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

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源头,主要是围绕()、古今、知行、名实等问题展开的。

题目

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源头,主要是围绕()、古今、知行、名实等问题展开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天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把“哲学上的斗争”看作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主要是因为( )。

A.哲学是解决世界观问题的

B.哲学追求“头等智慧

C.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D.哲学具有反思功能和概括功能


正确答案:A

第2题:

西方哲学智慧的源头是().


正确答案:希腊

第3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古今中外所有哲学家和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


正确答案:√

第4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荀子
  • B、程颐
  • C、王阳明
  • D、王夫之

正确答案:B

第5题:

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


正确答案:伦理道德问题

第6题:

西方哲学智慧的源头是哪里?


正确答案: 希腊。

第7题:

现代西方哲学的源头是()

  • A、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康德哲学
  • B、法国战斗的唯物主义
  • C、英国的经验论哲学
  • D、美国的实用主义

正确答案:A

第8题:

范缜以刀刃比喻形体,以刀刃的锋利比喻精神说明锋利乃为刀刃所派生。这体现了传统哲学的( )。

A.名实之辩

B.知行之辩

C.形神之辩

D.动静之辩


正确答案:C

第9题:

简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正确答案: (1)战国时代的知行观:
①“知而非艰,行之维艰”,是说行比知难,要求知和行的统一,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②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知行观。
③孟子提出了“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观。
④荀子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知行观,他认为,行先知后,知来源于行。他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池,不知地之厚也”。知既然来源于行,行就要高于知,所以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重“行”,把行看做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
(2)宋元明清时期的知行观:
①宋代的程朱学派提出“知先行后”说,知在先,知不依赖于行的观点。
②明代王守仁(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③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强调了行先知后,并强调知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知行终始不相离”的辩证法命题。王夫之的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最高水平。
(3)孙中山的知行观:他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在知行关系上,他提出了“知难行易”,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4)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而无论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还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其合理因素和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深入研究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作用。

第10题:

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是一个怎样的问题?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