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显示技术考试

简述采用5次光刻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工艺流程的难点与特点。

题目

简述采用5次光刻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工艺流程的难点与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所用的半导体材料中,目前使用最广泛、发展最成熟的是()。

  • A、非晶硅
  • B、单晶硅
  • C、多晶硅

正确答案:A

第2题:

简述多晶硅薄膜晶体管驱动OLED的优点。


正确答案:优点:1)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
2)多晶硅TFT阈值电压漂移也要比非晶硅大大减小,稳定性高,更适合作为AMOLED显示的驱动器件;
3)由于迁移率高,还可以减小TFT器件的尺寸,可以保证一样的开态电流,但像素开口率提高;
4)容易制作出n沟道和p沟道的TFT器件,实现周边驱动的CMOS集成电路。

第3题:

简述采用8次光刻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工艺流程与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的不同。


正确答案:8次光刻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增加了CMOS驱动电路部分由p沟道TFT和n沟道TFT的制作工艺。工艺流程:
栅极→有源岛→n-区和n+区掺杂→p+区掺杂→过孔→源漏电极→钝化层→ITO像素电极
5次光刻的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的工艺流程:
栅极→a-Si:H有源岛→源漏电极、n+a-Si沟道切断→SiNx保护膜、过孔→ITO像素电极

第4题:

简述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组成的CMOS驱动电路的优点。


正确答案:组成的CMOS驱动电路的优点:
1)利用自对准工艺,寄生电容降到最低,响应速度很快;
2)较高的迁移率以及沟道长度的微细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响应速度;
3)在周边驱动的CMOS电路中,利用p-Si TFT高开态电流和高迁移率特性,不受关态泄漏电流的影响,使得p-Si TFT非常适合制作周边驱动电路;
4)沟道长度微细化后,TFT尺寸缩小,周边驱动电路的面积缩小,非常适合高精度、高清晰的显示;
5)在考虑漏极的耐压极限后,常规的p-Si TFT的沟道长度设计为4μm。采用LDD结构后,耐压能力提高,沟道长度可以设计到1.5~2μm。

第5题:

简述低温多晶硅技术的挑战。


正确答案:1)存在小尺寸效应;
2)关态电流大;
3)低温大面积制作困难;
4)设计和研发成本高。

第6题:

简述光刻工艺流程。


正确答案:涂光刻胶→前烘→曝光→显影→坚膜→刻蚀→剥离去膜→清洗

第7题:

简述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特点。


正确答案:1)高迁移率;
2)容易p型和n型掺杂;
3)自对准结构;
4)抗光干扰能力强;
5)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第8题:

简述采用9次光刻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工艺流程技术关键。


正确答案:1)第一次光刻有源岛;
2)第二次光刻栅极;
3)第三次光刻n-区和n+区掺杂;
4)第四次光刻p+区掺杂;
5)第五次光刻过孔及第六次光刻源漏电极;
6)第七次光刻金属M3层和第八次光刻过孔
7)第九次光刻像素电极。
技术关键是第三次光刻采用SiNx等材料作为沟道保护层,而在顶栅结构中用栅极图形自对准掩膜部分阻挡掺杂。首先利用涂胶曝光显影后形成光刻胶的图形。光刻胶的图形覆盖n沟道TFT的沟道区域和Los区、驱动部分p沟道TFT的有源岛区域。用磷烷(PH3)通过离子掺杂(或离子注入)掺入磷P,除光刻胶覆盖区域外形成了磷掺杂区域,掺杂浓度为1017~1018cm-3,为轻掺杂的电子导电的n-区。去胶后用栅极做掩膜,再进行磷掺杂。有源岛的Los区域轻掺杂了磷,而有源岛的源区和漏区第二次掺杂磷后,形成重掺杂区,掺杂浓度变为1020~1021cm-3。有源岛形成了三种状态,重掺杂的电子导电区n+区、部分轻掺杂的n-区和未掺杂的多晶硅沟道区。轻掺杂的n-区主要用于形成LDD结构的Los区。重掺杂的n+区主要用于作n沟道TFT的源区和漏区。

第9题:

简述4次光刻的工艺流程。


正确答案:栅极→a-Si:H有源岛、源漏电极、n+a-Si沟道切断→SiNx保护膜、过孔→ITO像素电极

第10题:

简述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正确答案:当栅极上不加电压或加负电压时,在源到漏之间沟道没有形成,TFT处于关态。当栅极施加正电压到足够大,在绝缘层与a-Si:H层的界面附近,非晶硅半导体一侧感应出等量异号的负电荷形成电子的积累,形成导电沟道。当施加漏源加电压时就会有电流从沟道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