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差异不属于矛盾”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题目

“差异不属于矛盾”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世界既然是可知的,就不存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确答案:错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主张世界及其规律的可知性,但决不是说可以穷尽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认识。它只是证明,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尚待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人的认识能力没有原则上不可逾越的界限。

第2题: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确答案:此观点不全面。社会发展主要指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成果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发展是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进化的过程。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但却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实现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第3题: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确答案: 错误。
(1)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这并不是说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不是处于一定条件之中。
(2)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或无条件性,一是指它与同一性比较,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比较,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指斗争性虽然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但它能打破制约它的那些条件,并且创造出事物发展转化所必须得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
(3)上述论断是对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的一种错误的理解,其实质是割裂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统一关系。

第4题:

“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进步起到促进作用”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确答案:错误。如果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时,尽管这种上层建筑能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它只能对社会进步起到阻碍和破坏的作用。

第5题:

“国家是调节阶级矛盾的机关。”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确答案:错误。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有在阶级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才产生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

第6题:

“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科学的抽象,因而它离客观事物越来越远。”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确答案:错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质变。从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表面看来离客观事物越来越远,而实际上却反映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因而更接近于客观真理。

第7题: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确答案:观点不全面。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这是正确的。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因为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形成的价值量是不变的,而单位商品的价值则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呈反方向的变化。

第8题:

“如果A属于M,那么A也属于N;A不属于M;所以,A也不属于N。”这一推理属于何种推理?其推理形式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确答案: (1)这一推理属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2)其推理形式不正确。
(3)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的规则,犯了否定前件进而否定后件的逻辑错误。

第9题:

“生产时间就是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时间。”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确答案:观点错误。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阶段内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时间。非劳动时间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等,因此,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时间并非是全部的生产时间。

第10题:

“理论能指导实践,所以理论高于实践。”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确答案:错误。不是理论高于实践,而是实践高于理论。因为虽然实践总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它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是人们使用现实的物质力量直接作用于外部世界,改变客观世界面貌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变成客观,把目的变成现实,这是理论所不能的。实践和理论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但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实践起着第一位的、决定的作用。无论是从理论的产生、发展、检验以及作用的发挥来看,都依赖于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是错误的,而应当说实践高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