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科)

谈谈对文学媒介的特点中任意一个特点的认识。

题目

谈谈对文学媒介的特点中任意一个特点的认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文学媒介的特点,内在地规定着文学文本的审美特点,并逐渐形成了文学的形式特征。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谈谈你对幼儿品德发展特点的认识。


正确答案: (1)具体性。这一特性表现在幼儿品德发展的许多方面:幼儿道德观念是从交往产生的具体行为中开始获得的,是具体的;他们由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只能直观地认识道德现象等。
(2)他律性。幼儿由于处在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因而他们还不能够理解社会道德标准的实质,往往根据外在的、成人提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或他人的行为。
(3)情境性。幼儿品德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品德的形成受到当时社会情景的制约。
(4)模仿性。从幼儿心理发展来看,爱模仿是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周围的人、事、物、境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通过对榜样行为的模仿,幼儿学习到良好或不良的道德行为方式。
(5)情绪性(不稳定性)。幼儿的道德行为常常受其情绪的影响,他们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不取决于对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客观认识和比较,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时个体情绪满足的程度。
总之,幼儿品德发展过程有其独特的,幼儿教师和家长必须针对这些固有特点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第3题:

以下媒介传播特点中,属于广播媒介的传播特点是( )。

A.不可模拟性

B.稍纵即逝

C.增强想象力

D.滞留性


正确答案:ABC

第4题:

简述文学媒介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涉义性。涉义性即媒介是影响文学文本的意义及修辞效果的重要因素。文学媒介的涉义性是指媒介具有关涉文学文本意义的特性,即是说媒介运用直接关涉文学的意义及修辞效果。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其一,特定媒介可能被特定时段的文化语境赋予特定意义。
其二,文学文本在媒介改变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原有意义变异的情形,或者从原有意义中产生不同的心意义。
(2)物质性。是指文学的以物质为媒介的特性,如果离开了物质媒介,文学就无法存在。
(3)中介性。是指文学媒介所具有的在人与人之间居中介绍和联系的特性。文学媒介总是要使自身成为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自我相联系的中介环节。
首先,媒介使作者与读者联系起来,
其次,媒介还可以是作者与自我内心活动相联系的中介。
(4)语境依托性。是指文学媒介往往依托特定的社会文化状况而发生作用,包括社会组织机构、文化出版机制、教育机制、文化价值系/人文学科体制等。

第5题:

谈谈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认识。


正确答案: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1)文学作为意识的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对于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2)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就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充分考虑到文学是一种认识,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同时又认为文学是人的情感评价,是个人的感性体验,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因此“审美意识形态”观念的发现是要在两者之间取得某种平衡。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

第6题: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谈谈你对网络文学作品的认识。


正确答案: 网络文学作品的优点在于它的短小、精悍,富有娱乐趣味,以及开放性和互动性。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文学作品具有“发表”的高度自由性,导致了作品题材的随意化和语言的情绪化不可避免;阅读者若没有较高的分析鉴别能力,难免不受到消极方面的影响。

第7题:

结合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谈谈外国文学学习对你个人位置及人生的认识


正确答案: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讲到主人公娜拉本是个天真、娇柔的少妇,她无忧无虑的的生活在舒适、体面的律师家庭里。丈夫是一个道貌岸然又极端庸俗自私的人。娜拉逐步看清了丈夫的嘴脸,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最后,娜拉觉醒了,再也不愿做丈夫手中的玩偶,于是毅然出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深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残酷,我们要试着改变一些可以改变的因素,成就自己,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8题:

