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地基基础)

某桩基检测单位在对某公路工程进行检测,桩长为54.8m,桩径为1.2m,桩端进入中风化凝灰岩,采用4磅铁锤和不带耦合剂的加速度传感器,传感器安装在桩中心,其测试波形桩底反射不明显。问:该单位测试方法是否正确,应采取哪几种测试技术并说明作用?

题目

某桩基检测单位在对某公路工程进行检测,桩长为54.8m,桩径为1.2m,桩端进入中风化凝灰岩,采用4磅铁锤和不带耦合剂的加速度传感器,传感器安装在桩中心,其测试波形桩底反射不明显。问:该单位测试方法是否正确,应采取哪几种测试技术并说明作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工程项目地下 2 层, 地上 15 层, 桩基为端承型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 直径 800mm, 有效桩长为 15m, 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 C35。
事件 1: 在钻孔达到设计深度进行第一次清孔后, 沉放钢筋笼和导管并进行第二次清孔, 沉渣厚度为 80mm, 施工单位认为符合规定, 便采用 C35 混凝土进行水下浇筑。桩底注浆时, 注浆压力达到设计值施工单位便终止注浆。 旁站监理人员认为不妥, 要求施工单位继
续注浆。
事件 2: 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50%时, 采用高应变等方法依次进行桩基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受检桩为局部地基条件出现异常的桩和重要部位的桩。
问题:
1.事件 1 中,(1) 请指出桩底注浆时, 监理人员的说法是否正确, 并说明理由;(2) 指出本事件还有哪些不妥之处, 并给出正确做法;(3) 计算单根桩混凝土最小浇筑量(保留 2 位小数)。
2.事件 2 中, 指出桩基检测中的不妥指出, 并给出正确做法; 补充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方法; 桩基检测时,受检桩的选择条件还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1) 监理人员的说法正确。
因为根据规定, 终止注浆的条件应控制注浆量(为主)、 注浆压力两个因素,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即可终止注浆:
①注浆总量达到设计要求;
②注浆量不低于 80%, 且压力值大于设计值。
(2) 不妥之处有:
①沉渣厚度为 80mm 不妥。
正确做法为, 端承型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沉渣厚度不应大于 50mm。
②采用 C35 混凝土进行水下浇筑不妥。
正确做法为, 混凝土强度应按比设计强度提高等级进行配制。
③桩顶标高比设计高度超灌 500mm 不妥。
正确做法为, 应比设计标高超灌 1m 以上。
2.(1) 不妥之处有:
①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50%时进行桩基检测不妥。
正确做法为, 采用应变法、 声波透射法检测时, 受检桩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 70%, 且不应低于 15MPa; 采用钻芯法检测时, 受检桩混凝土龄期应达到 28d, 或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②依次进行桩基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不妥。
正确做法为, 应先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 再进行承载力检测。
(2) 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方法还有: 钻芯法、 低应变法、 高应变法、 声波透射法。
(3) 桩基检测时, 受检桩的选择条件还有: 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 承载力验收时选择部分Ⅲ类桩; 施工工艺不同的桩

第2题:

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时,测试信号显示有缺陷引起的二次反射波,桩底反射信号不明显,则应判定为( )类桩。

A、I
B、Ⅱ
C、Ⅲ
D、Ⅳ

答案:C
解析:
桩底反射信号不明显,可见缺陷二次反射波;或有桩底反射,但波速明显偏低,应判定为Ⅲ类桩,桩身完整性差,其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如下图所示。

第3题:

采用机械阻抗法检测钻孔灌注桩对摩擦桩的有效测试范围为()

A.桩长与桩径之比小于30
B.桩长与桩径之比小于50
C.缺陷范围离桩顶30m之内
D.缺陷范围离桩顶50m之内

答案:A
解析:

第4题:

