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

甲国人兰某和乙国人纳某在甲国长期从事跨国人口和毒品贩卖活动,事发后兰某逃往乙国境内,纳某逃入乙国驻甲国领事馆中。兰某以其曾经从事过反对甲国政府的政治活动为由,要求乙国提供庇护。甲乙两国之间没有关于引渡和庇护的任何条约。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则和制度,下列哪一项判断是正确的?( )A、由于兰某曾从事反对甲国政府的活动,因此乙国必须对兰某提供庇护B、由于纳某是乙国人,因此乙国领事馆有权拒绝把纳某交给甲国C、根据《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规定,乙国领馆可以行使领事裁判权,即对纳某进行审判并做出判决后,交由甲国予以执行

题目

甲国人兰某和乙国人纳某在甲国长期从事跨国人口和毒品贩卖活动,事发后兰某逃往乙国境内,纳某逃入乙国驻甲国领事馆中。兰某以其曾经从事过反对甲国政府的政治活动为由,要求乙国提供庇护。甲乙两国之间没有关于引渡和庇护的任何条约。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则和制度,下列哪一项判断是正确的?( )

  • A、由于兰某曾从事反对甲国政府的活动,因此乙国必须对兰某提供庇护
  • B、由于纳某是乙国人,因此乙国领事馆有权拒绝把纳某交给甲国
  • C、根据《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规定,乙国领馆可以行使领事裁判权,即对纳某进行审判并做出判决后,交由甲国予以执行
  • D、乙国可以对兰某的涉嫌犯罪行为在乙国法院提起诉讼,但乙国没有把兰某交给甲国审判的义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甲、乙均为吸毒人员,且关系密切。乙因买不到毒品,多次让甲将自己吸食的毒品转让几克给乙,甲每次均以购买价转让毒品给乙,未从中牟利。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贩卖毒品罪必须以营利为目的,故甲的行为不成立贩卖毒品罪

B.贩卖毒品罪以获利为要件,故甲的行为不成立贩卖毒品罪

C.甲属于无偿转让毒品,不属于贩卖毒品,故不成立贩卖毒品罪

D.甲只是帮助乙吸食毒品,《刑法》没有将吸食毒品规定为犯罪,故甲不成立犯罪


正确答案:ABCD

第2题:

甲得知乙在贩卖毒品,于是冒充缉毒警察,用手铐将乙铐在水管上,拿走毒品。之后,甲将这批毒品贩卖出去。甲的行为应( )。

A.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B.以招摇撞骗罪和贩卖毒品罪数罪并罚

C.以贩卖毒品罪定罪处罚

D.以抢劫罪和贩卖毒品罪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D
解析:甲所实施的行为包括两个行为,前一个行为系抢劫毒品行为,构成抢劫罪,后一行为为贩卖毒品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由于后一个行为并不是前一行为的必然延续的阶段,不可吸收为一罪。甲的行为应以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数罪并罚。

第3题:

中国某国有独资公司在甲国设有办事处,甲国人员王某为该办事处雇员。王某利用职务之便,将办事处公款1000万美元窃为已有进行挥霍。此间,王某在乙国又参与了贩卖毒品。王某从未到过中国,目前其在甲国。中国与甲国之间亦没有任何司法协助方面的协定,但中国与乙国之间有引渡协定。根据国际法及中国的有关法律,下

列哪些判断是错误的?( )

A.中国对王某的上述侵占公款案没有管辖权

B.乙国向甲国就王某伪钞案请求引渡,如获成功,王某被引渡到乙国后,乙国可以不经甲国同意,径直将王某转引渡给中国

C.中国对王某的上述侵占公款案拥有管辖权,可以自行派公务人员赴甲国缉拿王归案

D.中国法院可以对王首先作出缺席判决,然后申请甲国对该判决予以执行


正确答案:ABCD
【考点】刑法的空间效力
【解析】《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当王某进入我国的领域,我国就可以对王某行使管辖权。因此,AC错误。如果引渡王某,应当向王某所在国家请求。对王某刑罚的执行应当在我国执行,不能对其进行缺席审判。BD错误。

第4题:

甲、乙均为吸毒人员,且关系密切。乙因买不到毒品,多次让甲将自己吸食的海洛因转让10克给乙,甲每次均以购买价转让毒品给乙,未从中牟利。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贩卖毒品罪必须以营利为目的,故甲的行为不成立贩卖毒品罪

B、贩卖毒品罪以获利为要件,故甲的行为不成立贩卖毒品罪

C、甲属于无偿转让毒品,不属于贩卖毒品,故不成立贩卖毒品罪

D、甲只是帮助乙吸食毒品,《刑法》没有将吸食毒品规定为犯罪,故甲不成立犯罪


答案:ABCD

第5题:

中国人李某定居在甲国,后移居乙国,数年后死于癌症,未留遗嘱。李某在中国、乙国分别有住房和存款,李某养子和李某妻子的遗产之争在中国法院审理。关于该遗产继承案的法律适用,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李某动产的继承应适用甲国法

