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

进口到中国的某种化工材料数量激增,其中来自甲国的该种化工材料数量最多,导致中国同类材料的生产企业遭受实质损害。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中国有关部门启动保障措施调查,应以国内有关生产者申请为条件B、中国有关部门可仅对已经进口的甲国材料采取保障措施C、如甲国企业同意进行价格承诺,则可避免被中国采取保障措施D、如采取保障措施,措施针对的材料范围应当与调查范围相一致

题目

进口到中国的某种化工材料数量激增,其中来自甲国的该种化工材料数量最多,导致中国同类材料的生产企业遭受实质损害。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中国有关部门启动保障措施调查,应以国内有关生产者申请为条件
  • B、中国有关部门可仅对已经进口的甲国材料采取保障措施
  • C、如甲国企业同意进行价格承诺,则可避免被中国采取保障措施
  • D、如采取保障措施,措施针对的材料范围应当与调查范围相一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进口到中国的某种化工材料数量激增,其中来自甲国的该种化工材料数量最多,导致中国同类材料的生产企业遭受实质损害。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中国有关部门启动保障措施调查,应以国内有关生产者申请为条件 

B.中国有关部门可仅对已经进口的甲国材料采取保障措施 

C.如甲国企业同意进行价格承诺,则可避免被中国采取保障措施 

D.如采取保障措施,措施针对的材料范围应当与调查范围相一致 


D

  【考点】反倾销措施

  【解析】选项A错误。《反倾销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在特殊情形下,商务部没有收到反倾销调查的书面申请,但有充分证据认为存在倾销和损害以及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的,可以决定立案调查。选项B错误。《保障措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保障措施应当针对正在进口的产品实施,不区分产品来源国(地区)。选项C错误。保障措施中不存在价格承诺问题,只有反倾销与反补贴中存在价格承诺。选项D正确。决定采取保障措施的,其范围应当为经调查确定存在倾销威胁的进口产品

 

第2题:

某企业评估化工类库存材料,经核实材料库存量为100吨,原始购入成本为200万元,根据进货情况,材料的平均库存期为3个月。 经技术鉴定,其中的一种材料已全部报废,数量为2.5吨,购进单价为2万元,无回收价值,此外,根据该企业生产用该类材料的实际月耗量计算,库存的该材料有25%为超额储存这部分超储的原料比其他原料多支付利息费用、占地租金费用、保管费用等平均每吨400元。 根据有关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该类材料每月价格上涨系数为2%。 要求: 确定该类化工原料的评估值。


正确答案:
(1)报废的材料价值=2.5×2=5(万元)
(2)由于已经报废了2.5吨,所以库存的该材料即库存量是(100—2.5)吨,所以“库存的该材料有25%为超额储存”即(100—2.5)×25%是超额储存。
应剔除材料的超额存储成本=(100—2.5)×25%×0.04=0.975(万元)
(3)确定该类化工原料的评估值:
该类化工原料的评估值=

第3题:

材料的强度与其中位错数量的关系是()。

A、位错数量愈多材料强度愈低

B、位错数量增加到某个值以后,材料强度即随着位错数量的增加而升高

C、材料的强度与位错的数量无一定关系可循

D、位错数量愈多材料强度愈高


参考答案:B

第4题:

应国内化工产业的申请,中国商务部对来自甲国的某化工产品进行了反倾销调查。依《反倾销条例》,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

