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

汉朝的亲亲得相守匿制度确立于()A、文帝时期B、景帝时期C、成帝时期D、宣帝时期

题目

汉朝的亲亲得相守匿制度确立于()

  • A、文帝时期
  • B、景帝时期
  • C、成帝时期
  • D、宣帝时期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D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汉朝法律中体现儒家指导思想的制度和原则主要有( )。

A.亲亲得相首匿

B.春秋决狱

C.上请

D.秋冬行刑


正确答案:ABCD
解析:由于儒家思想的指导,汉代法律制度中体现了很多儒家化的制度和原则,如亲亲得相首匿、春秋决狱、上请,秋冬行刑等等。因此ABCD都是正确的。

第2题:

简述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正确答案:
答: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它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罪犯可以不负刑事责任。它来源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诏令说:“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即是说,对卑幼亲属首匿尊长亲属的犯罪行为,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如尊长亲属首匿卑幼亲属,罪应处死者,也可以通过上请皇帝求得宽贷。自此,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确立下来。它反映汉朝法律的开始儒家化,并且一直影响着后世封建立法。

第3题:

自唐律开始,中国法律就规定了亲亲得相首匿制度。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亲亲得相首匿”是指汉朝法律所规定的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亲属之间,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于此类容隐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制度。这种主张源于儒家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思想,在汉代被正式确立为刑罚适用原则以后,一直为后世各封建王朝所沿用。因此本命题是错误的。

第4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朝首次创立的制度有(  )。
A.上请
B.亲亲得相首匿
C.秋冬行刑
D.恤刑原则


答案:A,B,C
解析:
解析:恤刑原则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

第5题: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最早确立于

A.西汉宣帝时期

B.曹魏时期

C.东汉宣帝时期

D.隋代初年


正确答案:A

第6题:

汉朝定罪量刑的原则是( ).

A.亲亲得相首匿

B.贵族官僚有罪先请

C.尊老怜幼

D.恤刑


正确答案:ABCD
汉朝定罪量刑的原则有:体现儒家思想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体现对贵族官僚保护的贵族官僚有罪先请原则、体现儒家思想的尊老怜幼和恤刑原则。

第7题:

关于汉代法律和法制,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汉朝汉文帝对肉刑进行了废除B.汉朝刑法中代表性的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C.汉朝没有思想言论罪D.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正确答案:C


第8题:

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亲亲得相首匿”正式成为中国封建法律原则和制度。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一般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B.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所有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C.“亲亲得相首匿”的本意在于尊崇伦理亲情

D.“亲亲得相首匿”的法旨在于宽宥缘自亲情发生的隐匿犯罪亲属的行为


正确答案:B

第9题:

汉朝刑罚适用的两项重要原则( )

A.上请
B.区分故意与过失
C.自首减轻处罚
D.亲亲得相首匿

答案:A,D
解析:
上请和亲亲得相首匿是汉朝刑罚适用的两项重要原则。所谓上请,是指对于一定范围内的官僚贵族及其子孙犯罪,不交普通司法机关处理,而是奏请皇帝裁决,给予其减免刑罚优待的特权制度。

第10题:

(2005年真题)汉朝法律中体现儒家指导思想制度和原则的主要有(  )。
A.亲亲得相首匿
B.春秋决狱
C.上请
D.秋冬行刑


答案:A,B,C,D
解析:
解析:汉朝法律的儒家化表现为:立法指导思想上,德主刑辅、三纲法律化;刑法原则上,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刑罚执行上,秋冬行刑;司法制度上:录囚、春秋决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