B.李某动产的继承应适用乙国法

C.李某动产的继承应适用中国法

D.李某所购房屋的继承应适用房屋所在国的法律


参考答案:B, D

第6题:

甲国公民李某,为躲避甲国正在进行的种族清洗,进入乙国。甲国公民黄某,因在甲国从事颠覆政府的活动,被甲国通缉,后进入乙国。甲国公民徐某,从丙国劫持飞机进入乙国。乙国公民约翰在甲国抢劫后逃回国内。假设甲乙两国之间没有任何关于引渡的条约,根据国际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 )

A.甲国要求引渡李某,乙国政府可以对李某庇护并不予引渡

B.甲国将黄某以谋杀罪引渡回国后,可直接以叛乱罪对之处以刑罚

C.甲国将徐某引渡回国后,不经乙国同意不得将之再交给丙国

D.甲国要求引渡约翰,乙国可不将约翰引渡,但是须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AC
【考点】引渡和庇护
【解析】庇护可以不予引渡,故A项正确;以其他罪名审判,须经原引出国的同意,故8项错误;再行引渡须经原引出国同意,故C项正确;本国人不引渡,是否引渡是主权范围内的事情,乙国并没有向甲国说明理由的义务,故D项错误。

第7题:

甲国人特里长期居于乙国,丙国人王某长期居于中国,两人在北京经营相互竞争的同种产品。特里不时在互联网上发布不利于王某的消息,王某在中国法院起诉特里侵犯其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关于该案的法律适用,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名誉权的内容应适用中国法律,因为权利人的经常居住地在中国 

B.肖像权的侵害适用甲国法律,因为侵权人是甲国人 

C.姓名权的侵害适用乙国法律,因为侵权人的经常居所地在乙国 

D.网络侵权应当适用丙国法律,因为被侵权人是丙国人 


答案】BCD

  【考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

  【解析】选项A说法正确。《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十五条规定,人格权的内容,适用权利人经常居所地法律。选项BCD说法错误。《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通过网络或者采用其他方式侵害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的,适用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法律

 

第8题:

甲某是某公司财务副经理,1998年10月,甲某在同学乙某家中得知乙某等人共谋贩卖毒品,听后未予声张,也没有举报。1999年4月,乙某贩毒在火车站被查获,乙某趁人不备逃走,另一人被抓获。当晚乙某逃到甲某家中藏匿,并将乙某交其保管的毒品若干包以及贩卖毒品的非法所得5万元转移保存。后乙某被公安机关抓获。甲某的行为已触犯的罪名中不包括:( )

A.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

B.窝藏毒品罪

C.窝藏毒赃罪

D.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正确答案:D
【考点】窝赃罪与窝藏毒赃罪的区别
【解析】甲某在乙某贩卖毒品后予以藏匿的行为构成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该罪是一种特殊的包庇罪,其代保管毒品和贩卖毒品的非法所得的行为构成窝藏毒品、毒赃罪,这是一种特殊的窝藏罪,构成两罪的,不再以包庇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论处。

第9题:

甲国人艾某在甲国打工时因不满雇主詹某,炸毁了詹某的厂房和住所,逃至乙国。艾某的行为根据甲国刑法,有可能被判处死刑。甲乙两国之间没有任何涉及刑事司法协助方面的双边或多边条约。根据国际法,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乙国可以既不对艾某进行庇护,也不将其引渡给甲国

B.如艾某向乙国提出庇护请求,则乙国有义务对艾某进行庇护

C.如甲国向乙国提出引渡请求,则乙国有义务将艾某引渡给甲国

D.甲国可以在乙国法院对艾某提起刑事诉讼


答案:C

第10题:

中国人张某在甲国将甲国公民杀死后逃至乙国,已知甲国和乙国之间没有签订引渡条约,但是中国和甲乙两国都有引渡条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2018年仿真模拟题,多选)

A.中国外交部可以向乙国政府请求将张某先行采取强制措施再行引渡
B.如甲国向乙国申请引渡,乙国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引渡
C.如果乙国未经中国同意将张某引渡给甲国,则中国可以向乙国提起外交保护
D.如乙国将张某引渡给中国后,甲国向中国提请引渡张某,中国政府应当予以拒绝

答案:A,D
解析:
本题考查引渡的有关规定。A项,外交部可以向乙国政府先对张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防止其潜逃再启动引渡程序。当然,乙国也可以拒绝我国的请求,A正确。
B项,引渡是乙国的权力,没有引渡条约的情况下乙国可以决定是不是引渡给甲国,B错误。
C项,引渡是乙国的权力,其愿意引渡给哪个国家都可以,C错误。
D项,根据我国《引渡法》的规定,由于张某是中国人,本国人不引渡原则,所以我国应当予以拒绝,D正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