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西方有()中国有“感物说”。

题目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西方有()中国有“感物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等属于()。

  • A、文学哲学
  • B、文学社会学
  • C、文学心理学
  • D、文学符号学

正确答案:C

第2题:

历史上的文学创造的客体说有()、情感说、()与社会生活说;文学创造的主体说包括“模仿者”和“创造者”、移情说、旁观者与特殊的艺术生产说。


正确答案:自然说、原始意象说

第3题:

()是西方文学理论对文学的一种认识,即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摹仿。

A、诗言志

B、诗缘情

C、感物说

D、摹仿说


参考答案:D

第4题: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

  • A、文学源于生活
  • B、文学改造生活
  • C、文学等于生活
  • D、生活源于文学
  • E、生活高于文学

正确答案:A,B

第5题:

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有“模仿说”。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正确答案: 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模仿说”。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摹仿说”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西方文论的“模仿说”强调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模仿。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艺术是人类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模仿说强调了文艺对现实与外界的需要和依赖,但这种说法把人的模仿动因看作是人的“天性”显得很不具体,同时,模仿说本身对艺术发生过程中人的自由创造本质注意得显然不够。感物说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明末清初王船山著名的“情景”论,可说是集此说之大成。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中外文学理论虽然都强调文学发须依赖于社会生活,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暮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的。

第6题:

“感物说“、“诗缘情”、“诗言志”、“摹仿说”等完全否定了文学源于生活。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感物说”是怎样看待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的?


正确答案: 中外文学理论虽然都强调文学必须依赖于社会生活,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

第8题:

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正确答案: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人类的生活活动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并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在世界中,只有人才能以具有诗意情感的文学艺术方式去感知事物,而这正表现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特征。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了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去建造,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沉淀着理性的内容,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在生产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与自然,使自然脱离了不适宜人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状态,而且在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中展现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成为人化的自然;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即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远离物质与经济基础的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第9题:

在文学观念中,强调文学作品与作家之间关系的是()

  • A、模仿说
  • B、表现说
  • C、文本本体说
  • D、体验说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关于文学创作的主要理论有()

  • A、感物说
  • B、养气说
  • C、“胸有成竹”说
  • D、“镜子”说
  • E、深层心理说

正确答案:A,B,C,D,E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