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出自()。A、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B、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C、钟嵘的《诗品序》D、姚鼐的《古文辞类纂》

题目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出自()。

  • A、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
  • B、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 C、钟嵘的《诗品序》
  • D、姚鼐的《古文辞类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肺所宣发之气

A、清气

B、诸气

C、营气

D、宗气

E、脏腑经络之气


正确答案:E

第2题: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出自《毛诗序》。( )


答案:对
解析:

第3题: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出自于()

A.《诗经》

B.《文心雕龙》。

C.《汉书》

D.《毛诗序》


参考答案:D

第4题:

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此说在艺术起源论上与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有何相通之处?


正确答案: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模仿说”。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摹仿说”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这两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暮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的。

第5题:

情感在艺术中的能源作用,早被论者所认识和重视。如()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记》

第6题:

“歌以咏言,舞以尽意”出自闻一多的《舞赋》。( )


答案:错
解析:
《舞赋》的作者为傅毅。

第7题:

“手欲舞之,足欲蹈之”出自《礼记礼乐》。( )


答案:错
解析:
出自《白虚通礼乐》

第8题:

方玉润《诗经原始》:“周邑之咏初婚者,故以为房中乐。”()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段话出自()。
钟嵘的《诗品序》

第10题: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这一学说可以概括为()。

  • A、滋味说
  • B、感物说(物感说)
  • C、直寻说
  • D、风力说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