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历史(统考)

李大钊说:“新历史观编成的历史则不然,他教吾人以社会生活的动因,不在赫赫皇矣的天神,不在大澶天纵的圣哲,乃在社会生存的本身。一个智识的发见,技术的发明,乃至把是等发现发明致之予实用,都是像我们一样的社会上的人人劳作的结果”。与李大钊所说的“新历史观”相符的是()。A、全球化史观B、近代化史观C、文明史观D、社会史观

题目

李大钊说:“新历史观编成的历史则不然,他教吾人以社会生活的动因,不在赫赫皇矣的天神,不在大澶天纵的圣哲,乃在社会生存的本身。一个智识的发见,技术的发明,乃至把是等发现发明致之予实用,都是像我们一样的社会上的人人劳作的结果”。与李大钊所说的“新历史观”相符的是()。

  • A、全球化史观
  • B、近代化史观
  • C、文明史观
  • D、社会史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A、与时代同行
  • B、有历史观引导
  • C、为现实服务
  • D、充分掌握史实

正确答案:A

第2题:

蛇食蛙时,适为吾人所见,此时应与其排解还是任其吞食,如排解则蛇必含恨,岂非多一怨怼,否则蛙为蛇吞,所谓见死不救,岂非教他杀乎?


正确答案:救死是大慈大悲,结怨因布施无畏;救死是利他,怕结怨是利己。何去何从,请自择之。

第3题: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参考答案:

从理论体系来看,是因为它的前提或出发点是人,它的归宿点也是人。“现实的个人”或“现实的人”这个前提或出发点,是针对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用以作为他们的理论前提的抽象的“人”而提出来的,指的是真实的、“有生命的人”,而不是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所说的那种“幻想中的人”。
这就使我们看到,是以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着、发展着的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还是以想象中的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为前提,就成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的分水岭。
以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就能科学地阐明现实的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如何在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下发展的历史过程,阐明现实的人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等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从而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由此形成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唯物史观或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而一切以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或他们永恒不变的“人性”为前提的理论,必然导致唯心史观,就必然把历史的动力归结为“精神”、“意识”等等。因为以抽象的人为前提,实际上就是以抽象的“人性”或“意识”为前提,也就是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
由此可见,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它的归宿点就是揭示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怎样推动他们本身——包括他们的人性——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因此我们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第4题: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那时,许多学者对社会历史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力图揭开社会历史发展的奥秘。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个历史性的任务他们无法完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历史哲学发展的全部积极成果,从而为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正确解决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开辟了现实的道路,终于使‚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本质,回答了社会发展提出的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2)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经济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作用,又以辩证的方法分析人类社会,得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有机体的科学结论。唯物史观阐明了构成社会结构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三者间的辩证关系,既重视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政治、文化等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因素的反作用,还论证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样的思想深度,是以往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所未曾达到的。

第5题:

李大钊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把人类社会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他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

  • A、社会生活是历史研究的全部内容
  • B、历史研究是以当代价值观对历史进行重构
  • C、现实社会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 D、应该从时代的高度重新认识历史

正确答案:C

第6题:

英雄史观并未否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客观实在性,为何说英雄史观是唯心史观?


正确答案: 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个人行事是总是充满目的和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无数的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即人的行动也是受制于人类社会的规律的。但如果坚持英雄史观,强调英雄人物的作用,无疑就是要强调英雄个人意志的作用,不受规律所束缚,这样,人类社会的进程也就由英雄的意志来决定,自然就成为唯心史观,历史也就没有规律了。
2.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因而也就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英雄史观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显然是违反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

第7题:

孙中山曾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蒋介石则说:“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二人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 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 D、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

正确答案:A

第8题:

李大钊撰写的中国第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理论著作是()。


A.《史学要论》

B.《研究历史的任务》

C.《庶民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答案:A
解析:
李大钊所著的《史学要论》是运用唯物史观进行研究的学术精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部理论成果。

第9题:

马克思在1853年说:“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而蒋介石则说:“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在历史上足以留下一重大纪念焉。”马克思,蒋介石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 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 D、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奥古斯丁的历史观和婚姻观当中,基督教语境里的世俗生活应该如何理解?


