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

在语言习得中强调后天因素的理论是()。A、习得机制B、刺激-反映论C、认知论D、监控模式理论

题目

在语言习得中强调后天因素的理论是()。

  • A、习得机制
  • B、刺激-反映论
  • C、认知论
  • D、监控模式理论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强调后天因素决定一切的第一语言习得理论是()。

A、刺激-反应论

B、先天论

C、普遍语法论

D、遗传论


参考答案:A

第2题:

卡特尔的智力理论提出,( )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习得的,依赖后天的学习和经验。
A.流体智力 B.晶体智力
C.一般因素 D.特殊因素


答案:B
解析:
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3题:

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没有什么作用。()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4题:

发展自我控制中的自我控制技术是在后天习得的()。


正确答案:思维过程

第5题:

试述说明情绪是后天习得的。
大量研究证明许多情绪是后天习得的,此处以两个经典实验为例来说明情绪可以被后天习得。
(1)小艾尔伯特的恐惧习得实验。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相信人类情绪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他的实验思路是:如果建立起被试对原本不恐惧的事物和恐惧情绪之间的条件反射,那么就能使原本中性的事物变得能够引发恐惧情绪,于是也就是“学会”了恐惧。他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为被试。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在白鼠与声音总共7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随后研究者发现,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实验还发现,以条件反射程序习得的恐惧,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即小艾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此外,在停止实验31天后,艾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说明了这种习得情绪的持久性。
华生的实验说明了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被套用来解释常见的其他情绪,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的缘由。
(2)习得性失助的实验。塞里格曼和梅尔采用动物被试,检验了抑郁是由于对环境事件严重缺乏控制而习得的。实验中,他们把24只狗分为三组。一组是“可逃脱组”,另一组是“不可逃脱组”,第三组是“无束缚的控制组”。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均被单独安置并套上狗套,以约束其行动。在狗头部的两边各有一个鞍垫,狗可移动头部以挤压两边的鞍垫。可逃脱组的狗受到电击后,它可以通过挤压鞍垫终止电击。逃脱组的狗与不可逃脱组的狗一一配对,然后在同一时间给每一对狗施加完全相同的电击,只是不可逃脱组的狗不能控制电击,即无论这些狗做什么,电击都将持续,直到可逃脱组的狗挤压鞍垫终止电击为止。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在90秒的时间里均接受了64次电击。在此过程中,可逃脱组的狗由于挤压鞍垫并停止电击的时间迅速缩短,很快学会了如何终止电击;而不可逃脱组的挤压行为在30次试验后便完全停止。24小时以后,所有的狗被放入箱子中。箱子的一边装有灯,当箱子一边的灯光熄灭时,电流将在10秒后通过箱子的底部。如果狗在10秒内逃过隔板,它就能完全避免电击。如果不这样做,它将持续遭受电击直到它逃过隔板,或直到60秒钟电击结束。每只狗在此箱子中进行10次实验。研究者根据以下指标对学习程度进行了测量:
(1)从灯光熄灭到狗跳过隔板,平均需要多长时间;
(2)完全没有学会逃脱电击的狗在每组中所占的百分率。另外,不可逃脱组的狗7天后在梭箱中再次接受10次额外测试,以评价该实验处理的持续效果。结果发现三组狗逃脱的平均时间:不可逃脱组与其他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可逃脱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由于可逃脱组与不可逃脱组之间唯一的不同是:狗能否主动终止电击,因此,塞里格曼和梅尔得出结论认为,对环境事件是否具有控制力,导致了两组狗在行为表现上的明显差异。换句话说,可逃脱组的狗之所以能正常学会主动地跳过隔板并逃脱电击的新技能,其原因是它们在前一阶段中有能力控制电击。而不可逃脱组在前一阶段实验中对环境事件毫无控制力,这种控制力缺乏泛化到了新情境下,使其不会主动尝试逃脱,可见,它们习得了无助感。
在随后的研究中,塞里格曼认为人类的抑郁发展与动物习得性无助的形成过程非常相似。人类的抑郁也是因为他们从过去不可控制的经验中习得了无助感。和狗一样,当一个人努力去控制某一事件,却屡遭失败,他就会停止此类尝试。如果此类情形出现得太过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无力控制的感觉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可以被控制的情境上,并感到无助而抑郁。

第6题:

罗伦茨的习性学强调侵犯是一种()。

A.习惯

B.后天习得

C.本能

D.强化行为


参考答案:C

第7题:

学习理论认为,态度是后天习得的,学习的机制包括()。

A:认知
B:体验
C:联结
D:强化
E:模仿

答案:C,D,E
解析:
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其他行为习惯一样,都是通过联结、强化、模仿等机制后天习得的。

第8题:

根据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是()以前。

A、青春期

B、中年

C、青年

D、更年期


参考答案:A

第9题:

试述关于语言习得的理论争议。


正确答案:心理学关于儿童语言习得一直存在两类有争议的理论解释:一类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另一类则强调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
(1)后天学习决定论
这类理论包括巴甫洛夫学派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以及摩尔的模仿说。它们并非专门的语言获得理论,而是从一般行为塑造的观点解释儿童语言的获得。后天学习论难以解释儿童语言获得的全过程。
①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儿童获得语言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第二信号刺激与第一信号系统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即语词的声音和具体事物的形象建立起联系;接着是第二信号刺激物之间形成暂时神经系统,即语词之间建立起联系。而这种暂时神经联系则是通过强化(具体事物的强化或语词强化)建立起来的。这一理论虽然指出了人类条件反射与动物有质的区别,但仍然强调儿童获得语言是学习强化的结果。
②斯金纳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行为,认为儿童习得语言行为就像老鼠按门闩形成操作条件反射一样,即儿童的语言行为是通过食物或别人的语言声音、手势的强化而习得的。当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时,儿童做出的语言行为如果受到听话人的奖赏(赞许、微笑),他就会再做出这种语言反应;如果受到听话人的惩罚(气愤或不高兴的评论),他就会回避这种语言反应。
③与条件反射理论相类似的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靠模仿成人的语言来学话的。后天学习在儿童语言获得中是起作用的。词汇意义的一些方面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获得。
(2)先天遗传决定论
在语言习得的问题上,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与后天学习论针锋相对。按照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的观点,语言基本上不是习得的,而是天赋的。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加工语言符号的大脑内在机制,随着儿童的发展,这种内在机制在一定的条件下被激发,儿童即能自然获得语言。
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论很难获得直接的证据,不过可以得到下列几方面的旁证:
①语言发展的顺序基本一致。比较语言学的研究结果发现,不同语言的民族,尽管生活方式不同,学习语言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儿童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
②儿童语言的独创性。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先出现一些从来不曾见诸成人语言的句式,而且较常见到的情况是,成人模仿幼儿的句式来和儿童交谈,并不总是要求幼儿模仿成人的句式。
③儿童对待不规则变化的情况。
④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期问题。儿童学习说话有着明显的关键期,即在特定年龄段很快能学会,过了这个年龄再学就很不容易了。
(3)语言的习得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相互作用的产物
人脑不同于动物的脑,只有人脑才能习得语言。同时,儿童学习语言也存在着关键期。语言习得是受先天遗传和成熟因素制约的,经验对语言习得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正常成人所具有的关于某种语言的知识是他长期同这种语言环境接触的结果。语言的表达和接受的方式是由于说话人、听话人同语言社会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事实表明,儿童语言的获得既依赖于人脑独特的生理机制,也依赖于后天的学习条件,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10题:

克拉欣认为,儿童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最终会比较好,是由于()的因素。


正确答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