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医学高级)

全口义齿的垂直距离如何确定?

题目

全口义齿的垂直距离如何确定?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确定垂直距离:天然牙列时,正中状态下患者鼻底至颊底的距离,称咬合垂直距离,即通常指的垂直距离。牙列缺失后,上下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称颌间距离;全口义齿修复时所要恢复的高度应恰好等于颌间距离,用以恢复面下部的正常高度,使颖下颌关节和周围组织保持健康。
(2)形成上托:托由基托和堤组成。基托的材料一般用自凝树脂、基托蜡片制成。堤由蜡条制成粘于基托上。平面后部应与鼻翼耳屏连线平行,前部与两瞳孔连线平行并霹出唇下2mm。堤宽度在前牙区约6mm,后牙区约8~10mm。在距基托后缘15mm处削成斜坡型。
(3)确定垂直距离的方法:
息止间隙法:天然牙列中,上下牙列不接触、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的位置叫作息止颌位。息止颌位时上下牙列间的间隙为息止间隙。此间隙平均值为2mm。用息止颌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减去息止间隙2mm,便可得出全口义齿应有的垂直距离。
面部外形法:工常人的面部下1/3的垂直距离与面部外形基本协调,此时面部表情自然,上下唇能自然闭合,口角无明显下垂或上提,可以此作为确定垂直距离的参考。
面部比例法:两眼平视时,瞳孔连线到口裂的距离等于鼻底到颏底的距离。
参照拔牙前记录:拔牙前测定和记录正中时鼻底至颌底的距离,作为修复时确定高度的参考。
参考原有义齿:患者若已戴用义齿,该义齿可以作为确定垂直距离的参考。状态下患者鼻底至颊底的距离,称咬合垂直距离,即通常指的垂直距离。牙列缺失后,上下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称颌间距离;全口义齿修复时所要恢复的高度应恰好等于颌间距离,用以恢复面下部的正常高度,使颖下颌关节和周围组织保持健康。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全口义齿戴用一段时间后出现颞下颌关节病症状和髁突后移的原因是

A、确定垂直距离过低

B、确定垂直距离过高

C、义齿固位不良反应

D、咬合力过大

E、舌体过大


参考答案:A

第2题:

全口义齿戴用一段时间后出现颞下颌关节病症状和髁突后移的原因是

A.确定垂直距离过低
B.确定垂直距离过高
C.义齿固位不良反应
D.咬合力过大
E.舌体过大

答案:A
解析:
全口义齿如果确定的咬合垂直距离过低,则会导致咀嚼肌张力增大,髁突后移,长期咬合则易导致颞下颌关节病。

第3题:

全口义齿修复制作托的目的是()

A.便于排牙

B.确定垂直距离

C.颌位记录

D.确定合平面

E.恢复面部外形


答案:C

全口义齿修复制作托的目的是颌位记录。

第4题:

全口义齿使用一段时间后引起髁状突后移,并出与颞颌关节病症状,其原因可能是()

  • A、确定垂直距离过低
  • B、确定垂直距离过高
  • C、义齿固位不良
  • D、咬合压力过大
  • E、前伸不平衡

正确答案:A

第5题:

全口义齿如何确定水平颌位关系?


正确答案: 确定水平颌位关系即确定正中关系位。为无牙颌患者确定正中关系位的方法很多,一般归纳为以下三类:
(1)哥特式弓描记法:哥特式弓口外描记法,记确定颌位关系时于上下托前方各装以约2mm长的柄,上颌的柄端有一与之垂直的描记针,下颌柄上有一与针相对的描记板。下颌前伸、侧向运动时,固定在上颌的描记针在下颌的描记板上描绘出近似"A"性的图形,也就是当描记针指向该图形顶点时下颌恰好处于正中关系位。
哥特式弓口内描记法,即将描记针和描记板分别安装在上托的腭中部和下托两侧堤的中间。确定水平颌位关系时哥特式弓描记法是唯一可客观观察下颌后退程度的方法,使用了近一个世纪。口外描记法因装置安装在托前端,如托不稳易影响描记结果。口内描记法装置稳定,然而舌体增大者、老人、残疾人会感到不适而影响结果。
(2)直接咬合法:直接咬合法是利用堤及颌间记录材料,嘱患者下颌后退并直接咬合在一起的方法。无牙颌患者下颌有习惯性前伸,需要来取下述方法帮助患者下颌退回至正中关系位并咬合在一起。
①卷舌后舔法:嘱患者将口张小些,舌尖卷向后上舔抵上托后缘处的蜡球,然后慢慢咬合至合适的垂直距离。当舌卷向后上方舔抵蜡球时,舌向后上方牵拉舌骨,舌骨连带舌骨肌牵拉下颌后退,这样就便髁突处于其生理后位。
②吞咽咬合法:嘱患者吞咽唾液的同时咬合至合适的垂直距离,也可以在吞咽过程中,医师以手轻推患者颏部向后,帮助下颌退回生理后位。在吞咽过程中,升颌肌有固定下颌于正中关系位的作用。因此采用吞咽咬合结合下颌受推力后退较容易达到下颌处于其生理后位。
③后牙咬合法:将上托就位,置两示指于下颌牙槽嵴的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处,嘱患者轻咬几下,直到患者觉得咬合时能用上力量时,将粘有烤软蜡卷的下托就位于口中,仍旧先试咬医师食指,食指滑向堤的颊侧,上下托就接触于下颌处于其生理后位。咬合时,颞肌、咬肌、翼内肌同时收缩,牵引下颌向后上方移动,可使髁突回到正中关系位。而力在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处发挥最大时,下颌需处于其生理后位。
④监控仪法Jankelson发明的肌监控仪可放出微量直流电,通过贴在耳垂前方上下约4平方厘米范围的表面电极作用于三叉神经运动支,使咀嚼肌有节律的收缩,可使肌解除疲劳和紧张,处于自然状况,对于长期全口无牙并有不良咬合习惯者,经过肌监控仪治疗,再用直接咬合法,可使下颌自然的退至其生理后位。
直接咬合法操作简单,适用于有经验的医师,但蜡堤需要调整到合适的高度,避免某区域口腔粘膜负荷加大,而导致下颌偏斜,同时由于医师参与推动下颌后退,力量不当会有不正确的后果。托前方各装以约2mm长的柄,上颌的柄端有一与之垂直的描记针,下颌柄上有一与针相对的描记板。下颌前伸、侧向运动时,固定在上颌的描记针在下颌的描记板上描绘出近似"A"性的图形,也就是当描记针指向该图形顶点时下颌恰好处于正中关系位。
哥特式弓口内描记法,即将描记针和描记板分别安装在上托的腭中部和下托两侧堤的中间。确定水平颌位关系时哥特式弓描记法是唯一可客观观察下颌后退程度的方法,使用了近一个世纪。口外描记法因装置安装在托前端,如托不稳易影响描记结果。口内描记法装置稳定,然而舌体增大者、老人、残疾人会感到不适而影响结果。

