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估价师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中,凡符合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考核标准的三项要求中的任意一项的,考核认定为合格。

题目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中,凡符合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考核标准的三项要求中的任意一项的,考核认定为合格。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中规定的考核内容有()。

A、责任体系是否健全

B、安全生产是否依法治理

C、体制机制是否完善

D、安全预防工作是否到位

E、基础建设是否强化


答案:ABCDE

第2题:

下列(),属于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标准。

  • A、省级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国务院下达的耕地保有量考核指标
  • B、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国务院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考核指标
  • C、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征收土地指标不得低于国务院下达的征收土地指标
  • D、省级行政区域内各类非农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后,补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与质量不得低于已占用的面积与质量
  • E、省级行政区域内各类非农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后,补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与质量不得高于已占用的面积与质量

正确答案:A,B,D

第3题:

()统一发布国家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发布()。

A.国务院;环境统计公报

B.国务院办公厅;环境质量公报

C.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状况公报

D.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环境安全公报


正确答案:C

第4题:

平度市农田保护主要是通过市、镇、村三级耕地保护责任网络体系,层层分解落实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下列不属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考核指标的是()。

  • A、耕地保有量
  • B、基本农田保护质量
  • C、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 D、各类非农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后,补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与质量

正确答案:B

第6题:

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区内耕地()

A是各项建设的禁区,不得占用

B各项建设因特殊需要,使用保护区内耕地的,要由国务院审批。

C各项建设确需使用保护区内的耕地的,应由省级政府审批。

D农业用地结构调整需占用保护区内耕地的,不需履行审批手续。


参考答案:B

第7题:

2012年12月,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5]52号)精神,A省人民政府全面建立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制,并制定了相应管理规定,认真执行耕地占补平衡规定,切实加强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根据法律规定,A省人民政府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内耕地的()以上。

  • A、60%
  • B、80%
  • C、90%
  • D、95%

正确答案:B

第8题:

国发52号文要求实行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年为一期。

A.3

B.4

C.5

D.6


参考答案:C

第9题:

《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规定,从2006年起,每5年为一个规划期,国务院每年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考核一次。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什么是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正确答案: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是指确定一定区域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到位,责任到人,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管理方法,规范各级人民政府、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耕地保护工作行为,确保耕地保护基本国策贯彻落实的制度。自1990年以来,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在全国范围由点到面、由部门到政府得到逐步推进。除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外,还有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土地管理目标责任制、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等形式。
目前,全国近2/3的省份建立了地方政府耕地目标责任制,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和任务后,根据各地区情况,分解耕地保护指标,由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上级国土部门与下级国土部门分两条线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明确责任制的具体内容和指标。由上级政府及国土部门定期考核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并在考核的基础上建立耕地保护奖惩制度,调动各地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今后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领导保护耕地的责任意识,部将在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各地工作实际效果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省(区、市)耕地保有量和耕地占补情况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考核结果,使目标责任制切实对耕地保护起到促进和保证作用。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