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轮机安装工

试述水轮发电机轴线测定及调整的方法、步骤及工艺要求、

题目

试述水轮发电机轴线测定及调整的方法、步骤及工艺要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盾构出洞段轴线偏离设计轴线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正确答案: 1、现象
盾构出洞推进段的推进轴线上浮,偏离隧道设计轴线较大,待推进一段距离后盾构推进轴线才能控制在隧道轴线的偏差范围内。
2、原因分析
(1)洞口土体加固强度太高,使盾构推进的推力提高。而盾构刚出洞时,开始几环的后盾管片是开口环,上部后盾支撑还未安装好,千斤顶无法使用,推力集中在下部,使盾构产生一个向上的力矩,盾构姿态产生向上的趋势;
(2)盾构正面平衡压力设定老祖宗高导致盾构正面土体拱起,引起盾构轴线上浮;
(3)未及时安装上部的后盾支撑,使上半部的千斤顶无法使用,将导致盾构沿着向上的趋势偏离轴线;
(4)盾构机械系统故障造成上部千斤顶的顶力不足。

第2题:

试述玉米淀粉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关键步骤。


正确答案: 玉米淀粉的生产工艺流程分为4个部分:
①玉米的清理去杂
②玉米的湿磨分离
③淀粉的脱水干燥
④副产品的回收利用。
关键步骤是玉米的湿磨分离:
①浸泡是湿磨的第一环节,一般情况下,将玉米子粒浸泡在含有0.2%-0.3%浓度的亚硫酸水溶液中,在48-55℃的温度下,保持60-72h,及完成浸泡操作。经浸泡、软化的玉米进行破碎,将其中的胚芽分离出来
②破碎和分离胚芽后,破碎浆料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成分,其与蛋白质、纤维等仍是结合状态,因此要经过精细磨碎,使淀粉最大限度地与蛋白质和纤维素分散
③经过纤维分离、麸质分离,排除可溶性物质后就得到了纯净的淀粉乳悬浮液。经脱水干燥后得到粉末状淀粉。

第3题:

装配图上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装配的方法、检验、调试中的()及安装、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 A、方法
  • B、步骤
  • C、工艺
  • D、特殊要求

正确答案:D

第4题:

试述车流调整原因、方法及调整重点,为什么?


正确答案: ①车流调整原因:车流结构及车辆分布偏离标准是进行日常调整的主要原因。而天灾、事故影响到运输生产保持正常状态也是原因之一、但比较偶然。
②车流调整方法:
a、重车调整(有:方向别装车调整、限制装车或停车装车、密集装车、变更车流运行径路等);
b、空车调整(有:正常调整、综合调整、紧急调整等);
c、备用车调整(通过列入备用或解除备用方法)。
③调整重点是重车调整,因为在运用车中,重车占很大比重,重车的流向和数量,即重车流的结构,决定着各区段的行车量,决定着空车流的结构,决定着车站的卸车任务,所以重车调整是重点。

第5题:

试述药物浓度测定的常用技术及方法学评价。


正确答案: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有光谱法、色谱法和免疫化学法等。其中光谱法除火焰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用于检测合锂、铂等体内仅微量的金属离子药外,在TDM中都存在特异性和灵敏性低的共同问题。色谱法尤其是高效液相色谱法,由于特异性、灵敏性高,并可对样品中的不同药物及原型药和代谢物同时进行检测,常用作TDM中的参考方法。免疫化学法是TDM最常采用的方法,灵敏度高、标本用量少、样品无需预处理、操作简便、已有商品化试剂盒,便于推广,但该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具有相同抗原性的内源性物质和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特别是抗原性未发生改变的待测药物代谢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交叉免疫反应,因此其特异性较差,测定结果往往高于其他方法。

第6题:

调整剎把的操作步骤及技术要求是什么?


