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

简析兼采列邦之良规,无违中国之礼教的修律原则。

题目

简析兼采列邦之良规,无违中国之礼教的修律原则。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修律上谕》:“准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中外各国礼教不同,故刑法亦因之而异。中国素重纲常,故于干名犯义之条,立法特为严重。但只可采彼所长,益我所短。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请简单翻译上述材料的意义并结合所学阐述个人观点。


答案:
解析:
(1)对上述材料进行翻译为:刑法的本源在于礼教。中外各国礼教内容不同,因此刑法的规定也不相同。中国一向重视纲常礼教,因此对于干名犯义等条款,立法时务必予以关切。修律时应当扬长避短。凡是关系到有关伦理纲常的条款,不能草率变革。(2)这段文字表明,清末修律是在维护纲常伦理的基础上对法律的修订,不是“全盘西化”,不是对西方法律的照搬,而是在效仿西方的同时保留中国的法律传统,修律不能违背中国的礼教和国情。这种不改变中国传统经义的前提下,对法律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加以改进的修律,其宗旨和目的实际上是以维护传统法律为主,变革为辅,并不能解决清末存在的制度问题,必将走向社会的腐朽和衰败。

第2题: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
《大清法规大全·法律部》和《光绪朝东华录》:“折中世界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然三纲五常实为数千年相传之国粹,立国之大本,故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更,数以维天理民彝于不蔽,亦不戾乎中国数千看之礼教民情。”


答案:
解析:
(1)这段文字反映了清朝末年修律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变法修律)要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制度,吸收当代最新的思想观念,但三纲五常却是中国数千年相传下来的国粹,它是立国之本,因此凡是旧律中关系到我国有关伦理纲常和干名犯义等条,不能草率改革,(变法修律)应当以维持民族风俗为本,这也顺应了中国数千年相传的礼教和国情。
(3)清末变法修律的宗旨和目的就是引进世界先进法律人中国,使中国法律走向世界,实现中国法律的国际一体化。但清末修律不是“全盘西化”,不是对西方法律的照搬,而是在效法西方的同时保留中国的法律传统,修律不能违背中国的礼教和国情。
(4)清末修律是在不改变中国传统经义的前提下,对法律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加以改进,吸取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的一些先进经验,试图以此来应对它所面临的大变局。这种修律的宗旨和目的,实际上是以维护传统法律为主、变革为辅,这就造成了中西法律的奇怪混合,不过,清末修律毕竟为中国法律近代化带来曙光。

第3题:

关于清末变法修律,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在指导思想上,清末修律自始至终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封建法制传统”的原则

B.在立法内容上,清末修律一方面坚行君主专制体制和封建伦理纲常“不可率行改变”,一方面标榜“吸引世界大同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

C.在编篡形式上,清末修律改变了传统的“诸法合体”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差别,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

D.在法系承袭上,清末修律标志着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正确答案:ABCD

第4题:

()之儒家化,首先表现在其“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治罪”。

A唐律

B泰始律

C晋律

D北齐律


C

第5题:

(二)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5).《修律上谕》和《大清法规大全·法律部》:“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中外各国礼教不同,故刑法亦因之而异。中国素重纲常,故于干名犯义之条,立法特为严重。但祗(音只——编者注)可采彼所长,益我所短。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
为了解决出现的上述问题,清末政府做了哪些工作?


答案:
解析:
清末修律的重点是对刑律的修订,为此,清政府主要做了两项工作:第一,颁布了《大清现行刑律》和《大清新刑律》。后一部法典大量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原则、制度和术语,体现了“采彼所长”。第二,为了维护礼教纲常,清政府不仅在《大清新刑律》正文后附上保守、落后的《暂行章程》附则,而且还在正文保留与“干名犯义”等条文相关的封建残余内容。这两项工作表明了清末政府的保守与落后。

第6题:

(二)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5).《修律上谕》和《大清法规大全·法律部》:“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中外各国礼教不同,故刑法亦因之而异。中国素重纲常,故于干名犯义之条,立法特为严重。但祗(音只——编者注)可采彼所长,益我所短。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


答案:
解析:
这段文字表明,清末修律是在维护伦理纲常的基础上对法律的修订。清末变法修律的宗旨和目的就是引进世界先进法律人中国,使中国法律走向世界,实现中国法律的国际一体化。但清末修律不是“全盘西化”,不是对西方法律的照搬,而是在效法西方的同时保留中国的法律传统,修律不能违背中国的礼教和国情。清末修律是在不改变中国传统经义的前提下,对法律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加以改进,吸取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的一些先进经验,试图以此来应对它所面临的大变局。这种修律的宗旨和目的,实际上是以维护传统法律为主,变革为辅,从而造成了中西法律的奇怪混合。

第7题:

分析以下几句话的含义。
“折衷世界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进呈刑律分则草案折》
“不戾乎中国数千年相传之礼教民情”——《光绪朝东华录》


答案:
解析:
(1)在变法的宗旨上,清末修律自始至终贯穿者“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封建法制传统”的方针。一方面清政府迫于激变的时局,不得不进行变法修律,但在根本问题上,即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伦理道德上,又坚持修律应“不戾乎中国数千年相传之礼教民情”,不愿进行根本性变革。因此,借西方近现代法律制度的形式,用以坚持中国固有的封建制度的内容,这一矛盾的两个目的,即成为清朝统治者变法修律的基本宗旨。
(2)在内容上,清末修订的法律表现出封建专制主义传统和西方资本主义法学最新成果的奇怪混合。一方面,清末修律坚持君主专制体制及封建伦理纲常“不可率行改变”,继续用法律维护专制统治的传统,在骨子里,是中国封建传统法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标榜“吸收世界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薪之学说”,大量引用西方法律理论、原则、制度和法律术语,在形式上是先进西方法律制度,使得保守落后的封建内容与先进的近现代法律形式同时显现在这些新的法律法规之中。
(3)在法典编纂形式上,清末修律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诸法合体”单一刑法典模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差别与不同,分别制定、颁行或起草了有关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诉讼制度、法院组织等方面的法典或法规,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
(4)由于保守势力的存在,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冲突和论辩始终存在于修律过程之中,每一法典的内容,都闪现着两派争斗的痕迹。

第8题:

简析成康之治出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造就这一治世的原因,第一是经过文、武、周公以来至成、康对四方的征伐,最终奠定了西周王朝的规模和外部相对和平的环境;第二是以“敬德”为其主导思想的制度建设,统治者戒奢慎刑,消除或缓解了社会内部的矛盾,上下协和,为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分封制和宗法制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9题:

(二)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5).《修律上谕》和《大清法规大全·法律部》:“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中外各国礼教不同,故刑法亦因之而异。中国素重纲常,故于干名犯义之条,立法特为严重。但祗(音只——编者注)可采彼所长,益我所短。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
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案:
解析:
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刑法的本源在于礼教。中外各国礼教内容不同,因此刑法的规定也不相同。中国一向重视纲常礼教,因此对于干名犯义等条款,立法时务必予以关切。修律应当扬长避短。凡是关系到有关伦理纲常的条款,不能草率变革。

第10题:

简析司马迁的《垓下之围》的项羽形象。


正确答案: 本文抓住生死关口,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了一个性特点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悲歌慷慨,表现了英雄末路多情又无可奈何的心境;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展露了他勇猛无比;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他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在一面。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写和心理刻画,大加强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