正确答案: 他的神学历史观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上帝意志决定论。奥古斯丁认为由上帝创世开始的人类历史过程,不过是上帝的神圣计划的实现过程,人只是实现上帝的神圣计划的手段和工具,历史是上帝的作品。古典史家认为历史是人的活动,强调历史的机遇或偶然因素。奥古斯丁认为历史是一部拯救史,强调历史的发展不再是人类致力于达到自己目标的过程,而是实现上帝计划的过程。奥古斯丁把人类历史看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从而否定了意外和机遇,这无疑有助或激发后来的思想家抛开他的上帝意志决定论,去探索在人类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探索历史的本质及其动因。
第二:普遍统一的整体史观和新的世界史体系的建立。认为:某一民族、某一地区、某一国家的局部的特殊的历史并不能阐明上帝意志在人类生活中实现的过程,因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众人都是上帝的儿女,因而没有哪个人类集团的命运比其它集团更重要,历史过程在任何地方都属于同样的性质,它的每一部分都是同一整体的一部分,它们都应进入历史的考察视野之中。正是由奥古斯丁开始,历史学才从地区史、民族史孤立狭窄的圈子里走出来,由此而出现普遍意义的世界通史。
第三:划分时段的观念和新的分期法。奥古斯丁认为古典作家关于时间无方向性的观念是错误的,根据这种观念,只会把历史看成是一种毫无目的的周期性转换和无意义的重复。对于奥古斯丁来说,时间的方向性是十分清楚的,即从《创世纪》到末日审判,这是一个统一的不断进步的过程。
第四:奥古斯丁继承了保罗关于肉体和精神应作严格区分的思想,强调属灵的而不是属世的生命和意义。奥古斯丁发展了保罗的教义,在其《上帝之国》中详细论述了“地上之国”和“上帝之国”的起源、发展和命运。前者是虚妄,后者是真理;前者是凭借自然的生育存在的,是有时间规定的,有死的,后者则是通过精神的再生而获得新生,是永恒的,不死的。“地上之国”既无意义又无稳定性可言,每个城邦和帝国在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就会永远消失,基督徒只有从“上帝之国”中期待历史的稳定和秩序。不过,奥古斯丁并不否认“地上之国”也有某些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如他对罗马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肯定。奥古斯丁虽极力贬低世俗事件的意义,但并不完全否认世俗世界的存在,并对它作出严肃认真的思考。他还告诫人们,“地上之国”虽说是恶的,但也表现为保卫和平,维护正义,体现着人们善的愿望。奥古斯丁这种对世俗历史的态度和见解对后来的基督教史家有启迪作用,随着人类地上的生命和历史不断地趋向世俗化,他们将摒弃奥古斯丁历史神学思想的消极方面,进而肯定世俗事件的意义和人类世俗历史的进步性。
奥古斯丁的神学历史观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解历史的框架:将“历史”设定为一种超历史的“神意”的安排,因而它是有意的、预定的、有目的的;再者,将“神意”设定为“善”,整个历史的运动是善意的安排、善意的运动,因而它是线性进步的。
婚姻观:婚姻圣洁与基督教初期强调禁欲的张力奥古斯丁:婚姻被还原为单个的自我与上帝的关系,两个人相与上帝结合为一体,再相互结合。肯定婚姻作为一种社会现实。婚姻的三个好处:婚姻是为上帝生育目的而设立的,为天国补充基督成员;婚姻对本质上邪恶的性行为的利用;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性欲,允许不能控制的人结婚,以合法的形式发泄不圣洁的性欲。夫妇间保持性关系的忠诚,婚姻是神圣不可解除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