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

《礼记》解释服三年之丧的原因是从尊的角度。

题目

《礼记》解释服三年之丧的原因是从尊的角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礼记.丧大记》记载,大殓在小殓的次日,即死后的第____天。

A.三

B.五

C.七


正确答案:A

第2题: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

《大戴礼记·本命》:“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何休注:“妇人有……三不去。尝更三年丧不去,不忘恩也;贱取贵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无所归不去,不穷穷也。”


答案:
解析:
(1)这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婚姻解除限制制度——“三不去”。所谓“三不去”就是限制“七出”的三种法定情形。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妻子有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的,可以免遭被休弃的命运:若妻子被休弃后无家可归的不能休弃;与丈夫一同为公婆服过三年大丧的不能休弃;娶妻时贫贱而经夫妻同甘共苦后来变得富贵的,不能休弃。何休对此解释道:妻子有三种不被休弃的情形,与丈夫一同为公婆守孝三年,由于不忘记恩情不能休弃;娶妻时贫贱而后变得富贵,为了不违背伦常德教不能休弃;若妻子被休弃而无家可归,由于会断绝生路,不能休弃。
(3)“三不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丈夫的婚姻解除权,这对稳定婚姻家庭关系、维护礼制具有积极意义。“三不去”虽然构成对“七出”的限制,但解除婚姻关系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男方手中:只要丈夫想抛弃妻子,就可以随意找到借口。所以,“三不去”不能改变丈夫单方面的利益,亦不意味着对妻子权利的真正保护。“三不去”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夫权统治和“礼仪”制度。
(4)“三不去”制度不仅在西周时期得以贯彻,而且影响到后世的立法,后世对婚姻解除限制的规定,大体没有超出“三不去”的范围。

第3题:

《礼记》记载:“殷人尊神,()”。


参考答案:率民以事神

第4题:

出自《礼记·王制》的“六礼”是指冠、昏、丧、祭、乡、()。

  • A、律
  • B、相见
  • C、思
  • D、莫忘

正确答案:B

第5题:

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三年之丧”,天子可以不必遵守。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晋书-刑法志》:“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治罪。”“服制若近,以尊犯卑,处刑则轻,以卑犯尊,处刑则重;服制若远,以尊犯卑,处刑则重,以卑犯尊,处刑则轻。若财产转让有犯,服制若近,处罚若轻。”请分析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法制史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如何理解这项制度?


答案:
解析:
(2)所谓“准五服以制罪”,是指对于九族之内亲属相互侵害的犯罪行为,要根据五服所表示的亲属之间亲疏远近关系而定罪量刑的制度。在刑罚适用上,凡以尊犯卑,服制愈近,处罚越轻,服制越远,处罚越重;凡以卑犯尊,服制越近,处罚越重;服制越远,处罚越轻。对于家族内的财产侵犯,则服制越近,处罚越轻,服制越远,处罚越重。

第7题:

“丧三年、常悲咽”中的三年是根据()而定的


正确答案:孩子的成长

第8题:

《礼记》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请问你怎样理解?


参考答案:(1)这体现了礼仪的原则中敬人原则。(2)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与交往对象既要互谦互让,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共处。而且更要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3)在礼仪中,对待他人的要求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为重要。要做到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

第9题:

明确反对“三年之丧”的除了孔子弟子宰予还有墨家。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出自()之口

  • A、《史记》
  • B、《国学》
  • C、《诗经》
  • D、《礼记·表记》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