形象地看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疑问,引导学生体会“变与不变”的思想。

第10题: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正确答案:孔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