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

依唐律规定,凡同财共居者,即使为罪犯通报消息使之得以逃避,也不负刑事责任,但谋反谋大逆者除外。

题目

依唐律规定,凡同财共居者,即使为罪犯通报消息使之得以逃避,也不负刑事责任,但谋反谋大逆者除外。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唐律规定的“六赃”罪有( )。

A.受财枉法

B.受财不枉法

C.强盗

D.盗窃


正确答案:ABCD
解析:唐律中把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强盗、盗窃和坐赃六种犯罪称为“六赃”罪,处刑较重。

第2题:

王安石说:“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列举王安石的治财之“道”。


答案:
解析:
王安石的治财之道如下: (1)青苗法。以备荒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做本钱,在夏秋青黄不接时贷给农民,称为青苗钱。农民在收获后加息二分,随夏秋两税纳官还贷。
(2)农田水利法。鼓励农民开荒和兴修水利,主要依靠农户集资,不足部分由州县贷款。
(3)募役法(免役法)。废除百姓轮流充当差役的办法,改由官府雇人充役,然后按照户等高下征收免役钱。
(4)方田均税法。每年由地方官负责清丈土地,按照土地肥瘠确定等级,登记造册,以此为征税依据。
(5)市役法。在开封设立市易务,负责平价收购商人的滞销货物,然后在市场需求时赊贷给商贩贩卖。
(6)均输法。在东南六路设置发运使,详细了解六路物资生产和开封的需求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办宫廷和中央机构所需货物。

第3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出自______。


参考答案:《礼记·乐记》

第4题:

车身钣金件间接损伤中有挤缩变形(隆起或弯曲变形),修理方案为()。

  • A、应先拉拔使之展开,然后进行整平作业,使弹性变形得以恢复
  • B、应先拉拔使之展开,使弹性变形得以恢复,然后进行整平作业
  • C、应先进行平整作业,然后拉拔使之展开,使弹性变形得以恢复
  • D、应先进行平整作业,使弹性变形得以恢复,然后拉拔使之展开

正确答案:B

第5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是()中的观点。

  • A、《乐论》
  • B、《乐记》
  • C、《论语》

正确答案:B

第6题:

传统的财利观是()。

A.讳言财利

B.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

C.公赋独立

D.罢私藏


参考答案:A

第7题:

根据《唐律-杂律》的规定,监临主司以外的其他官员“因事受财”构成的犯罪是( )

A.坐赃
B.受财枉法
C.受财不枉法
D.受所监临财物

答案:A
解析:
《唐律·杂律》在篇首就“坐赃致罪”设六赃专条,称一切不法所得为赃,把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强盗、窃盗和坐赃六种犯罪称为“六赃”。除前五种外的所有赃罪均可归入“坐赃”。受财枉法罪指“受有事人财而为曲法处断”,即收受当事人贿赂而利用职权曲法枉断,为其牟取不正当利益,或为其开脱罪责。受财不枉法罪是指“虽受有事人财,判断不为曲法”的行为。受所监临财物罪是指“监临之官不因公事而受监临内财物”的行为,一般是主管官员私下接受所监管的吏民的财物。坐赃罪是指164 l法律硕士联考历年真题及答案详解(法学)监临主司以外的其他官员“因事受财”构成的犯罪,因此A项正确。

第8题:

 

《唐律》规定的“六赃”中,不完全属于职务犯罪的是

A.受所监临                                    B.坐赃

C.受财枉法                                    D.受财不枉法

 


B,坐赃是《唐律》规定的六种(六赃)非法获取公私财务的犯罪之一。六赃包括: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强盗、窃盗、坐赃。“坐赃”是指官吏或常人非因职权之便非法收受财物的行为。

  另外还有一些以“坐赃论”的情况。主要涉及借贷民事法律关系。唐代的借贷分为无偿借贷(负债)和有偿借贷(出举)。唐代对无偿借贷的保护力度大于有偿借贷,对于无偿借贷的债权人而言,若是债务人逾期不清偿债务,则债权人可以告官对债务人的财务牵掣(类似于扣押或执行)。唐律也允许债权人采用债权人采用自力救济的方式来牵掣,但是如果牵掣之物价超过债权,则超过部分以坐赃论。

 

第9题:

唐律规定有同居相为隐原则,故亲属犯罪,互相容隐均不负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材料:人皆知重敛之为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也。重敛则人贫,人贫则流者不归,而天下之人不来。由是,土地虽大,有荒而不耕者,虽耕之而地力有所遗。人日益困,财日益匮,是谓弃天之时,遗地之利,竭人之财……轻敛则人乐其生,人乐其生则居者不流,而流者日来。居者不流,流者日来,则土地无荒,桑柘日繁,尽力耕之,地有余利,人日益富,兵日益强,四邻之人归之如父母。虽欲驱之而去,其可得耶? ——摘自唐李翱(772~841年)《平赋书》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翱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 背景:①唐朝中后期统治腐朽,农民赋税沉重。
②李翱受传统儒家民本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影响。
③为达到百姓富足安康、天下太平的理想境界。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