谈谈你对闽台民间文学的认识。


正确答案: (1)闽台文学渊源与交融发展:闽台一水之隔,地缘、血缘、语缘、习俗相近,自唐朝到清朝,福建移居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居民主体,现在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人祖籍福建。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交融发展表现在:初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写下在台湾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歌《复台——即东都》文中用田横的例子来表明宁死不肯降敌的“遗民”气节。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他们日常吟咏,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他们的诗集传世,对台湾刚刚萌芽的诗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是福建文人入台的较早记录。发展: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闽、粤,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
形成采风问俗:从清代康熙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大陆作家游历到了台湾。大陆游台作家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作品。清代乾隆年起,在大陆去台作家的带动下,台湾本地作家先后响应,台湾文坛刮起一股采风问俗之风,在咸、同迄于光绪初年(1851—1885)盛极一时。福州去台诗人刘家谋《海音诗》(1851)显示了清代台湾采风创作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准。
“同光体”诗派与“击钵吟”创作:福建侯官人陈衍(字叔伊)是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1886年游历到台,使得“同光体”诗派的势力及影响播迁及于台湾,并使台湾也成为“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之一;台湾文学大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击钵吟”创作。“击钵吟”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台湾诗钟的始作俑者多为闽籍诗人。诗钟在台湾文坛风行了近百年的历史,对台湾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诗钟的创作与交融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
其二,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把诗钟带到台湾,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
其三,日据时期,闽台诗人组织诗社,开展诗钟活动,以抒发亡国之恨。
诗钟在台湾建省初期(1886-1893)时对台湾诗界有如下积极影响:
其一、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
其二、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
其三、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其四、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诗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功夫‟,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击钵催诗”的竞技,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脱离现实,最终堕入文字游戏的末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3)明末清初,福建知名作家卢若腾,随郑成功入台,同去的还有诗人王忠孝、沈佺期等。清代及近代,福州文化名人中有刘家谋、林琴南、黄笏山、黄宗鼎、黄彦鸿、陈石遗、杨雪沧、周莘仲、郭宾石、郭咸熙、林有庚、王贡南、郑星帆、方雨亭、周松荪等游宦、游幕、游学或者游历到了台湾,而且他们中有人长期寓居台湾,寄籍为台湾人,甚至终老台湾。甲午战争爆发后,台湾作家纷纷回到祖国大陆,其中大多都回到祖籍地福建。林尔嘉台北板桥人。1895年离台内渡归于福建龙溪,1912年在厦门鼓浪屿买山购地,仿台北板桥别墅而建菽庄,并组织菽庄吟社,邀台湾内渡诗人施士洁、汪春源、许南英等入社。
日据时期,祖籍福建晋江西岑的施士洁是长期活跃在台湾文坛上的一位著名爱国诗人,甲午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抵制割让台湾的斗争,年近四十还毅然从军,抗争失败后和许多台湾诗人一样来到福建,在闽南一带流亡。
近现代以来,闽台作家来往更加密切。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张我军,最早受到祖国文学的熏陶和“五四”的启迪,后北上到北平。祖籍福建永春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948年1月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与新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台湾后便立志“要成为一位新诗人”。许地山曾在福建文坛大显身手,台湾著名旅美作家於梨华曾在福建就学,闽藉著名学者、作家林语堂晚年定居在台湾等。
1949年同胞往来被人为地阻隔了,但血缘和诗缘是永远割不断的。随着近年来大陆日渐开放,闽台诗人更多地用诗词作为连结两岸血缘关系和沟通情感的纽带。20世纪70年代末,泉属各地市诗人经常在元宵、中秋、重阳等佳节,举行诗会。闽南大部分诗社和台湾诗社有密切联系,以诗代简,广缔诗缘,两岸诗友开怀赋诗,联络乡情。1993年11月8日,福建省作家协会就在福州接待了一批来自台湾的“原乡人”,福建省作家协会和台湾《联合报》文学副刊联合举行了有关海峡两岸文学交流与展望的座谈会,福建、台湾两地作家亲切相聚,推心交谈,气氛显得格外热烈、融洽。1995年5月24日至6月2日,应台湾“中国作家艺术家联盟”邀请,福建省文学出版访问团赴台湾进行为期10天的交流访问。这是祖国大陆文学出版界首次组团赴台访问。2002年8月17日,经福建有关部门邀请,台湾诗人尚明、张默、大荒来福州访问,并应《海峡都市报》的邀请,与福建著名诗人蔡其矫、评论家南帆、著名台湾文学史家刘登翰、诗人伊路就两岸诗歌交流和诗歌生存作了一次深层次的对话。2003年9月10日至21日,福建省文联、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台港文学选刊》**、福建省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中心、福建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共同举办了以余光中为主题的2003“海峡诗会”。

第9题:

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个真实中国”的认识?


正确答案: ①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的、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由于我国的国情,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②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第10题:

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你对教学艺术特点的认识。


正确答案:教学艺术是艺术化的教学,具有情感性、创造性、交互性和审美性的特点。情感的交流是艺术化教学的基础,它是贯穿教学过程的基本活动,没有情感呼应的教学活动不可能成为教学艺术。而在和谐积极的情感氛围中,才能引发思维的火花,激发创造性思考的热情,是教学过程变成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过程,教学活动成为活跃的生命活动。同时,富有情感特征的教学艺术,体现出良好的师生交互关系,使得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和创造的灵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教学关系转化成审美关系,教师和学生都得到美的享受。