正确答案: 步骤
①将钻具用吊卡坐在转盘上,卸掉大钩负荷、大钩弹簧放松。
②摘掉绞车动力,停止转动后锁上转盘锁销,合上低速和转盘离合器气开关。
③缓慢抬起刹把,滚筒不转动。
④打开滚筒前护罩。
⑤用专用扳手卸松刹带调节螺栓的锁紧螺母,转动调节螺母,顺时针转动刹把降低,逆时针转动时刹把升高;调节时两边刹带都要调节,使平衡梁保持平衡。
⑥调整完毕,下压刹把,检查刹把的角度合适后;刹住刹把,调节好背帽,紧固好护罩,摘掉转盘和低速离合器气开关,挂合绞车离合器,上提钻具1m左右试刹车,打开转盘锁销,恢复作业。
注意事项及要求
①调整时,必须将钻具坐吊卡,卸掉大钩负荷;严禁游车在起升或下放时调整刹把。
②绞车停止转动后锁上转盘锁销,合上低速和转盘离合器气开关。
③两刹带应同步调整,使其均匀受力,平衡梁处于平衡,刹把与水平面的夹角以45°为宜。调整完毕,再按规定试刹车。
④JC-45绞车平衡梁两端与绞车底座平面的间隙均为7mm,JC-45绞车平衡梁两端的调节丝杠保险螺母与底座的间隙均为30~50mm。
⑤刹带调节螺母的转动方向切记不可调反;调节完必须试刹车后再摘开吊卡,以防刹车失灵造成顿钻。

第7题:

试述金属注射成形工艺缺陷类型及解决方法


正确答案: 1、熔接痕:通过模具的内浇道,在型腔内形成过程的喂料的流动前段发生碰撞,没有完全融合产生的缺陷,残留在成形体的表面或内部,使得浇注状态变得更差。增大注射速率、保压值、提高注射温度和模具温度都能改善。从内浇道到型腔流入的喂料,是要逐次填充的。
2、表面粗糙度:成形温度、注射速率和注射压力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就会出现表面粗糙的情况。对策:提高金属模具、料筒、喷嘴的温度设定值,在型腔表面内壁原料混合物的流动和固化进行就比较顺利,从而提高注射效率和压力,有利于型腔内壁喂料的适应性,能够得到很好的表面质量
3、裂纹:在型腔内填充的喂料的冷却固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体积收缩,可能形成表面凹陷和裂纹。对策:降低注射温度和注射效率,并且考虑到注射的时间,确保从分保压。
4、表面效应:成形条件、脱脂条件、粉末原料和黏结剂不太匹配的情况下发生。

第8题:

试述脱硫系统工艺水中断的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法。


正确答案: 现象:
(1)补给水流量计无流量。
(2)补给水压力低报警。
原因:
(1)工艺水水源中断,如大厂循环水系统断水、管道泄漏、来水总门阀饼掉等。
(2)工艺水泵跳闸,而备用泵没有及时投入运行。
相应的处理方法是:
(1)打开旁路烟气挡板门。
(2)调整增压风机风量至零,停风机,关闭FCD出、入口挡板门。
(3)停运旋流器,浆液返回吸收塔,停运脱水机和真空泵。
(4)联系值长或单元长,询问来水是否正常,现场检查水泵及管路情况,尽快恢复供水。
(5)若工艺水系统短时无法恢复时,应停运其他设备。

第9题:

试述残余法测定饲料粗脂肪的原理及步骤?


