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题目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陶渊明为什么能够开创出田园诗?
陶渊明之所以能够开创出田园诗,是因为他既有生活实践基础,又有思想基础。从生活实践上说,他长期生活在农村,亲身参加农业劳动,与之交往之人多是农夫野老,谈论的也往往是农桑稼穑之事。封建士大夫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如此熟悉,如此亲切。
从思想上说,他不像以往的儒家那样鄙薄农业劳动,而是恰恰相反,认为农业劳动是人生之根本,人人都应该参加:“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有了这样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他能够开创出田园诗也就不奇怪了。

第2题:

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第一,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深情礼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二,是对园田风光的讴歌,其中寄托了诗人的美好理想;
第三,寄情于田园的情景交融、富有意境;
第四,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语言质朴简练,用字自然,不追求新奇和藻饰。

第3题:

陶渊明是著名的()。

A、山水诗人

B、游仙诗人

C、田园诗人

D、山水田园诗人


参考答案:C

第4题:

试举例简要说明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和影响。


正确答案:陶渊明的作品以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尤其是大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更是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饮酒》之五,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的隐者形象。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由此也可见一斑。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把握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事的洞彻,表现得一览无余。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至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善于表现自然中静态事物的动态之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以看出陶诗的影子,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一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就是他刻意模仿陶诗的杰作,及至后代许多大诗人词人如白居易、苏轼等,无不受到陶渊明诗风的影响。

第5题:

为什么说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平淡”?


正确答案: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平淡自然的境界。其成因来自诗人在诗中表现的平和心境和淡泊的人生旨趣,其表征则在于诗歌语言的质朴平易,以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意象的生活化、日常化,并在其境界中充分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优美,其极致则臻于物我浑融的“无我之境”。

第6题:

概括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的内容


正确答案: 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1)描写田园风光的无限美好,歌颂田园生活的自然纯朴,反映诗人高尚的情趣。(2)表现诗人自己参加劳动,接近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
(3)反映农村的凋敝和农民贫困的生活。
(4)表现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

第7题:

下列哪些诗人属于山水田园诗人()

  • A、王维
  • B、孟浩然
  • C、陶渊明
  • D、谢灵运

正确答案:A,B,C,D

第8题: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陶渊明的诗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境界高远,平和淡泊、心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描绘了一个宁静恬淡、高远舒展的境界。A、质直省净。多白描,多口语,多叙态。多写田家生活中日常之景之物,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所以形成质朴无华,不加雕饰的纯净之美。钟嵘《诗品》:“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语俗而意雅,平常之景而蕴含深意。B、平淡醇美。笔致轻闲,意态丰满。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东坡续集》卷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C、情理兼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

第10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但有人认为其田园诗没有反映现实,没有反映人民的疾苦,抒发的只不过是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你是怎么看待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请简要谈一下。


正确答案: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反映现实,没有反映人民的疾苦,抒发的只不过是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是非常精当的评语。每个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不同,使他们在反映生活时往往会采用各自不同的题材。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抒情诗,作为抒情诗,反映现实的方式、途径自然与杜甫的“三吏”、“三别”这样的叙事诗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主观感受,形象地来反映现实生活。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就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具有反抗现实的积极意义,他的田园诗同样表现出对趋炎附势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包含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深长感慨。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与喧嚣终日的官场十分不同,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中,诗人“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就像鸟儿在盛夏的浓荫中找到了依托,诗人也从耕读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
此外,陶渊明这些田园诗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诗以寄其意”。这就是元好问说的“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指出了陶渊明写田园之景乃是寄托胸中之“意”。这个“意”,从本质上讲,就是诗人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境界。他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一个世风淳朴的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真诚友爱,“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他反对浮虚放纵,提倡过俭朴而充实的生活。这样的理想境界与他从小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
陶渊明归隐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往往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他笔下的田园风光既是正常的农村生活中的寻常景象,又无一不经过诗人生活理想的洗涤。这些和谐自然的田园诗篇,反映着诗人对理想境界的不倦追求。而他归隐后期的诗歌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可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地反映了他半生躬耕不懈的生活,其中有劳动的甘苦,也有劳动者的希望和忧虑,他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写农村景象。这就是陶渊明的田园诗高出于后来王维、孟浩然等人的田园山水诗之处。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田家风味”,虽然有不少新鲜的、独特的体验,但是士大夫思想意识、情趣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他的悲苦和希望,与农民的生活实际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并不足以抹煞其田园诗的积极意义。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崭新的内容和淳厚自然的风格,像一颗耀眼的明星出现在当时玄风弥漫、令人窒息的诗坛上,这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