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简述古代印度教育的基本状况?

题目

简述古代印度教育的基本状况?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古印度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介绍其教育状况离不开对其中姓制度的了解。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即把人按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这种等级制度对整个印度教育影响深远,印度教育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上。
(1)有关婆罗门的教育:由于婆罗门属于印度的高级的僧侣阶层,使得婆罗门教育的发展超过任何其他阶层。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与此相适应,教育非常注重维持种姓等级和宗教意识。婆罗门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净行期;二是家居期;三是林栖期;四是遁世期,认为人生是一个自我亲证的过程,是一个幼年学习,长大持家,老而修道,最后舍弃一切的过程。
因此,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从3~5岁开始,除了学习日常生活习惯外,儿童主要是在父母指导下,记诵用梵文写的《吠陀经》,书写在这一时期并不重要。公元8世纪后,婆罗门教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儿童入学要经过一定的考察,学习年限一般为12年。学习内容是《吠陀经》以及一些基础性的与读经有关的学科,如语音学、韵律学。在古儒学校里,教师主要采取体罚的办法管理学生。
(2)佛教教育:印度佛教是根基于婆罗门教的宗教,但是它与婆罗门教有很大区别:一是反对“婆罗门第一”,主张“四姓平等”;二是在教育上进行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为了使教育面向大众,他们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来取代“梵文”,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僧徒学习12年,合格者为“比丘”(僧人),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在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在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佛教的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一些著名的寺院吸引了大批外国青年和学者前来学习,对中国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古代印度,教育控制 在_( )教和佛教手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_( )。


答案:婆罗门,《吠陀》,
解析:

第2题:

简述古代印度重要贡献。


正确答案: 1、宗教:佛教、耆那教、婆罗门教(印度教)
2、数学:创造阿拉伯数字、0的发现等。
3、文学:印度教的经典《吠陀》不仅是婆罗门教的圣书,同样也是历史学家了解次大陆历史的“圣典”。《摩诃婆罗多》也是印度古典文化的一大遗产。这部史诗在叙述伟大战役间隙,插入了一部分哲理性的对话,这就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哲学诗篇《薄伽梵圣经》,被比喻为印度的“新约”。另外还有《罗摩衍那》等。
4、建筑:佛塔、佛像
5、舞蹈:以手表意传情;讲究韵味,要求演员跳出味来
6、医学:最早的医学书籍《阿瑜吠陀》(生命之学)。两部杰出的医学典籍:《揭罗迦本集》和《苏修鲁多本集》。

第3题:

在古代教育中,“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的是( )

A 古代中国

B 古代印度

C 古代埃及

D 古代希腊


正确答案:C

第4题:

()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现代教育的发祥地

  • A、古代埃及
  • B、古代印度
  • C、古代希腊
  • D、古代希伯来

正确答案:C

第5题:

早期教育非常重视军事教育的国家是()。

  • A、古代印度
  • B、古代埃及
  • C、斯巴达
  • D、雅典

正确答案:C

第6题:

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案:
解析:
(1)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原始的教育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而是在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这种教育被称为原始的教育。而且原始教育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有了学校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但那是极少数人的事情,绝大多数人仍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接受教育。(2)古代学校出现并得到发展在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学校自从产生以后,便曲折地向前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学校的教育对象、教育规模和种类都在逐步扩大和增多。(3)教育阶级性出现并得到强化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因而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到了奴隶社会,学校教育被奴隶主所独占,所有的学校都是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他们自己的子弟的场所。因此,从学校产生之日起,教育便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在封建社会,教育的阶级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4)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在奴隶社会,奴隶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而他们正是当时社会的直接生产者;能进学校的是与直接生产无关的统治阶级的子女。因而使得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长期脱离,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奴隶社会是这一传统的起点,封建社会的学校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传统。

第7题:

简述古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总体状况。


正确答案: (1)史料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中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2)西周以后,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3)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这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中小地主阶级子弟晋官为吏开辟了道路;
(6)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
(7)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8)1905年,清政府下令停科举开学堂,兴办现代学校。

第8题:

简述古代印度法的全盛。


参考答案:

公元前324年,摩揭陀王国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帝国孔雀王国。第三代王阿育王定佛教为国教,广为宣扬佛法。佛教经典《三藏》基本定型于约公元前253年召开的第三次结集,它不仅是佛教经典也是佛教法律汇编。在佛法迅速发展的同时,婆罗门教法也得到重视。在这一时期,印度法制史上最有名的一部法典——《摩奴法典》开始编纂,后又经多次修订和补充,成为法律的主要渊源。


第9题:

简述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印度宗教众多,影响到印度法律的结构、体系异常复杂;
(2)宗教与法律紧密结合,两者互为补充,宗教在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3)公开宣扬社会的不平等,将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权利、义务用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种群制度;
(4)汇合法律、伦理道德和哲学为一体,法典实质是三者的混合物,是道德、生活和法律的箴言大全;
(5)各种法典不是由国王或其他具有立法性质的机关通过一定程序制定、颁布的,而是由宗教界的著名人士或婆罗门教的僧侣贵族按社会需要和阶级利益而进行编纂的。

第10题:

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理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外,还要加强教育。孟子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观点。墨子从“兼爱”的角度指出,人民不受教育是社会不安定的原因。汉代贾谊把教育提到了“政之本”的高度。董仲舒认为教育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唐代孔颖达肯定了教育是营造社会良好风尚的作用。宋代朱熹强调国家办教育以“明人伦为本”,将教育的眼光投向未来。
(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加强后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荀子虽然主张性恶论,但是他对教育的必要性和孟子是相同的。并强调学习是人们由贫走向富贵,愚笨走向聪明的唯一途径。
(3)主张德育智育相结合。将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周朝就提倡了《六艺》教育。即礼、乐、设、驭、书、数。从这些来看,我国古代教育一开始就反对偏执一方,主张德智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