某工程挖孔桩,桩径1600mm,桩长30m,持力层为微风化花岗岩,试根据《JGJ106-2003》确定该桩钻芯法检测方案。


正确答案: 按106规范规定,需对桩身完整性、桩长、桩身混凝土强度、桩底沉渣厚度、桩底持力层岩土性状做出评价。
桩径1600mm,需钻取2个孔,开孔位置在距桩中心0.15~0.25D内均匀对称布置,即在距桩中心240~400mm内对称布置2个孔;对桩底持力层的钻探,可只钻进1个孔,对于持力层为微风化花岗岩,钻探深度一般应为3倍桩径即为4.8m。
桩身混凝土强度试验,对于桩长30m,应每孔截取3组共6组试件,根据试验结果按规范要求进行判定。截取试件的位置宜为1.0m、15.0m左右、29.0m选取。
钻至桩底时,应采取适宜的钻芯方法和工艺钻取沉渣并测定沉渣厚度。
桩端持力层性状判定应根据芯样特征和岩石芯样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综合判定,在接近桩底部位截取1组岩石试样进行试验。
钻取的芯样应由上而下按回次顺序放进芯样箱中,芯样侧面上应清晰标明回次数、块号、本回次总块数,并应按本规范附录D附表D.0.1-1的格式及时记录钻进情况和钻进异常情况,对芯样质量做初步描述。应按本规范附录D附表D.0.1-2的格式对芯样混凝土、桩底沉渣以及桩端持力层做详细编录。

第5题:

拟采用超声透射波法对桩径为1.2m的灌注桩进行完整性检测,根据《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F81-01-2004)的规定,应埋设声测管的数量为( )。

A:2根
B:3根
C:4根
D:由检测单位自行确定

答案:B
解析:
(4)声测管埋设数量与桩径大小有关,根据《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F81-01-2004)规定,桩径D不大于1500mm时,埋设三根管;当桩径大于1500mm时,应埋设四根管。《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IGJ106-2014)规定,桩径小于或等于800mm时,不少于2根声测管;桩径大于800mm且小于或等于1600mm时,不少于3根声测管;桩径大于1600mm时,不少于4根声测管;桩径大于2500mm时,宜增加预埋声测管数量。

第6题:

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时,测试信号显示有缺陷引起的二次反射波,桩底反射信号不明显,则应判定为( )类桩。

A.I
B.Ⅱ
C.Ⅲ
D.Ⅳ

答案:C
解析:
桩底反射信号不明显,可见缺陷二次反射波;或有桩底反射,但波速明显偏低,应判定为Ⅲ类桩,桩身完整性差,其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如下图所示。

第7题:

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时,测试信号显示有缺陷引起的二次反射波,桩底反射信号不明显,应判定该桩为( )类桩。

A.I
B.Ⅱ
C.Ⅲ
D.Ⅳ

答案:C
解析:
表4-33

第8题:

某PHC管桩,桩径500mm,壁厚125mm,桩长30m,桩身混凝土弹性模量为36X106kPa(视为常量),桩底用钢板封口,对其进行单桩静载试验并进行桩身内力测试。根据实测资料,在极限荷载作用下,桩端阻力为1835kPa,桩侧阻力如下图所示。试问该PHC管桩在极限荷载条件下,桩顶面下10m处的桩身应变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答案:D
解析:

第9题:

在工程桩低应变检测中,对于长桩、大桩和嵌岩桩,应采取哪几种测试技术并说明作用?


正确答案: (1)对于长桩,应采用高能量低频锤头锤击,使应力波传播远一些可以反映深部缺陷和突出桩底反射,从而判断其嵌岩效果。
(2)同时应采用低能量高频锤头,使提高激振频率降低激震波长,提高对桩浅部的分辨率,使其能突出桩浅部缺陷信号。
(3)应将传感器放置1/2~2/3桩径处,确保良好藕合,以减少面波和钢筋笼的影响。

第10题:

高应变动力检测,预制方桩截面尺寸为6佣mm×6佣mm,桩长为52m,为1:6斜桩,采用打桩锤做冲击设备。在桩顶下1.0m处4个侧面安装传感器,传感器安装轴线与桩中心轴保持垂直,采用在受检桩附近架设基准梁安置百分表的方法实测桩的贯人度,并由加速度信号2次积分得到的最终位移作为校核。请指出以上测试方法的不妥之处,并写出正确的测试方法。


正确答案: 加速度传感器和应变式力传感器应对称安装在桩侧表面;
传感器的中心轴线与桩中心轴保持平行;
桩的贯人度宜采用精密水准仪等光学仪器测定。
重锤对桩冲击使桩周土产生振动,在受检桩附近架设的基准梁也将受到影响,导致桩742的贯人度测量结果不可靠。
采用将加速度信号两次积分得到的最终位移作为实测贯人度,可能存在下列问题:
(1)信号采集时段短,信号采集结束时桩的运动尚未停止,以柴油锤打长桩为甚;
(2)加速度计的质量优劣影响积分精度。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