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升工程考试

在教学二年级数学《7、8、9的乘法口诀》时,老师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编口诀的方法独立编口诀和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这属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通用的教学策略中的()A、支架式教学策略B、合作式教学策略C、自主学习教学策略D、抛锚式教学策略

题目

在教学二年级数学《7、8、9的乘法口诀》时,老师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编口诀的方法独立编口诀和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这属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通用的教学策略中的()

  • A、支架式教学策略
  • B、合作式教学策略
  • C、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 D、抛锚式教学策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校王老师,2005年开始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由于教学得法,深得同事和学生的好评。2013年,由于工作需要,王老师开始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由于教学对象和内容发生了变化,王老师感觉自己的教学有点力不从心,教学效果不明显。为此,王老师本人感到非常困惑。 请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论述王老师产生教学困惑的原因及解决困惑的对策。


正确答案:王老师产生困惑的原因:题干中的王老师对这两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缺乏了解,没有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来组织教学。皮亚杰将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适当内容。题干中的王老师最初教的初中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形式运算阶段,之后教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两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如只有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才能获得纯粹以命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和规则: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很明显,题干中的王老师对这两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缺乏了解,没有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来组织教学。解决困惑的对策:必须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教师必须考虑到每个阶段学生的特殊兴趣和需要,提出不同的教育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能够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老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事物支持,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发展。

第2题:

范老师在高中美术鉴赏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在让学生完成自主选题、备课和教学后,要求“小老师”写出个人的教学感言,总结得失。这种评价方法是( )。


A.自我评价
B.相互评价
C.教师评价
D.集体评价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学业评价方式的理解。学业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比较常见的有:按评价的目的,可分为选拔性评价、水平性评价、反馈性评价;按不同的认知维度,可分为知识评价、技能评价、能力评价;按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他人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范老师要求写出个人的教学感言,总结得失,这属于自我评价。故A项正确。

B项:相互评价是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的判断和评价。故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判断和评价。故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集体评价是集体对某个学生进行判断和评价。故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3题:

一提起五(2)班,老师们都摇头。最近,学校决定让陆老师担任该班的数学老师,其他老师都为他捏把汗。而陆老师却一点也不担心,因为他坚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也相信以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一定能教好所有的学生。 此材料说明陆老师具有较高的()。

A.教学效能感

B.教学反思能力

C.人际沟通能力

D.教学操作能力


正确答案:A

第4题:

材料:
记得在我上小学时,有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她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秘诀——在结课时总能把较为复杂的英语语法概括成几句顺口溜。讲语法时先讲口诀,然后对应口诀讲例题,做练习时再要求我们用口诀加以印证。这样,一般学生颇为头疼的语法在我们学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在她的启发下,我也尝试使用“口诀记忆法”教学。不同的是,我让学生在学完某一部分知识后自己概括总结。例如,学完风景类文章,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景物描写口诀”,学完人物传记后我又引导学生总结“传记类文章的写作口诀”。实践证明,这种口诀记忆式小结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提高课堂的吸收率。
问题:
(1)评析材料中所运用的结课方式。
(2)材料中的“我”所采用的结课方式又好在哪里


答案:
解析:
(1)材料中教师把所学零散知识经过整理总结出的口诀,不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阅读书目、接受知识时,往往不能注重课题对课内知识的统领作用,总是孤立地看待各个知识,不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知识记忆支离破碎。这时,就需要老师在结课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使知识得到深化、升华。
(2)材料中的“我”在小学英语老师的启发之下,对口诀结课法进一步改进,提出让学生自己归纳、梳理。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结课时,一般采用教师概括式以及学生参与式两种。材料中的小学英语老师所采纳的是教师归纳式。教师归纳式是指教师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教学内容,使得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而材料中的“我”所采用的是学生参与式。学生参与式是指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总结方式。在教学进程中和教学的结束阶段,都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总结,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这对优化学生的思维极为有利。

第5题:

