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

试述中国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题目

试述中国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北京天坛规划布局特点和建筑艺术及文化内涵。


正确答案: 规划布局特定和建筑艺术:
天坛占地273公顷,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天坛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结,由南至北分别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另有神厨、宰牲亭和斋宫等建筑和古迹。天坛设计巧妙,色彩调和,建筑艺术高超,是中国非常出色的古建筑之一。
文化内涵:
(一)天坛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各朝各代均建坛祭天,而北京天坛是完整保存下来的仅有一例,是古人的杰作。
(二)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三)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形体巨大、工艺精制、构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国古建中罕见的实例。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
建筑轴线北部的构图中心祈年殿,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使人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天坛从总体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艺精品,极具艺术价值,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2题:

简述有关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几个重要命题。


正确答案:(1)“诗言志”;
(2)“文以载道”;
(3)“乐以教化”。

第3题:

中国古代美学总的艺术精神的核心可归结到(),也由此形成中国艺术的美学特点。
自然论

第4题:

简述中国建筑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的具体表现。


正确答案: 在宫殿和都城规划中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在组合布局中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在与环境的关系中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在艺术表现中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第5题:

试述白居易界定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征


正确答案: 白居易在强调诗歌的内容政治性的基础上,界定了诗歌的内涵,指出了诗歌的艺术特点:情感性、形象性、音乐性、和真实性。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因为圣人感动人的心灵,天下才处于和谐平静之中,感动心灵的东西,没有比感情更重要,没有比语言更早,没有比声音更亲切,没有比思想更深刻的。“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提示了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用果木的成长作比喻,意思为情为诗之根,言为诗之苗,声为诗之花,义为诗之实。   
诗歌的这个定义,实际上是要求诗歌根植于现实生活,运用质朴易喻、音韵和谐的语言,对过兴比的艺术手法,真实地表现民情,补察时政利害得失,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征。
诗歌的艺术特征:   
(1)情感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为先人“六义”里饱含作者充沛的情感,也即真实的民情。“根情”诗歌创作的根本就是情,文学也是作家情感的表现。   
(2)形象性、音乐性和真实性:
①作家的真实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把政治思想寓于形象之中,配上五音,因为声音有韵律,使诗歌具有音乐性,才易于被人接受。
②白居易推崇前人的作品,不仅在于他们深刻的思想,而且为了表达深刻思想,而运用大量形象,具有形象性。   
(3)白居易尤为重视真空性,论诗中强调,诗人对所咏之事,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把爱憎感情注入其中,文章中“美刺”就是要求作者对事物褒贬之间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第6题: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致用精神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命题有()()()。


正确答案: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教化

第7题:

试述黄宗羲定律内涵及现代启示。


正确答案:内涵: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或问井田可复,既得闻命矣。若夫定税则如何而后可?曰:斯民之苦暴税久矣,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意思是说,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黄宗羲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秦晖总结为“黄宗羲定律”。
(为克服胡征乱派之弊、减少税收中途流失和官吏层层贪污中饱,并税—除费—简化税则,就成为主流的改革思路。仅在明清两代,便搞过“征一法”、“一串铃”、“一条鞭”、“地丁合一”等等。其宗旨都是要求把从朝廷到基层的明暗正杂诸税(赋、役)“悉并为一条”,“一切总征之”。并同时下令不得再征他费,往往还给农民发放“易知由单”(法定税目表),允许农民照单纳税并拒纳所列税目以外的杂派。
一般说来,上述改革大都可以在短期内使“向来丛弊为之一清”。然而它的中长期效果却无例外地与初衷相反。原因很简单:原来税种繁多时虽有官吏易于上下其手之弊,但这些税种包括了能够“巧立”的一切“名目”,也使后来者难以再出新花样。如今并而为一,诸名目尽失,恰好为后人新立名目创造了条件。时间稍移,人们“忘了”今天的“正税”已包含了以前的杂派,一旦“杂用”不足,便会重出加派。黄宗羲精辟地把它总结为“积累莫返之害”。现代学者秦晖将之称为“黄宗羲定律”)。
启示:要防止黄宗羲定律的出现,从制度上说.
①要对农民实行国民待遇;
②要从政体上改变,把“城乡分治”改为“城乡同治”。政府应该给城乡提供统一的公共产品,比如道路、农村义务教育等。
③要发展农村经济,从制度上保证农村小康建设。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税负率才会下降。

第8题:

请简要分析中国古代艺术的基本精神。


正确答案: 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内涵。儒道互补、情理融合的建构风范。和谐统一、兼容并蓄的艺术境界。主客一体、整体建构的思维方式。注重意境、追求神似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艺术辉煌灿烂,但因屡遭历史的战乱和劫难,传世者寥若晨星。所幸的是,在20世纪,随着科学考古学的兴起,我们从深埋地下的文明遗址和古人墓室里,收获了大量与艺术史有关的考古标本,这其中不但有当时人绘制的壁画、与墓葬礼仪有关的帛画、装饰 器物的漆画,还有各种形式和用途的陶器、青铜器、玉器每一件标本都讲述着一个关于远古艺术的故事,它们联缀在一起,汇合成一部动人的“锄头掘出的艺术史”。

第9题:

简述中国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几个命题?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艺术形式,都带有服务于现实的致用精神。
(1)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创作中,而作为一个艺术命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志就是思想、义愿、志趣。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强调的是诗歌的对社会的功用。
(2)文以载道。这个命题是宋代周敦颐提出来的。他认为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内容的好坏首要标准是内容的贤与不贤。这种主张是受到了韩愈、柳宗元的影响,韩愈将古文写作和提倡儒学复古结合起来,强调作家的个人道德修养。柳宗元认为文章应该在社会政治中发挥作用。文章的社会公用在于对时政的褒贬和讽喻。而明清的龚自珍的经世主义则是对文以载道的延续。
(3)乐以教化。从周代开始,我国就十分重视音乐为政治教化服务。孔子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功用,把乐看成是个人道德修养得以完成的一个手段。认为加强礼乐教化才能使百姓有规可依,荀子也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功用,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荀子.乐论》里。认为乐和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礼乐结合才能规范人的心灵。唐代白居易也延续了荀子的教化。

第10题:

高中阶段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需()

  • A、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
  • B、感受经典民间艺术
  • C、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
  • D、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正确答案: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