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招聘考试

赖和小说创作的题材特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题目

赖和小说创作的题材特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赖和小说创作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惨遭遇,如小说《一杆“称仔”》描写的是日本警察压迫台湾民众,台湾民众奋起反抗的故事。
(2)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丑恶本质,如《不如意的过年》等。
(3)传统封建思想和旧势力的愚昧,如《可怜她死了》这篇作品就反映出赖和反对封建思想和批判传统旧势力的现代精神。
(4)台湾知识分子的苦闷。赖和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坚持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直面现实,反映人生,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赖和以自己的作品,展现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现代台湾知识分子的情怀。
在艺术上,赖和的小说体现出较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在语言运用上,更是以口语化、生动性著称。特别是对台湾方言的成功运用,使赖和成为台湾新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并代表了台湾新文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合《嫉妒》节选,论述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它如何体现新小说派在艺术上的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 罗伯—格里耶的《嫉妒》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隐匿了叙事者。《嫉妒》的特别首先表现在你不知小说到底是由谁来叙述的。从叙事者的声音上判断,它显然是一个第一人称,但从未有“我”的字样出现,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者是隐匿的,我们只能听到他的声音,却不知他是谁。进入视野和场景的总是女主人A,A在家中走来走去,她在写信,在梳头,然后就是A和邻居弗朗克在露台聊天,在餐厅吃饭的场景。
但是读者却时刻感到场景和空间中不止有两个人,不止有A和弗朗克,还肯定有幽灵般的第三个人。这第三个人最有可能的当然是小说中的嫉妒的丈夫,也就是小说中那个隐匿的叙事者,一个潜在的“我”,他其实一般情况下都在现场,但他像个哑人一样从不出声,他只是不动声色地在观察,在倾听,其实是时时刻刻在监视和猜忌让他嫉妒的妻子。但这一切都是隐藏不露的,读者只能从叙事过程中进行猜测,最后断定有这么一个吃醋的丈夫。
(2)视觉性强。从叙述层面上看,小说的隐藏的效果取决于叙事者的观察位置和角度。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只写了一件事情:一个隐匿的叙事者在观察。一切都取决于他的视野,他能看到什么决定了小说能叙述出什么,小说记录的其实只是丈夫眼睛所能看到的。所以也可以说《嫉妒》是一部“视觉小说”。
(3)“现在进行式”。作为“视觉小说”也决定了《嫉妒》的“现在性”和“空间性”。观察总是正在进行的,这就是它的“现在”的特点。《嫉妒》九个段落中的五段都是以“现在”二字开头的。“现在”造成的效果是叙述过程与被叙述的对象、事件同步发生的假象。被叙述的事件是正在发生的,进行中的,叙事者就缺少了时间距离,也缺少了判断距离,只能呈示所看到的一切。这使视线中的景象有一种无序性。一切都是现在进行的,小说成为正在进行的东西,我们读者的阅读似乎与小说的写作是同步的,小说家给你展示的正是他的完成小说的过程。
(4)极其精确的视觉语言。小说的场景好像是叙事者用眼睛一寸一寸地丈量出来的。比如小说一再重复写几片香蕉林,详细地不厌其烦地写香蕉林的形状,是矩形,还是梯形,树干高度如何,每排树是多少株,减去砍掉的树之后,数字又是多少等等。观察者的眼睛有如一个米尺。这种语言的特点是极端精确,注重空间、轮廓而轻色彩,是一种“几何式的描写”。
新小说派在艺术上的创作特点主要是:(1)消解深度;(2)瓦解叙事;(3)致力于探索小说的新的可能性,探索还没有被别的小说家实践过的小说形式和主题,而对传统小说形式则一概否定。作为新小说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作家,罗伯—格里耶在《嫉妒》这部小说中所进行的以上实验和创新,正充分体现了新小说派在艺术上的创作特点。

第2题:

鲁迅现实题材小说创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听从革命先驱者的将令
2、清醒的现实主义

第3题:

但丁《神曲》的艺术创作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神曲》的创作方法是中世纪艺术的代表。
其创作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现实与梦幻交融。
(2)是工整与协调的结构。
(3)是象征、梦幻寓意的手法。
(4)民族性。

第4题:

举例说明杜牧诗歌的题材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赤壁》是杜牧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诗,可以看作是“史论”,这是一个创造。
其思想艺术特色是:
第一,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精警深刻;
第二,工于发端,善于选择,所取切入点十分巧妙;
第三,语言精练,音节响亮,含蓄蕴藉。
由此形成了这首诗俊爽清丽而又深刻含蓄、雄姿英发而富有神韵的风格。

第5题:

为什么说,汪曾祺的小说具有回忆性的特点?这个特点在他晚年的"文革"题材小说创作中是否有所改变?