A.商务部的调查只能限于中国境内
B.反倾销税税额不应超过终裁确定的倾销幅度
C.甲国某化工产品的出口经营者必须接受商务部有关价格承诺的建议
D.针对甲国某化工产品的反倾销税征收期限为5年,不得延长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反倾销措施。A项,《反倾销条例》第20条第3款规定:“商务部认为必要时,可以派出工作人员赴有关国家(地区)进行调查;但是,有关国家(地区)提出异议的除外。”A项错误。
B项,该条例第42条规定:“反倾销税税额不超过终裁决定确定的倾销幅度。”B项正确。
C项,该条例第31条规定:“倾销进口产品的出口经营者在反倾销调查期间,可以向商务部作出改变价格或者停止以倾销价格出口的价格承诺。商务部可以向出口经营者提出价格承诺的建议。商务部不得强迫出口经营者作出价格承诺。”C项错误。
D项,该条例第48条规定:“反倾销税的征收期限和价格承诺的履行期限不超过5年;但是,经复审确定终止征收反倾销税有可能导致倾销和损害的继续或者再度发生的,反倾销税的征收期限可以适当延长。”D项错误。

第5题:

在标准成本差异分析中,材料价格差异是根据实际数量与价格脱离标准的差额计算的,其中实际数量是指材料的()

A、采购数量

B、入库数量

C、库存数量

D、耗用数量


参考答案:D

第6题:

出口到中国的某种电子产品数量激增,导致中国相关的生产企业遭到实质损害,据商务部调查其中来自甲国的该种设备数量最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任何一个受到影响的国内生产者可向中国商务部提出启动保障措施调查主要产业

B.中国有关部门可仅对已经进口的甲国材料实施保障措施正在

C.如果甲国企业进行价格承诺,则可避免被中国采取保障措施不可

D.采取保障措施的范围应与调查的范围一致


参考答案:D

第7题: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 87~90 题

2001年1月,我国甲公司以CIF价格条件从美国乙公司进口一批化工原料,该批化工原料在运输途中国船舶内淡水管道漏水致使部分化工原料被水浸泡受损。

分析该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第 87 题 本案中,应当就该批化工原料在运输途中的风险投保的是( )。

A.甲公司

B.乙公司

C.甲公司和乙公司

D.该批化工原料的最终用户


正确答案:B

第8题:

材料强度与其中位错数量的关系是()。

A、位错数量愈多材料强度愈低

B、位错数量增加到某个值以后,材料强度即随着位错数量的增加而升高

C、材料强度与位错数量无一定关系可循


参考答案:B

第9题:

评估某企业化工类库存材料,经核实材料库存量为100吨,原始购入成本为200万元,根据进货情况,材料的平均库存期为3个月,经技术鉴定,其中的一种材料已全部报废,数量为2.5吨,购进单价为2万元,无回收价值,此外,根据该企业生产用该类材料的实际月耗量计算,库存的该材料有25%为超额储存,这部分超储的原料比原材料多支付利息费用、占地租金费用及保管费用等平均每吨400元。根据有关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该类材料每月价格上涨系数为2%,试确定该类化工原料的评估值。


参考答案:根据题意:
报废的材料价格=2.5*2=5(万元)
应剔除超储材料的超额成本=(100-2.5)*25%*0.04=0.975(万元)
评估值=(200-5)*(1+2%*3)-0.975=205.725(万元)

第10题:

多国进口到中国的某种新闻纸数量激增,导致中国同类新闻纸的生产企业遭受实质损害,经查其中来自甲国的该种新闻纸的数量最多。依我国相关立法,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遭受实质损害的中国企业可向有关部门申请保障措施的调查
B.中国有关部门可仅对甲国的新闻纸采取保障措施,因为来自该国的该种新闻纸最多
C.如采取保障措施,措施针对的新闻纸范围应当与调查范围相一致
D.如甲国企业同意进行价格承诺,则可避免被中国采取保障措施

答案:A,C
解析:
本题考查保障措施。A对,本题针对的是数量激增,属于采取保障措施的情形。B错,依《保障措施条例》第22条,“保障措施应当针对正在进口的产品实施,不区分产品来源国(地区)”,即保障措施不区分来源。C对,依《保障措施条例》第22条和第29条,保障措施的调查针对所有来源的进口产品,其适用范围应与调查范围保持一致。D错,保障措施中没有价格承诺。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