鉴赏课上, 在欣赏莫扎特《第 40 交响曲》 中的《g 小调小步舞曲》 时, 金老师要求学生谈谈感受, 有一位学生回答说:” 我觉得这是一首明快的乐曲。” 金老师说:” 这可是小调音乐呀, 小调音乐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 是明亮的? 还是暗淡的? ” 在他的指导下, 学生最终说出了让老师满意的答案。
问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基本理念, 分析金老师教学中的问题(7 分), 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8 分)


答案:
解析:
金老师的做法是相对合理的,但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优点:(1)金老师做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课程中涉及的所有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音乐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金老师带领学生聆听作品,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与感受,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
(2)金老师做到了新课程标准当中的第四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历史上,无论是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还是近现代优秀的音乐创作,都是人类珍贵的艺术财富,是音乐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老师在课上对外国作品《第40交响曲》中的选段进行聆听之后,提问学生的感受,说明金老师善于引导学生,逐步去欣赏外国作品,感受外国音乐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
缺点:金老师没有很好地做到新课程标准当中的最后一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金老师在听到学生回答的答案之后,虽然没有用语言去否定学生,但是还是引导学生回答出他所认为的正确答案。
改进建议:每个人在欣赏一段音乐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作为老师,不应该将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6题:

范老师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在让学生完成自主选题、备课和教学后,要求“小老师”写出个人的教学感言,总结得失。这种评价方法是(  )。

A.自我评价
B.相互评价
C.教师评价
D.集体评价

答案:A
解析: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相互评价是指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判断和评价。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判断和评价。集体评价是集体对于单个学生进行判断和评价。“范老师要求写出个人的教学感言,总结得失”这属于自己进行评价。

第7题:

小学数学《分数乘法》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1:老师家里有3口人,每人吃9个饺子,一共吃了几个饺子?
师生互动:先帮助学生回顾加法、乘法算式的解法和意义



师生活动:让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说说想法后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一个整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自己编一道关于分数乘法的题目并运算。
【板书设计】



1.教材开始安排“几个相同分数相加是多少”的例子的意图是什么?
2.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


答案:
解析:
1.本例实际是整数乘法的意义、分数加法计算等已有知识经验在分数乘整数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教学中尤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推导,理解算理。

2.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第8题:

下面关于教学过程或教学行为描述的内容中,哪些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A、老师组织全体学生对某个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B、老师在课前设计、发布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

C、老师根据往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大了对一些内容的练习难度

D、老师在内容的讲授过程中,根据学生前期的设计作业,调整了讲授的重点


答案:ABD

第9题:

记得在我上小学时,有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她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秘诀——在结课时总能把较为复杂的英语语法概括成几句顺口溜。讲语法时先讲口诀,然后对应口诀讲例题,做练习时再要求我们用口诀加以印证。这样,一般学生颇为头疼的语法在我们学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在她的启发下,我也尝试使用“口诀记忆法”教学。不同的是,我让学生在学完某一部分知识后自己概括总结。例如,学完风景类文章,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景物描写口诀”,学完人物传记后我又引导学生总结“记人类文章的写作口诀”。实践证明,这种口诀记忆式小结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提高课堂的吸收率。
问题:
(1)评析材料中所运用的结课方式。(10分)
(2)材料中的“我”所采用的结课方式又好在哪里 (10分)


答案:
解析:
(1)材料中教师把所学零散知识经过整理总结出的口诀,不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在阅读书目、接受知识时,往往不能注重课题对课内知识的统领作用,总是孤立地看待各个知识,不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知识记忆支离破碎。这时,就需要老师在结课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使知识得到深化、升华。
(2)材料中的“我”在高中英语老师的启发之下,对口诀结课法进一步改进,提出让学生自己归纳、梳理,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结课时,一般采用教师概括式以及学生参与式两种。材料中的高中英语老师所采纳的是教师归纳式。教师归纳式是指教师能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教学内容,使得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而材料中的“我”所采用的是学生参与式。学生参与式是指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总结方式。在教学进程中和教学的结束阶段,都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总结,不仅仅能够训练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这对优化学生的思维是极为有利的。

第10题:

陶先生认为最好的教学应该是()。

  • A、老师只会教书
  • B、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 C、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
  • D、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