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在某法学理论研讨会上,甲和乙就法治的概念和理论问题进行辩论。甲说:①在中国,法治理论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提出来的;②法治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权威;③法治意味着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乙则认为:①法家提出过“任法而治”、“以法治国”的思想;②法治与法制没有区别;③“法治国家”概念最初是在德语中使用的。下列哪一选项所列论点是适当的?A、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①B、甲的论点①和乙的论点③C、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②D、甲的论点③和乙的论点②

题目

在某法学理论研讨会上,甲和乙就法治的概念和理论问题进行辩论。甲说:①在中国,法治理论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提出来的;②法治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权威;③法治意味着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乙则认为:①法家提出过“任法而治”、“以法治国”的思想;②法治与法制没有区别;③“法治国家”概念最初是在德语中使用的。下列哪一选项所列论点是适当的?

  • A、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①
  • B、甲的论点①和乙的论点③
  • C、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②
  • D、甲的论点③和乙的论点②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对于电控柴油发动机某缸的断缸操作,技师甲说可以松开喷油器高压油管实现,技师乙说可以断开喷油器插接器实现,技师丙说可以利用解码仪断缸,正确的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均正确


参考答案:C

第2题:

甲、乙是某案的两个涉嫌者。甲说:“我没作案”;乙说:“我们两人中有一个说真话。”如果乙说真话,则甲说假话,因而甲作案。如果乙说假话,则有两种可能:第一,两人都说真话;第二,两人都说假话。第一种可能性不成立,因为已假设乙说假话,因而只能是两人都说假话,所以甲作案。乙说真话或乙说假话,二者必居其一。 因此,不论事实上甲是否作案,逻辑的结论点是( )。

A. 甲作案

B. 乙作案

C. 甲和乙作案

D. 甲和乙都没作案


正确答案:A
45. A。【解析】不管乙说真话或假话,其结论都能肯定甲作案,而乙是否作案由该段文字不能得出。

第3题:

二.(本题22分)

案情:甲某(20岁),乙某(15岁)经过预谋,到某菜市场伺机盗窃。当见到丙某在摊位上买鸡时,乙某示意甲某掩护,甲某即站在丙某身边,装作买鸡,乙某用锥子从丙的裤兜内窃得人民币800元后离去。当丙某发现钱被窃之后,便将站在他身边的甲某抓住,甲某否认盗窃,但丙抓住不放。甲某见逃脱不掉,就掏出尖刀朝丙的腹部连刺数刀,将丙某刺倒。此时乙某返回现场,对着地上的丙说活该,便和甲某一起逃离现场。丙某因大出血死亡。乙某当日被抓获,甲某逃到其姨夫丁家,丁得知甲某犯罪后,将甲某送往外地隐藏,在甲某躲藏期间,曾多次前往看望,并资助其1万元,甲某的父亲后来得知事情很严重,就强劝其子甲某到当地派出所投案,甲某极不情愿,但其父还是将其强行绑送带到派出所。问题:请用刑法理论分析甲某、乙某、丁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应如何定罪量刑,并阐述理由。


正确答案:
二、(本题22分)
考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转化型抢劫罪、窝藏罪、自首参考答案:
1.甲某在盗窃犯罪过程中为了抗拒抓捕实施暴力,依法转化为抢劫罪。此外,由于发生了死亡结果,甲的行为成立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
2.甲某被其父强劝至派出所投案属于并非出于犯罪嫌疑入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不能构成自首,但可以参照法律对自首的有关规定酌情从轻处罚。
3.乙某在甲某对丙某实施暴力行为时并未在场,在实施暴力上并无共同的故意和行为,不成立抢劫罪的共犯,盗窃罪的刑事责任年龄是16岁,乙某l5岁不构成盗窃罪,依法不负刑事责任。
4.丁某符合窝藏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构成窝藏罪。
讲解:
1.根据《刑法》第269条的规定;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成立转化型抢劫罪。
2.根据:2010年1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亲友采用捆绑等手段送到司法机关,或者在亲友带领侦查人员来抓捕时无拒捕行为,并如实供认犯罪事实的,虽然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但可以参照法律对自首的有关规定酌情从轻处罚。
3.共同犯罪的成立要求有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各共犯人之间只有在具有“共谋” 的前提下共同实施了犯罪行为的,才能成立共同犯罪。甲某的行为转化为抢劫罪菱但乙某在甲某对丙某实施暴力行为时并未在场,因此不能成立抢劫罪的共犯。又由于乙某只有I5周岁,无需对盗窃罪承担刑事责任。
4.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构成窝藏罪。

第4题:

甲、乙互相揭发,甲说,乙说的是假话。乙说,甲说的是假话。则以下一定正确的是?