第6题:

全口义齿修复制作托的目的是()

A.便于排牙

B.确定垂直距离

C.颌位记录

D.确定平面

E.恢复面部外形


答案C

第7题:

全口义齿修复中,对大气压力固位力影响最大的是()

  • A、取印模
  • B、垂直距离的确定
  • C、正中关系的确定
  • D、排牙
  • E、调(牙合)

正确答案:A

第8题:

全口义齿制作中托的主要作用是

A.便于排牙

B.恢复垂直距离

C.位记录

D.恢复面部外形

E.确定平面


正确答案:C
此题暂无解析

第9题:

简述全口义齿垂直距离的确定方法、以及垂直距离恢复不正确的影响。


正确答案: 垂直距离为牙列呈正中时,鼻底至颌底的距离,也就是面下1/3的距离。牙列缺失和牙周组织吸收后,上下无牙颌形成的间隙名为颌间距离。
确定垂直距离是借助上下托实现的。托是由基托与堤两部分组成。托有上下托之分,上下托间以平面相接触。
(1)定垂直距离的方法及依据
①利用息止颌位垂直距离减去息止间隙的方法:在天然牙列存在时,当口腔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时,下颌处于休息的静止状态,上下牙列自然分开,无接触,叫做息止颌位,此时上下牙列间存在的间隙叫做息止间隙。一般息止间隙平均值约2~3mm,在义齿面也应存在这一间隙。因此,测量息止颌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减去2一3mm,作为确定垂直距离的数据。
②瞳孔至口裂的距离等于垂直距离的方法:两眼平视,将测量的瞳孔至口裂的距离作为确定垂直距离的数据。
③面部外形观察法;一般天然牙列存在并且咬在正中位时,上下唇呈自然接触闭合,口裂约呈平直状,口角不下垂,鼻唇沟和颏唇沟的深度适宜,面部下1/3与面部的比例是协调的,这种面部外形资料用作确定垂直距离的参考。
上述三种方法需在临床上参考使用,因为确定面部垂直距离不像测量某一物体的实际长度,在皮肤标记点上测量二者之间距离是难以十分精确的,况且息止间隙大小因人而异,瞳孔至口裂距离也并不是人人均与鼻底至颏底距离相等。重要的是要结合测量法,详细观察患者的面部外形,是否协调对称,需要医师的工作经验及一定的审美观。如果患者有拔牙前咬合位垂直距离的记录,则可作为无牙颌修复时确定垂直距离较好的参考。
(2)垂直距离恢复不正确的影响
①垂直距离恢复得过大:表现为面部下1/3距离增大,上下唇张开,勉强闭合上下唇时,颏唇沟变浅,颏部皮肤呈皱缩状,肌张力增加,容易出现肌疲劳感。如以过大的垂直距离的托制成全口义齿,则义齿的高度偏大,肌紧张力增大可使牙槽嵴经常处于受压状态,久之可使牙槽嵴因受压而加速吸收,由于息止间隙过小,在说话和进食时可出现后牙相撞声,常需张大口进食,义齿容易出现脱位,而且咀嚼效能有所下降。
②垂直距离恢复得过小:表现为面部下1/3的距离减小,唇红部显窄,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深,颓部前突。用垂直距离过小的托制成的全口义齿戴入口中,看上去患者像没带义齿似的,息止间隙偏大。咀嚼时肌紧张度减低,咀嚼时用力较大,而咀嚼效能较低。时,鼻底至颌底的距离,也就是面下1/3的距离。牙列缺失和牙周组织吸收后,上下无牙颌形成的间隙名为颌间距离。
确定垂直距离是借助上下托实现的。托是由基托与堤两部分组成。托有上下托之分,上下托间以平面相接触。

第10题:

全口义齿制作中托的作用不包括()

  • A、达到良好的边缘封闭
  • B、确定平面
  • C、恢复垂直距离
  • D、指导排牙
  • E、颌位记录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