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概论继续教育

设计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目标的依据主要是()。A、教育基本原理B、发展理论C、实践经验D、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题目

设计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目标的依据主要是()。

  • A、教育基本原理
  • B、发展理论
  • C、实践经验
  • D、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 )。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答案:B
解析: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都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2题: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是(  )。
①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
②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③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④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
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第3题:

评价的核心在与价值判断,幼儿园评价标准是运用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依据教育目标和工作目标的要求,加以确立。()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素质教育目标设计的依据主要从()方面考虑。

  • A、理论依据
  • B、国外教学模式
  • C、政策、法律依据
  • D、现实依据

正确答案:A,C,D

第5题:

有人说:“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以下能正确说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的是(  )。

A.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
B.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C.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不同
D.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答案:D
解析:

第6题:

试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教育目标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
(1)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认知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六级:
①知识——指对先前所学内容的回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
②领会——指能把握所学内容的意义,具体表现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能加以说明、能进行简单的推断;
③应用——指能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方法、理论的应用;
④分析——指能分析所学内容的结构;
⑤综合——指能创建新的知识结构,比如说拟订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组关系等;
⑥评价——指能依据内、外在标准对所学内容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2)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五级:
①接受一指注意某种现象;
②反应——指主动参与;
③价值化——指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愿意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奉献;
④组织——指能对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比较,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
⑤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能运用价值体系长时期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3)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七级:
①知觉——指运用感官获得以后可用于指导动作的相关信息;
②定向——指从生理、心理和情绪等方面做好活动的准备;
③有指导的反应——指对某一动作技能的模仿和尝试;
④机械动作——指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⑤复杂的外显反应——指能熟练操作复杂的动作;
⑥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即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修正自己的动作;
⑦创新——指根据具体情境的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这里强调以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的创造能力。
评价:布卢姆将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这样以来基本上涵盖了个体发展的所有内容,这为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但是,生物学上动植物分类学的理论为布卢姆构造其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提供了借鉴。根据人的认知目标是从识记相对简单的知识到非常抽象的思维这样一个渐进过程,布卢姆把教育的认知目标分成六大主类(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以及其他亚类。这种理论被证明“对研究和教学两方面都是相当有用的”。但由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不是认识过程的先后层次,不是行为发展的过程,没有揭示出能力形成的内在机制,也缺乏学习理论的指导,导致了教育实践中的诸多困惑。我们应对布卢姆理论进行深刻的反思,立足本国实际,构建本土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第7题:

关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不包括()。

A.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B.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和进一步深化
C.素质教育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D.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目标一致

答案:B
解析: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进一步深化,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故选B。

第8题:

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联系教育实际,谈谈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它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婴儿期(0一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儿童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若父母允许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反之,若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从而产生一种羞耻感。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若父母对儿童的问题耐心听取、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儿童会产生内疚感。有时.当儿童的主动性与别人的主动性产生冲突时,也有可能引发内疚感。
(4)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一阶段的儿童大多在学校接受教育。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与赞许。若能不断取得成就受到成人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其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抉择,尤其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儿童在学前期已形成了各种同一性,但青春期后,早期形成的便难以应付眼前更多的选择和决断。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第9题:

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但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正确答案:教育基本理论

第10题:

设计素质教育目标首先应当依据教育理论和未来学说。


正确答案: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