A.甲说真话,乙说假话。
B.如果甲说假话,那么乙说真话。
C.要么甲说真话,要么乙说假话。
D.甲和乙都说真话。
E.甲和乙都说假话。

答案:B
解析:

第5题:

某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经理甲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听朋友乙(乙是A公司的高管)说A公司将要收购B公司。于是甲利用此消息进行了投资交易。甲的行为违反了基金职业道德的( )要求。

A.诚实守信
B.守法合规
C.专业审慎
D.客户至上

答案:A
解析:
乙是A公司的高管,说明信息来源可靠,对证券价格影响明确,则在该信息公开前属于内幕信息。甲利用该信息进行投资的行为,就构成内幕交易,违反了基金职业道德的诚实守信要求。

第6题:

甲说:“乙说谎”;乙说:“丙说谎”;丙说:“甲和乙都说谎”。

请确定下面哪一个选项是真的____________

A.乙说谎 B.甲和乙都说谎

C.甲和丙都说谎 D.乙和丙都说谎


正确答案:C

第7题:

在一次假面舞会上,男女生都化了妆,分不清男女,男生只说假话,女生只说真话,某男生想找一女伴跳舞,遇到甲、乙两人,他问甲:“你们是男生还是女生?”甲说:“或者我是男生,或者乙是女生。” 该男生因此做出的正确判断是( )。 A.甲乙都是女生 B.甲乙都是男生 C.甲是男生,乙是女生 D.甲是女生。乙是男生


正确答案:A
假设甲是男生,则甲的话为真,与“男生只说假话”矛盾;因此甲是女生,则甲说的是真话,前半句为假,则后半句为真,即乙是女生。故答案选A。

第8题:

某法学院的学生甲和学生乙就法学意义上的权利与义务两个概念展开讨论。学生甲认为:①权利和义务是一切法律规范的核心要素。②由于权利具有自主性和利益性,因此下列情形不属于行使权利:小王在监狱服刑;小张借他人l万元到期归还。③根据相对应的主体范围可以将权利义务分为个人权利义务、集体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利义务。学生乙认为:①权利总是与义务人的义务相关联的。②权利永远是第一性的,义务永远是第二性的。③义务一般具有可选择性。对上述论点进行分析,正确的是哪些?

A.学生甲的论点①和论点②

B.学生甲的论点①和学生乙的论点①

C.学生甲的论点③

D.学生乙的论点③


正确答案:AB
92.【答案】AB 【考点】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解析】 根据相对应的主体范围可以将权利义务分为绝对权利义务与相对权利义务,所以学生甲的论点③错误。一般而言,在等级特权社会,法律制度往往强调以义务为本位,权利处于次要的地位;而在民主法治社会,法律制度较为重视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此时,权利是第一性的,义务是第二性的,所以学生乙的论点② 错误。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定人们应当作出和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界限,义务不具有选择性,学生乙的论点③错误。本题应选A、B。

第9题:

某岛主要居民是骑士和无赖两部分。骑士只讲真话,无赖只说假话。甲和乙是该岛上的两个居民,关于他们,甲说,“或者我是无赖,或者乙是骑士。”根据上述条件,可以推出以下哪个结论?

A.甲和乙都是骑士。
B.甲和乙都是无赖。
C.甲是骑士,乙是无赖。
D.乙是骑士,甲是无赖。
E.无法断定。

答案:A
解析:
步骤1:由甲说“或者我是无赖,或者乙是骑士”,可知甲不能是无赖。如果甲是无赖,则甲说的话必定假,但此时甲的话为真。(PVQ,有一个肢判断为真,则整个命题为真。)步骤2:甲只能是骑士,则甲只能说真话。此时“或者我是无赖,或者乙是骑士”,前肢判断(或者我是无赖)为假,后肢判断必为真。所以,“乙是骑士”为真。

第10题:

在某法学理论研讨会上,甲和乙就法治的概 念和理论问题进行辩论。甲说:①在中国,法治理论 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提出来的;②法治强调法律在社 会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权威;③法治意味着法律调整 社会生活的正当性。乙则认为:①法家提出过“任法 而治”、“以法治国”的思想;②法治与法制没有区别; ③“法治国家”概念最初是在德语中使用的。下列哪 一选项所列论点是适当的?
A.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①
B.甲的论点①和乙的论点③
C.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②
D.甲的论点③和乙的论点②


答案:A
解析:
。在中国,最早宣传并明确提出法治(主义)概念 的是梁启超先生,但并不能得出在中国法治理论最早是由 梁启超先生提出来的结论,因为中国先秦时期已经有法家 提出过古代的“法治”思想,甲的论点①不适当。“法治” 一词明确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杈威,甲的论点②是 适当的。法治意味着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甲的论 点③是适当的。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发生了儒法之争,并 未形成“法治”这个名词,但法家提出过“任法而治”、“以 法治国”的思想,乙的论点①是适当的。法制(legal system) 一般是指法律和制度的总称,而法治(rule of law)指 依据法律的治理,其含义要更为宽泛,乙的论点②不适当。 法治国家或法治国是一个德语中最先使用的概念,早期的 法治国是指中世纪欧洲的某种国家形式,尤其是德意志帝国,当时被认为是“和平和法律秩序的守卫者”,因此,乙的 论点③是适当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