正确答案: 汪曾祺之所以喜欢“回忆”,而且回忆“旧生活”之作相对写得比较成功,与他对小说的理解有关。他认为所谓小说,就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那么,汪曾祺在北京那么多年的“新生活”难道是他“不知道”的生活吗?对此他曾作过这样的说明:“我今年六十二岁,前三十年生活在旧社会,后三十年生活在新社会,按说熟悉的程度应该差不多,可是我就是对旧社会还是比较熟悉些,吃得透一些。对新社会的生活,我还没有熟悉到可以从心所欲,挥洒自如。一个作家对生活没有熟悉到可以从心所欲、挥洒自如的程度,就不能取得真正的创作的自由。”他又进一步解释道:“我写新社会的题材比较少,是因为我还没有较多地发现新的生活中的美和诗意。”实际上,作者想说的是,他对旧生活比较热爱,而对新生活则比较厌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1949年到发表《受戒》的1980年,新生活充满阶级斗争,汪曾祺虽然性格随和,“随遇而安”,但也屡受冲击,连写作的自由也完全失去。而旧生活虽然也有战争与苦难,但对生活于小康之家的汪曾祺影响并不大,至少他能按自己的意志生活与思考。此外,旧生活是有着传统文化的底蕴的,而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汪曾祺的人格修养,也影响着他的审美趣味。因此,回忆旧生活就成为作家惟一的选择。   
当然,汪曾祺小说“回忆性特点”与他创作这些作品时的年龄、心态即世界观、人生观也有一定关系。他在《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一文中说:“经过长久的学习和磨炼,我的人生观比较稳定,比较清楚了,因此对过去的生活看得比较真切了。人到晚年,往往喜欢回忆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但是,你用什么观点去观察和表现它呢?用比较明净的世界观,才能看出过去生活中的美和诗意。”在《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一文中又说:“一定要把这样一些具有特殊风貌的劳动者写出来,把他们的情绪、情操、生活态度写出来,写得更美、更富于诗意。没有地方发表,写出来自己玩,这就是美学感情的需要。”
因此,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是有所改变,但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回忆。

第6题:

简答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


正确答案: 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如描写朝鲜爱国者反日反奸的《牧羊哀话》,自叙转小说《漂流三部曲》、《行路难》是极想有为而又壮志难酬的知识者对腐败社会的抗议书。郭沫若小说的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属浪漫主义文学范畴。富有抒情性,多感情宣泄式的内心告白,艺术形象不够鲜明。此外,他的有些小说带有现代主义色彩,如变态性心理描写,意识流手法运用,表现主义色彩等。

第7题:

建国初期长篇小说创作两大题材是什么?


正确答案: 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农村土地革命题材。

第8题:

金庸小说艺术上的成功,得力于戏剧、电影者尤多。戏剧和电影方面的实践,对他的小说创作很有影响。如果说其小说场面和人物调度的舞台化来源于戏剧的话,那么笔墨描写的视觉化、场景组接的蒙太奇化等则得力于电影。金庸在小说中运用戏剧技巧,形态多样;至于将电影技巧引进小说,更构成了金庸作品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 A.金庸小说艺术戏剧电影技巧 B.金庸艺术创作电影技巧 C.金庸小说艺术创作电影技巧 D.小说视觉电影技巧特色


正确答案:A
文段的关键词其实就是文段的重点,即组成文段的句子是围绕哪几个词展开的。句子一般是围绕主语和宾语展开的,根据这一线索,我们可以得出A项为正确答案;B、D项明显错误,第一句中金庸小说艺术是一个词语,所以不能单拿出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关键词;文段中戏剧和电影两个词是并列关系,所以不能单拿出其中的一个作为关键词,C项也不正确。故选A。

第9题:

巴金小说创作在题材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何鲜明特色?


正确答案: 前期创作主要有两大题材:一是以《灭亡》为起点的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题材;二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的题材。
在后阶段,前期的两大题材都有继续表现,但社会革命题材越来越少,而对家庭题材越来越表示关心。人物塑造方面,前期创作多是探索革命道路,献身社会的青年英雄,他们热情、勇敢,富有反抗精神、献身精神,闪耀要着理想光彩。后期多是没有英雄色彩的凡人小事,写普通人物的甜酸苦辣,小人物平庸、懦弱,毫无动人的灵光,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善良人。

第10题:

唐代小说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它以丰富浪漫的想象、浓郁的生活情趣、优美的意境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唐传奇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形象鲜明,性格突出;
2.构思精巧,情节曲折;
3.语言凝练,文采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