正确答案:实验原理:饲料的油脂均可溶解于乙醚中,用乙醚反复浸提饲料中的脂肪,并使溶有脂肪的乙醚流集于盛醚瓶,而后将乙醚蒸发,瓶中所剩残渣的重量为饲料的脂肪量。此为索氏测定脂肪法的原理。
实验步骤:将称量瓶编号洗净烘干,将滤纸包折好,准确称取风干样本2克左右(准至0.0001克)于滤纸包中,折好,编号(与称量瓶同号),滤纸包长度不能高于虹吸管高度的2/3为宜,将称量瓶及样本滤纸包放入105℃烘箱中烘6小时除去水分,将称量瓶及滤纸包放入干燥中冷却30分钟,在电子分析天平上称重,再放入105℃烘箱中烘1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再称重,直至恒重。恒重后,将滤纸包放入索氏抽脂器中,倒入乙醚,浸泡2小时左右、抽脂4小时(乙醚冷却速度5-6滴/秒)至16小时(2-3滴/秒),加热水浴锅,使水温保持60℃左右,乙醚在盛醚瓶中蒸发,乙醚蒸气至冷凝管处冷凝为液体,仍流回浸提管中,再经虹吸管回流到盛醚瓶中,如此反复循环,直至将脂肪浸提干净。提取完毕后,移去上部的冷凝管,取出样本包,放入称量瓶中,将称量瓶及样本包移入105℃烘箱中,瓶盖、半开以免醚气燃烧起火。初烘时烘箱门半开,烘3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称重、记录,直至恒重(小于0.002克),称量瓶及样本包抽脂后失去的重即为脂肪重。

第10题:

试述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及方法步骤。


正确答案: 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水平。
(1)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指作物对一定环境条件的适应程度。作物在其长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逐步获得了对周围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在一个生产单位或区域,自然条件是相对一致的。不同作物的生长、繁殖能力以及生产力是不同的。作物布局就是要实现因地种植。
(2)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价格因素。农产晶的社会需求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自给性的需求,即生产者本身对粮食、饲料、燃料、肥源、种子等的需要;二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定购的粮食及各种经济作物产品、农民自主出售的商品粮及其他农产品。在我国,人口主要集中于农村,耕地又相对分散平均,因此,农产品中的粮食首先应满足生产者的自给性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作物布局将显得愈来愈重要。
(3)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包括经济、交通、信息、科技等多方面因素。作物布局的步骤与内容:(1)明确对产品的需求。包括作物产品的自给性需求与商品性需求。一般说来,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自给性需求部分,可以根据本地历年经验和人口、经济发展等变化来加以测算;而商品性需求部分,除了一部分国家统购包销的产品外,大部分产品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往往难于预测。要在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和交通运输、贮藏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确定长期的销售地区和对象,签订长期的供销合同,以便确保市场和经济效益。
(2)查明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包括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自然条件主要有:热量条件,如≥10℃的积温、年间最低最高温度等;水分条件,如年降雨量及其分布、其他水源状况等;光照条件,如全年辐射量、日照时数及其分布等;耕地条件,如面积、水旱地比等;土壤条件,如土壤类型、质地、肥力、酸碱性等。社会经济条件有:肥料条件,如肥料种类、数量、质量、单位耕地面积施肥水平等;机械条件,如整地机械、排灌机械、播种收获机械等;能源条件,如燃油、电力等;科技条件,如技术推广网络、病虫测报与防治能力等。
(3)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不但要根据产品需求状况和作物生产的其他环境条件来确定,更需要在充分了解作物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选择在本地生态适应性表现最好或较好的作物。作物不宜过于单一,以免增加作物生产的风险。
(4)确定作物配置。在选择好适应的作物后,就需要逐级落实具体的作物构成和种植计划,一直落实到生产的最基层单位或农户。在确定作物配置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本地区或本单位的总体平衡为目标,以利于适应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5)进行可行性鉴定作物布局的可行性鉴定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是否能满足各方面需要;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经济效益是否合理;土壤肥力、肥料、水、资金、劳力是否基本平衡;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是否合理可行;科学技术、生产者素质是否可行;是否促进了农林牧、农工商的综合发展。
(6)保证生产资料供应如果鉴定结果表明方案切实可行,那么作物布局的过程就已完成。但是,为了确保作物布局的真正落实和达到预想的效果,还有必要根据作物布局情况,预算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及其他的生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